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安全生产这个永恒课题。近期多地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让我们痛心之余更需深刻反思:为什么在安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检查频次持续增加的今天,重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调查显示, 80% 以上的事故背后都存在着 ' 假作为 ' 的阴影。当安全责任异化为避责工具,当制度执行退化为形式表演,安全防线就形同虚设。今天,我要重点强调:安全工作决不能因避责而假作为! 一、揭开 ' 假作为 ' 的虚假面纱 某些单位的安全台账精美如艺术品,应急演练照片堪称专业摆拍,隐患排查记录完美得令人惊叹。但这种表面文章的背后,是仓库消防通道长期被占用的现实,是危化品储存区监控形同虚设的真相,是安全培训签名代签的荒唐。去年某地仓储火灾事故中,消防检查记录显示当月刚完成全面排查,但现场消防栓竟已锈死三年之久。这种用文件落实文件、用台账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正在侵蚀着安全管理的根基。 更值得警惕的是 ' 避责式创新 ' 的蔓延。有的单位将安全责任无限下压,一线员工要签订十几份责任书;有的部门热衷搞 ' 创新监管 ' ,要求企业每天报送六种不同格式的安全报表。江苏响水 '3 · 21' 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就暴露出,涉事企业在 130 多次检查中始终 ' 顺利过关 ' ,但隐患其实早已深入骨髓。 二、解剖 ' 假作为 ' 的生成机理 这种异化现象的背后,是责任传导链条的扭曲变形。当 ' 属地管理 ' 变成责任推诿的挡箭牌,当 ' 层层压实 ' 异化为压力转嫁,基层不得不采取 ' 痕迹管理 ' 来自保。某建筑工地安全员坦言: ' 我的主要工作不是排查隐患,而是制作能通过检查的台账。 ' 这种本末倒置的怪圈,折射出责任体系的设计缺陷。 考核机制的偏差助长了虚假作风。有的督查组满足于检查会议室里的制度上墙,却不深入车间查看设备状况;有的验收考核过分强调 ' 创新亮点 ' ,导致企业把精力花在打造参观通道而不是消除风险点上。这种 ' 材料政绩 ' 导向,使得安全管理沦为表演秀。 问责机制的不完善更值得深思。某地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后,从操作工到分管市长都被追责,看似严肃问责,却忽视了真正的制度漏洞。这种 ' 一人感冒全员吃药 ' 的泛化问责,反而催生了 ' 宁可不做也不犯错 ' 的避责心态。 三、构建 ' 真作为 ' 的治理体系 破解困局首先要重塑责任伦理。我们要建立 ' 三位一体 ' 责任体系:企业主体责任重在建立全员安全价值观,部门监管责任重在提升专业能力,属地管理责任重在统筹协调。就像华为实行的 ' 安全积分制 ' ,将安全表现与职业发展直接挂钩,让责任落地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必须重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 ' 四不两直 ' 的飞行检查,采用 ' 双随机 + 穿透式 ' 监管,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深圳推出的 ' 安全码 ' 管理就值得借鉴,企业安全状况通过大数据动态生成二维码,扫码即可看到真实风险等级。 建立容错机制才能打破 ' 避责枷锁 ' 。对非主观故意且及时整改的隐患,应设置整改观察期;对主动报告自身隐患的企业,要给予政策激励。浙江省试行的 ' 首违不罚 + 教育警示 ' 制度,就有效调动了企业自查自纠的积极性。 四、筑牢 ' 真担当 ' 的精神防线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是比泰山还重的责任。每一起事故背后都是破碎的家庭,每一项制度漏洞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要时刻谨记 ' 海恩法则 ' 的警示:每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 29 次轻微事故、 300 起未遂先兆和 1000 个隐患。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安全管理工作更需要 ' 逆行者 ' 的担当。就像那位在台风来临前坚持封桥的基层干部,就像发现输油管道隐患后果断停产的车间主任,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守护者,永远把生命置于得失之上。 同志们,安全发展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心里的信仰;安全生产不是应付检查的表演,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让我们共同许下庄重承诺: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宁要真实的缺陷,不要虚假的完美。用真抓实干筑牢安全堤坝,以赤子之心守护万家灯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