![]() 作者:子墨 王朔曾说:“不记仇的人往往也不记恩,不会报仇的人往往也不会报恩。真正的强者,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既往不咎是神做的事,我向来有仇必报,脾气因人而定,你什么货,我就什么脸!” 在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不记仇的人往往也不记恩。这看似矛盾的两者,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 当一个人对仇恨都能轻易忘却时,很可能他对恩情也缺乏深刻的铭记。 就像生活中的一些老好人,他们总是以一种随和、大度的形象出现。别人对他们的冒犯,他们很快就抛诸脑后,从不计较。 然而,当别人给予他们帮助时,他们也只是当时表示感谢,过后就不再提及。 这并非是他们忘恩负义,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强烈的情感记忆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人可能是对情感的敏感度较低,无论是负面的仇恨还是正面的恩情,都难以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不会报仇的人往往也不会报恩,这一观点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平衡。 一个连伤害自己的人都不会去报复的人,可能缺乏一种捍卫自己权益和尊严的意识。 同样,这种意识的缺失也会反映在报恩上。 例如,在职场中,有些人面对同事的恶意竞争或者上司的无端打压,选择默默忍受,从不采取任何反击措施。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对自己权益的侵犯,也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 而当有同事给予他们帮助时,他们可能也只是简单地说声谢谢,而不会有实质性的回报行为。 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明确的价值判断,不懂得区分伤害与帮助的不同意义,从而在对待仇恨和恩情时都表现得比较淡漠。 真正的强者,秉持着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原则。 这是一种对人性本真的尊重,也是一种明确的价值取向。 强者深知自己的尊严和权益不容侵犯,当受到伤害时,他们会果断地采取行动,让施害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就像历史上的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后,他历经千辛万苦逃到吴国,最终率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国,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而当伍子胥在逃亡途中得到渔夫和浣纱女的帮助时,他也铭记于心,后来想要报答他们。 虽然渔夫和浣纱女最终拒绝了他的报答,但伍子胥的报恩之心却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行为,体现了伍子胥作为一个强者的鲜明个性。 “既往不咎是神做的事”,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既往不咎与人性的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一个人完全做到既往不咎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违背了人类的情感本能。 我们毕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会被情感所左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被仇恨所吞噬。 强者在报仇的同时,也会把握好一个度,不会让仇恨无限蔓延。他们会在报了仇之后,选择放下仇恨,重新开始。 同样,在报恩时,他们也会真诚而慷慨,让恩人感受到他们的感激之情。 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是一种符合人性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态度。 不记仇不记恩、不会报仇不会报恩反映出一种情感淡漠和价值判断的缺失。 而强者能够在维护自己尊严和权益的基础上,做到有仇必报、有恩必报,同时又不会被仇恨所束缚。 既往不咎虽然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难以企及。 我们应该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学习强者对待仇恨和恩情的态度,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真实、有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