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疏肝散胆汁反流性胃炎,黄连温胆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大别山养生堂

 鹤年养生 2025-05-07

中医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面有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

 

中药方剂

 

- 脾胃虚弱型: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若伴有胃寒肢冷,可加用附子、干姜等以温中散寒。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信息:

 

症状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纳呆食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剂组成及剂量

 

- 木香6g(后下):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 砂仁6g(后下):化湿开胃,温脾止泻。

 

- 党参15g: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 白术12g: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茯苓12g: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炙甘草6g: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 陈皮9g: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半夏9g: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黄芪15g: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 山药15g: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功效

 

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理气化痰。

 

方解

 

- 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以补脾胃之虚。

 

- 茯苓健脾渗湿,助白术以健脾。

 

- 陈皮、半夏理气燥湿化痰,使补而不滞。

 

- 木香、砂仁行气化湿,温中止痛,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用法

 

- 以上药物,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左右,先武火煮开,再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木香、砂仁后下,煎煮10 - 15分钟即可。每日1剂,分2 - 3次温服。

 

具体用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 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若疼痛较甚,可加用川楝子、延胡索等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

以下是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信息: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情绪波动时疼痛加重,嗳气频作,善太息,舌苔薄白,脉弦。

 

方剂组成及剂量

 

- 柴胡6g: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陈皮6g: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川芎6g: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香附6g:疏肝解郁,理气宽中。

 

- 枳壳6g: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 芍药9g: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 炙甘草3g:调和诸药。

 

功效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解

 

- 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

 

- 香附疏肝理气,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活血行气,与柴胡、香附相伍,气血并调,共为臣药。

 

- 陈皮、枳壳理气行滞和中,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

 

-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 上述药物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先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如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功;嗳气频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止呕。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脾胃湿热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若湿邪较重,可加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

 黄连温胆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信息:

 

症状

 

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纳呆恶心,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剂组成及剂量

 

- 黄连6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半夏9g: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竹茹9g: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 枳实9g: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 陈皮9g: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茯苓12g: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炙甘草6g:调和诸药。

 

- 生姜3片:温中散寒,止呕解毒。

 

- 大枣2枚: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功效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解

 

- 黄连为君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清中焦湿热。

 

-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臣药,与黄连相伍,辛开苦降,以除中焦湿热痰浊。

 

-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共为佐药。

 

- 炙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和胃健脾,共为使药。

 

用法

 

- 诸药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先武火煮开,再文火煎煮30 - 40分钟,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如湿邪较重,可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热邪较盛,可加栀子、黄芩等清热泻火之药。具体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针灸治疗

 

- 体针:常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根据不同证型进行手法操作,如脾胃虚弱者用补法,肝胃不和者用平补平泻法等,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症状。

 

- 艾灸:对于脾胃虚寒型患者,可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位,起到温阳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能改善胃脘部怕冷、疼痛等症状。

 

饮食调理

 

-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

 

-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等。

 

情志调节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因素对胃肠功能影响较大。可通过听音乐、散步、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志。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强调个体化辨证论治,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治了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