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 郁犁,原名杨金库,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理事、哈市作协委员、哈市诗联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副秘书长,县作协秘书长、县诗联协会主席,主编《延寿诗联》《雪泥鸿爪》《战疫诗选》《梁余雅韵》。在《中华诗词》、《诗词月刊》、《中华辞赋》等百余家报刊公开发表诗词楹联作品7000余首(副),入选《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等各类诗词楹联辞书百余种,荣获各类等级奖百余次。代表作:《新四声对韵》,已出版《桃园集》《郁犁诗词楹联集》《随灵魂漫步》。入选首批中国诗人档案。其家庭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楹联之家称号。 ![]() 《长寿山赋》浅析 《长寿山赋》以细腻的笔触、灵动的韵律勾勒出长寿山的自然胜景与人文情怀,融写景、抒情、言志于一体,展现出作者对山水哲思的深刻感悟。以下从结构层次、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结构层次:由景及人,逐层递进 1.开篇绘景:仙境般的自然底色 首段以“森林胜境,延寿名山”破题,点明长寿山的地理特征与生态之美。继而从宏观到微观铺陈画面:“镇长山而瞰湖水,耸云霄而接广寒”写其地势高峻,连通天地;“百鸟启奏”“溪流潺湲”“巉岩擎日”“深涧笼烟”等句,以听觉、视觉交织,动静相衬,勾勒出山林的生机与幽谧。“岚绕群峰”“松擎云彩”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以灵动,末句“如诗若梦,绝后空前”直抒胸臆,奠定全文赞叹基调。 2.中段写人:景与人的互动共生 第二段由景及人,写游客“呼朋雅聚”“践芳约”“探风情”,展现山的吸引力。“白云驻迹,修身养性;绿海深居,悟理参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结合,暗示长寿山不仅是游览胜地,更是心灵栖所。“荆棘纵笔”“灌木含情”以拟人手法赋予草木以诗意,暗合“万物有灵”的哲学观,使景与人的情感共鸣自然流露。 3.深度摹奇:石林石海的意象升华 第三段聚焦“石林石海”,以“超俗脱凡”总领,描绘奇石“罗列须臾”“异象纷呈”的奇幻,穿插“高僧卧石”“隐者长眠”的传说,赋予山石以历史厚重感。“松鼠弄姿”“杜鹃争妍”注入生命活力,与“日隐松间”“云生石隙”的光影变化相映成趣。诗句“青出于蓝足后劲”“峰高其岭供前瞻”借景喻理,暗示攀登过程中的人生启迪。 4.登高抒怀:从观景到悟心的升华 末段写“险道绝顶”之境,“仰观云珞”“俯瞰镜湖”拓展空间视野,继而以诗收束:“勤登自到凌云处,阅尽沧桑淡了心”直点主题——登高不仅是物理攀登,更是心灵淬炼。结尾“威仪上苍,千秋灿烂”将山水之美提升到宇宙维度,“情怀惠世以无为”则暗合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对心灵的滋养与启示。 二、艺术特色:辞采与哲思的交融 1.语言凝练,对仗工巧 赋中大量使用对仗句,如“听百鸟之启奏,看溪流之潺湲”“巉岩擎日,深涧笼烟”“风起,树影斑驳生瑞象;雨来,泉声脆响动琴弦”,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兼具节奏感与画面感。动词与形容词的搭配精准,如“擎”“笼”“喧”“绕”等,赋予景物以动态美。 2.虚实相生,意象丰富 实写山水草木、游客活动,虚入传说(高僧、隐者)、想象(接广寒),虚实结合拓宽意境。自然意象(松、云、石、泉)与人文意象(修身、参禅、赋诗)交织,形成“景—人—心”的三层境界,使赋超越单纯写景,兼具哲理深度。 3.诗赋互参,情理并茂 结尾引诗“举我清风掠魄魂”等句,以诗化语言收束,既呼应前文“如诗若梦”的评价,又通过诗句点明“勤登”“淡心”的主旨,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远。