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黄”在升降散中的应用

 喜来乐A 2025-05-07

“姜黄”在升降散中的应用

       升降散为治疗温病名方之一,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具有升清降浊、泻火解毒之功,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伤各类病证的治疗,且疗效显著,受到近代众多名医大家的推崇。《伤寒瘟疫条辨》十五方中,姜黄剂量的增减变换灵活,故对姜黄的剂量及作用进行考证、分析,以求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1 升降散中姜黄剂量源流考证

      《升降散源流正误》一文中写到升降散的方源是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所载的内府仙方。《万病回春·瘟疫篇》载: “内府仙方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僵蚕二两,姜黄二钱半,蝉蜕二钱半,大黄四两。上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立愈。”《万病回春》写于明代,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考证,明代每两36.8g左右,则姜黄的用量成人每服约0.14g,小儿约0.07g。明代龚廷贤通过“收录当时王公大臣或太医所传良方”的方法,得到了内府仙方,根据自己的经验变换剂量服法,其大黄、僵蚕、蝉蜕、姜黄的比例是4∶ 2∶0. 25∶0. 25;陈良佐在内府仙方的基础上加以变换剂量服法,创立了赔赈散,4药的比例是4∶2∶1∶0.3;杨氏的升降散中此比例仍是4∶2∶1∶0.3。总体上各药物的比例相似,均是大黄用量最大,僵蚕、蝉蜕次之,姜黄用量最少。

2 升降散中姜黄作用的分析

      杨栗山释方义:“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僵蚕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苦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

处方用药有姜黄与片姜黄之分。曹氏认为姜黄味辛、苦,性温,善破肝脾二经的血瘀气结,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片姜黄与姜黄大致相同,但有入肩背手臂等处的特点,气香特异,味微苦而辛凉。据《中国药典》:“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姜黄辛、苦、温,归脾、肝经。善破肝脾二经的血瘀气结,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片姜黄为姜科植物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功用与姜黄大致相同,但有入肩背手臂等处的特点,气香特异,味微苦而辛凉。”据此,杨栗山所用的广姜黄应是性寒凉的片姜黄。

3《伤寒瘟疫条辨》中姜黄的使用特点分析

       在《伤寒瘟疫条辨》中,杨栗山以升降散为基础加减变化治疗瘟疫的方剂共有15个,其他14个方中,用到姜黄的方剂有3个,分别是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而且三方中姜黄用量均七分,约2.6g。以上三方证均是温病重证,如杨氏所说,“按温病总计十五方……重则泻之,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姜黄的用量增加到七分,用药比例,由3/73增加增大到7/79。姜黄用量比例提高,说明意在通过增强方药辛散开郁的作用达到泄热目的,也正是杨氏从“郁热”角度认识疫病,并指导治疗用药的体现。

       杨氏认为温病乃“杂气由口鼻而入,直从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去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即脉闭体厥,从无阴证,皆火毒也。”从而确立温病治疗大法急以逐秽为第一义。认为温病“非泻则清,非清则泻”。《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火郁发之”。以上《内经》中所明示的针对火热内蕴,配合以苦泄降、以辛发越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在升降散的组方用药中。杨氏特别强调的“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体现“以苦发之”的治疗特色。升降散四药组合也遵循了开郁助涤热的原则,僵蚕的清热解郁;蝉蜕祛风涤热;姜黄的发越郁热;大黄的泄热解毒,四药相辅相成,为“火郁发之”的代表方。

4 升降散临床拓展应用

      升降散因其组方巧妙,疗效显著,而为临床名家喜用。如全国首批名老中医郑惠伯教授用升降散治疗病毒性肺炎,证属风温犯肺,气营同病者,方用僵蚕、蝉蜕各6g,姜黄、大黄、麻黄、甘草各3g,杏仁5g,石膏30g,水牛角15g,丹皮、生地黄、赤芍、银花、连翘各10g。用于开气血之郁,姜黄3g。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教授运用升降散加减治疗肝经郁热兼湿热中阻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组成为蝉衣、柴胡、片姜黄各6g,大黄1g,僵蚕、黄芩、川楝子、焦六曲各10g,焦麦芽、焦山楂、水红花子各10g,获得良效。姜黄6g为加强行气散郁的作用,即“选用升降散疏调气机为先”。李士懋教授应用升降散治疗循环系统疾病,诸如火郁心悸、痹证、乳头溢血、身生痒痂怪症、肺栓塞之火郁证等。如治疗郁热心悸方用僵蚕12g,蝉蜕6g,姜黄8g,大黄3g,枳实8g,连翘15g,栀子12g,淡豆豉12g。升降散透达郁热助栀子豉汤清热除烦,重用姜黄8g。

       综上,升降散中的姜黄即为现今片姜黄,汤剂用量一般是3~10g,若为散剂量可用0.5~2g。杨栗山认为,姜黄为辛苦大寒之品,兼入心脾,作为佐药,辛苦发散,助僵蚕、蝉衣散郁透邪之功。加重姜黄的剂量则是加强辛苦发散,开气血郁闭之势而透泄在里固结之郁热。这种“火郁发之”的治疗思想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如运用得法,在内伤疑难杂病的治疗中同样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王玮,赵岩松.升降散中姜黄应用析疑[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369-372.)

赵永烈工作室

欢迎您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