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王圆点点(二) (二)前尘往事 那时圆点点还是只三月龄的雄性小野兔。圆点点之所以叫点点,就是因为它脊背上的毛特别浓密,且与众不同。它的脊背棕褐色毛丛间,有七个银白色的小圆点,分布排列犹如天上的北斗星。 一次它溜到兔穴外游荡的时候不幸被一只母狐狸抓住了。圆点点天生胆子就大,尽管它已经被母狐狸叼在嘴里,被吓得够呛,却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让圆点点感到奇怪的是,这只母狐狸咬住它的脖子咬得并不太紧,尖利的犬牙刺破一点兔皮,却并没伤到骨头。它感觉有点疼,却也不是非常疼。它还能踢蹬四条兔腿,徒劳挣扎,还能呼吸。 母狐狸叼着圆点点,轻松地穿过一片灌木丛,过一条小溪,又爬上一座小山包,来到密林深处一个隐秘的山洞口,“呜呜”从嘴角发出几声柔和的狐啸,立刻,那个荒草掩映的山洞里,奔出四只约三月龄大的小狐狸来,看上去就像四只滚动的小球。 四只小狐狸围住母狐狸,活蹦乱跳做出乞食状。母狐狸将圆点点吐在地上,圆点点想跑,但母狐狸前爪一扫,唰地将圆点点打翻在地。紧接着,母狐狸发出一声悠扬的长啸,四只小狐狸争先恐后地扑到圆点点身上,你争我夺撕扯啃咬。圆点点这才恍然大悟,母狐狸逮到它后,为何不直接一口咬死它,而是仁慈地咬得很轻,原来是要把它活着带回家给小狐狸当玩具玩耍! 原来,小狐狸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如何狩猎,要学会怎么识别猎物,怎么逮住猎物,怎么咬杀猎物。母狐狸除了言传身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那就是当小狐狸长到三月龄至半岁阶段,一旦抓到合适的小动物,比如小兔、小羊、小鹿什么的,母狐狸便设法把活物带回巢穴,就好比带回来一件教学用具,让小狐狸学习如何对付猎物。从小掌握狩猎本领,长大便能闯荡江湖。 出于本能,圆点点撒腿奔逃,四只小狐狸嗽嗽叫嚣,衔尾猛追,把圆点点团团围住,圆点点根本无路可逃,好不容易找了个缝隙从包围圈钻出来,小狐狸们兵分两路,左右包抄,很快又追上圆点点,有的将兔头当排球一样拍来拍去,有的骑在圆点点身上啃下满嘴兔毛。每一次追上试图逃窜的圆点点,小狐狸们都高兴得啾嗽喊叫。 跑了几次,圆点点实在跑不动了,便趴在地上大口喘息。它把兔头钻进腿下面,两只长长的兔耳朵盖住脸,护住自己的脑袋。小狐狸们扑到它身上,用前爪推搡,用后爪踢蹬,还生气地大声嚷嚷。那只母狐狸就蹲坐在旁边的一块磐石上,津津有味地欣赏小狐狸们追逐扑咬圆点点。圆点点心里明白,母狐狸像狱卒一样在严密监视它,只要一发现它企图逃跑,或者看见它跑出了小狐狸们的包围圈,立刻就会风也似地跑过来将它缉拿归案。 小狐狸们玩兴正浓,哪里舍得让圆点点就这么死了呀。它们推搡踢蹬,张嘴啃咬,却不往致命的地方咬,而是浅浅地咬,往脊背、大腿、屁股等非致命的部位咬,咬下一嘴又一嘴兔毛来。圆点点疼痛难忍,只得又拔腿奔逃。四只小狐狸高兴极了,怪叫着穷追猛扑。 圆点点仅逃出二十来米远,就被四只小狐狸追上了。尖爪利牙又雨点般落在圆点点身上。它只好又蜷缩身体将兔头埋到腿下,以保住自己的脑袋。这时候,它灵敏的兔耳朵捕捉到一种“呼--吐-呼--吐---”的奇怪的有节奏的声响。 它大胆地转过脑袋偷偷瞄了一眼,循声望去,那只蹲坐在磐石上的母狐狸,也不知什么时候改变了姿势,软绵绵地趴在磐石上,眯着眼睛打吨。那“呼-叶呼-吐--”的声音,就是母狐狸在打呼噜呢。这只母狐狸实在太累了,在树林中和草滩上忙碌了整整一夜,好不容易在黎明时分逮到了圆点点。这时候睡意袭来,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梦乡。 母狐狸打瞌睡,无疑是自己逃命的最佳时机,圆点点想。它知道,母狐狸虽然在打呼噜,但不会睡得很死。它现在就在母狐狸趴着的磐石底下,它一有逃跑的举动,极有可能会惊醒母狐狸。它要设法尽量离母狐狸远一点,这样逃跑成功的可能就会大一些。于是,它继续装得像只被吓破了胆的兔子,躺在地上,蜷缩成一团,任凭小狐狸推搡踢蹬,却暗中调整自己的身体,借着小狐狸的推搡踢蹬,顺势往左侧山脚的一条乱石沟滚去,滚滚爬爬,离母狐狸趴着的那块磐石渐行渐远。表面上看,圆点点是被四只小狐狸扑咬踢蹬打到乱石沟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