诗与赋的融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与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山水之美与生命哲思 1.自然审美的极致表达 作者以细腻笔触展现长寿山的“形美”(峰峦、石林、湖光)、“声美”(鸟鸣、泉响、风吟)、“境美”(烟岚、云影、苔痕),构建多维度的审美体验,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2.修身悟道的精神寄托 “修身养性”“悟理参禅”“淡了心”等句,体现传统文人“山水比德”的思想——将自然作为心灵镜像,通过观山悟人,在攀登与俯瞰中领悟人生境界:唯有“勤登”方能“凌云”,阅尽沧桑后归于淡泊,暗合儒家“进取”与道家“超脱”的融合。 3.无为而惠世的情怀升华 结尾“情怀惠世以无为”是点睛之笔,所谓“无为”,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以山水之德感化世人,倡导在自然中涤荡心灵,以豁达朗然的心态面对世界,实现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语 《长寿山赋》不仅是一幅山水画卷,更是一曲心灵赞歌。作者以赋体的铺陈之美,将自然景观转化为精神象征,在写景中寄寓哲思,于登临处悟透人生。其语言之精、意境之深、情怀之广,使长寿山超越地理概念,成为承载审美理想与生命智慧的精神坐标。(孙文) 《长寿山赋》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生动展现了长寿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蕴。 在语言上,作者巧用“巉岩擎日”“岚绕群峰”等典雅词汇,勾勒出长寿山雄浑灵动之景,彰显深厚文字功底;长短交错的语句,搭配工整对仗,如“风起,树影斑驳生瑞象;雨来,泉声脆响动琴弦”,韵律和谐,极具感染力。 在内容结构方面,文章层次分明,由整体到局部,依次描绘森林、石林石海、险道绝顶等景致,先总述风貌,再细致刻画,最后以诗升华。同时,作者将游人活动与自身感悟融入美景,情景交融,凸显长寿山独特魅力。 在主题立意上,文章超越单纯写景,借景传达对自然的敬畏、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及人生思考,如“勤登自到凌云处,阅尽沧桑淡了心”,颇具思想深度。 总之《长寿山赋》以精妙语言、严谨结构与深刻立意,成功展现了长寿山的魅力,不失为一篇优秀作品。(郑旭东) ![]() 附录 长寿山赋(新韵) 郁犁 森林胜境,延寿名山。镇长山而瞰湖水,耸云霄而接广寒。听百鸟之启奏,看溪流之潺湲。巉岩擎日,深涧笼烟。野花覆地,碧树喧天。岚绕群峰而绮丽,松擎云彩而斑斓。风起,树影斑驳生瑞象;雨来,泉声脆响动琴弦。噫吁!如诗若梦,绝后空前。 因之口口相传,好友呼朋雅聚;声声赞叹,芳香扑面怡然。客旅纷来,人声绵远。践芳约于绿地,探风情于重峦。白云驻迹,修身养性;绿海深居,悟理参禅。荆棘纵笔,噙露花开而艳;灌木含情,望风草盛而绵。 至若石林石海,超俗脱凡。奇石罗列须臾现,异象纷呈咫尺间。石床石枕,曾有高僧从此卧;如虎如猴,也来隐者共长眠。松鼠弄姿,乐与游人抢镜;杜鹃绽放,欣于高处争妍。日隐松间暗,苔痕纳翠;云生石隙流,绿野凝烟。过眼春飘锦,青出于蓝足后劲;行云树立屏,峰高其岭供前瞻。 及至险道绝顶,飘飘欲仙。仰观云珞向远,俯瞰镜湖生烟。诗曰:举我清风掠魄魂,如诗若梦至幽岑。七分绿叶常撩客,一树苍苔也可人。不见来时茅草盛,才知过后雾岚深。勤登自到凌云处,阅尽沧桑淡了心。若此之地,如斯寿字,登高观晓日、思索对幽兰。威仪上苍,千秋灿烂。常怀朗意,久驻欣颜。此刻非惟风光宜人而美誉,斯时更以情怀惠世以无为。如此奇山胜境,岂不纵笔而赋焉?! ![]() 图片源于网络,格律自行审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