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于“同情不起来” 刘石森 生命同源父母身,何论福岛与南京。 屠城掳掠奸民女:半句无闻道歉声! 注:有友人坦言对东邻海啸“同情不起来”。 2011.3.17.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血色记忆与普世悲悯的角力 — 读刘石森《感于"同情不起来"》 这首创作于福岛核泄漏次日的诗作,像一柄双刃剑,剖开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肌理。诗人站在南京大屠杀的废墟上眺望福岛的滔天海啸,在民族创伤与人道主义之间艰难跋涉,用四行短句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精神突围。 首句"生命同源父母身"如破晓之光,试图以人类共同体的宏大叙事消弭仇恨的坚冰。这种普世价值的咏叹调,在"何论福岛与南京"的顿挫中陡然转调。诗人将两个时空的灾难并置,福岛海啸的灰蓝色浪涛与南京城头的血色残阳形成刺眼对照,揭示出自然灾害与人性之恶的本质分野。这种蒙太奇式的意象拼贴,让历史记忆的幽灵在现实灾难的褶皱中显影。 第三句"屠城掳掠奸民女"如重锤击鼓,七个字浓缩了三十万亡魂的悲鸣。诗人以近乎暴烈的语言暴力对抗历史暴行,将那些被时间稀释的罪证重新擦亮。末句"半句无闻道歉声"则如冷箭穿心,直指战后日本对战争罪责的暧昧态度。这种蓄意的历史失语,在福岛灾难的镜像前愈发刺目,构成了横亘在同情面前的道德天堑。 诗人在人道悲悯与民族创伤的撕裂中完成了精神图谱的绘制。当友人对福岛灾难坦言"同情不起来"时,这种看似冷漠的表态实则包裹着历史记忆的灼痛。那些未被抚平的伤口仍在渗血,使得普世价值的救赎之光难以穿透厚重的血色帷幕。这种精神困境恰如阿多诺所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在极端的苦难面前,任何廉价的同情都显得轻佻。 全诗以绝句的古典形式承载后现代的创伤叙事,形成强烈的形式张力。前三句层层递进的历史叩问与末句戛然而止的现实诘问,构成封闭的环形结构,恰似记忆与现实的永恒角力。这种诗学建构超越了简单的民族主义叙事,展现出历史创伤影响下的人性困境。当我们站在文明断裂带上回望,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和解不在于遗忘,而在于对记忆的诚实面对与深刻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