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崩漏崩漏即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可突然发作,亦可有月经失调发展而来,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但是由于损血耗气,日久可转化为气血俱虚或是气阴两虚证,或阴阳俱虚。无论病起何脏,“四脏相移,必归肝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致肾脏受病。补阳还五汤依据止血三条法则辨证立法,针对病机。 【临床应用】赵氏 应用本方依据止血三条法则辨证立法,“塞流、澄源、复旧”中用黄芪益气摄血,当归、熟地、红花、川芎养血生新而不留瘀,炒山药、党参健脾益气,以滋气血之本源,配以杜仲炭、鹿角霜固冲止血;气虚者加炒白术、炒山药;血虚者加熟地、枸杞;气滞者加香附、青皮;少腹寒痛加肉桂、干姜;血虚有热加生地、栀子;出血量多者加茜草炭、地榆炭;瘀块多者加失笑散;肾虚腰痛加菟丝子、川续断。全方补气养血,祛瘀生新,固经止血。 【病案举例】赵氏 治疗一病例董某某,女,48岁,1996年5月8日初诊,主述本次经水量多延期不止,曾用黄体酮治疗不效,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舌淡少苔,脉细数无力,测血压8/5kPa。 【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诊断】崩漏,气虚血亏,统摄无权。 【治法】益气养血,佐以固摄止血 【方药】黄芪60g,归身12g,川芎6g,红花6g,党参15g,熟地15g,鹿角霜30g,杜仲炭15g,炒白芍15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服1剂后,血止大半,3剂药尽,出血全止,诸症大减。守原方加陈皮6g,炒谷芽30g,再服3剂以收功。 刘某,女,45岁,已婚,教师,1998年9月16日初诊,近2年来月经过多,此次因思虑过度,经血淋漓不尽已月余,血色淡红,时有紫暗血块,腰痛,小腹胀痛拒按,稍有劳累即下血增多,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麻木,舌淡、边有紫暗点,脉细涩,血红蛋白6.5g/dl,妇科检查仅见宫颈轻度糜烂,余无异常,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证属气虚血瘀、冲任失固,治当益气活血、化瘀生新。 用补阳还五汤加炒蒲黄10g治疗,3剂后腹痛即止,血量减少,继上方加杜仲、续断各15g,5剂后血止,后服归脾汤合三仙汤加减调理,经汛恢复正常。 高氏 治疗病例:于某,女,44岁,已婚,1995年7月18日初诊。自诉因月经淋漓不净3个月余,于6月上旬前往市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子宫功能性出血”。经肌内注射酚磺乙胺及服用中药收涩止血剂,自血始止。约1周后出现左半身汗出,右半身无汗,伴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右侧肢体麻木,经人介绍至私人诊所求治,服用补气养血之药20余剂,症不减,且此次月经来潮量多,色暗有血块,小腹坠痛,故今日来我院就诊。 【症见】精神萎靡,面白唇淡,时值盛夏,右半身无汗,左半身汗出浸湿上衣,经行10日未净,舌质淡紫,边有痰点,脉沉细而涩。证属气虚血瘀,瘀血阻络。治当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生黄芪50g,川芎、赤芍各10g、制地龙9g,桃仁、红花各6g,益母草15g,桂枝5g,地榆炭12g。 服药7剂,右半身微汗出,经止,腹痛平,头晕、肢麻均减,上方去地榆、益母草,加党参15g,再进7剂,汗出均匀,各症消失,嘱服归脾丸半月余调理善后。 【按】崩漏是出血性疾病,临床以虚证为多,或虚实夹杂,由于骤然大量出血(崩)或长期小量出血(漏),必然导致气随血耗,气血虚亏,气虚则血行乏力,血亏则脉道不充,以致血流不畅、滞涩易成瘀,同时,对崩漏的治疗,每多首先塞流(止血),往往易导致止血留瘀,故多产生气虚血瘀的病机,出现倦怠乏力、短气懒言、头晕心悸、脉细弱无力的气虚表现,与腹痛有块、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之血瘀证并见,因此治疗应从益气化瘀着手,常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加减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崩漏合拍,所以取效甚捷,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摄血,党参、淮山药,白术健脾补气以养后天;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三七、川芎、茜草炭化瘀止血;乌贼骨涩血而不滞瘀,共奏益气活血、止血调经之功。 朱氏 观察病例林某,女,36岁。1995年3月20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人工流产后,阴道流血一直不净,量时多时少,色淡夹有少量血块,伴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少腹坠痛,拒按。舌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辨证】属心脾气虚,无以统摄,无力推动,胞络瘀阻。故治拟补益心脾,祛瘀生新,方用补阳还五汤化裁。 【处方】生黄芪50g,党参20g,全当归、桃仁、红花各10g,益母草20g,茯苓、白术、荆芥穗各10g,酸枣仁、麦冬各10g,玄胡索9g。 1天1剂,温服。3剂后阴道流血明显减少,腹痛减轻。原方加减叠进5剂后,阴道流血止,腹痛消失,余症缓解,遂予归脾丸调理之,1个月后经水来潮,量色均正常。 【按】患者人流后胞络受损,耗伤元气,冲任失固,加之患者素体虚弱,中气虚则无以统摄,心气虚则无力推动,血不归经,瘀血内阻。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标本同治,则收效良好。 杨氏 报道一病例张某,女,37岁。1996年5月10日初诊。阴道流血20余天。患者1年前丧夫以来郁郁寡欢,于半年前出现月经紊乱,此次已阴道流血20天未止,量多色暗夹瘀血块,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B超示子宫及附件正常,未探及占位。诊断崩漏(气虚血疾),治以益气化瘀止血。 药用补阳还五汤加蒲黄10g、茜草10g、白芍15g。1剂后流血量反较前增多,且伴较多瘀血块,3剂尽,流血量及血块明显减少,加仙鹤草30g、阿胶10g,继服3剂血止,他症亦改善,继以人参归脾丸调理善后。 【按】本例长期忧郁伤及脾气,脾主统血,气虚无以摄血而致经血妄行,气虚行血无力致瘀阻胞络,新血不得归经则流血不止,气随血脱进一步虚衰,如此恶性循环则流血难止。故以补阳还五汤补气以摄血。化瘀以使新血得以归经。加蒲黄、茜草以化瘀止血,日久故加白芍以养血敛阴,血块少后复加阿胶以养血止血,仙鹤草以凉血止血,如此恰中病机,故收效迅捷。 |
|
来自: 火帝养生_WSH > 《《补阳还五汤》余志勇,李祥光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