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华文学•评论】杜建英/时代独特的风景——莫然小说《好雨知时节》的女性形象赏析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5-05-0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大中华文学·评论展台


图片
——微刊总第2681——

图片

作家简介

杜建英山西省临县人,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
  时 代 独 特 的 风 景
——莫然小说《好雨知时节》的女性形象赏析

PART-01

“一个荡气回肠的民国故事,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讲述一座城市的世俗风情,演绎一群青年的绝妙韶华。

  这是著名作家莫然小说《好雨知时节》的封面语,瞬间抓住我挑剔的眼球,点燃我阅读的激情,吸引我探究的兴趣。读罢掩卷而叹,好书也!

  这是一部以成都为背景的民国历史小说,描写了发生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的全过程。通过“争路权、杀端方、平叛乱、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府”的真实描写,艺术地再现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复杂与艰难,描绘了成都风云变幻时代一群青年的成长与奋斗。其中六位年轻女性形象的刻画尤为亮眼,她们美丽与勇气共存、抗争与妥协并生、觉醒与革命同进的多舛命运,成为中国近代民国时期,四川保路时代独特的风景。

  十八岁的文诗洁、邵雅兰和芳龄十六的容嘉露是成都女中的学生,可以说她们也是最早接受文化熏陶,第一批接受新思想的青年女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让她们口角噙香,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她们博学多闻;家庭殷实的环境让她们衣食无忧,二九芳华的韶光让她们春心荡漾;社会的激烈动荡让她们风雨飘摇,人生命运的选择让她们分道扬镳。她们的性格和命运在传统与现代中交织,在思想与现实中交汇,激烈碰撞,渐次上演,成为社会变革中的缩影,成为小说中精彩的画面。

  文诗洁:花容月貌,聪慧优雅,觉醒进步,矢志革命的新女性

  文诗洁第一次听到“夺回路权,顺应民情”的演讲,即刻表示,虽讲得好,但言语太激烈,这是革命党的宣传,不大喜欢革命党人有点血腥的暴动。此时文诗洁是一位懵懂、不谙革命的女中学生。

  文诗洁的好友邵雅兰的父亲时任总督,位高权重,可邵雅兰却暗恋父亲保镖的弟弟章海涛。文诗洁既同情邵雅兰的痴情,又讨厌章海涛不解风情,反映了文诗洁具有善良和嫉恶如仇的性格。她懂得“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作出这两人不可能走到一起的理性判断,表现出她具有思考辨析能力的智慧,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总督儿子恶少邵玉笙,在大庭广众面前非礼清音歌女芙蓉,众人怒不敢言之时,文诗洁看到章海涛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挡在枪口前保护芙蓉的举动,她惊呆了。得出“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那么勇敢”的结论。消去了此前的偏见,对他刮目相看,主动要跟章海涛聊聊。正是这一聊,文诗洁初知造成国家不合理的制度,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似懂非懂革命虽然意味着暴力和鲜血,但这流血可以创造比生命更高的价值,那就是自由与平等。顺理成章,文诗洁开始借阅进步书籍,开始认识章海涛、了解革命党。开始参加学生活动,参加保路运动。文诗洁骨子里的正义感,奠定了她参加革命的基础。

  从孙中山的同盟会到革命女杰秋瑾的献身,从保路运动的发展到章海涛起草的《告川人书》,文诗洁受到了鼓舞。女中成立同学会,她激情宣讲并当选为女中同学会会长。她自觉地融入革命洪流,剪短发、身着蓝色上衣,黑色裙子的学生装。用女学生的独立与自信,‌进步与解放,走上街头游行,给市民宣讲解“三罢”的好处。鼓动市民,“不达争路目的,绝不开市”。文诗洁在保路运动中,大胆追求新思想,主动参加革命行动,这种水到渠成的觉醒过程,读来自然流畅,真实可信。

  对革命,文诗洁坚定自己的选择。她反驳“革命是男人的事,革命党是暴烈的,是要死人的所谓“关心”的谬论。她要学古时花木兰,要做今日之秋瑾,要当巾帼英雄,要做和她们一样的人,这是文诗洁决心革命的宣言!

  对爱情,文诗洁清楚自己的所爱。她爱章海涛身上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时刻勇往直前的斗志。她大声宣言,跟章海涛交朋友,成为章海涛那样的人,谁也不能阻拦!文诗洁襟怀坦白地追求进步,参加革命,开诚布公地宣布与章海涛的爱情关系,在当时简直就是惊世骇俗!

  花容月貌,聪慧优雅的文诗洁,在追求革命的征途中与章海涛携手共进,经历了千难万险,毫不退缩;经受了生死考验,始终不渝。在保路运动中淬炼成一位觉醒进步,矢志革命的新女性。她的形象托起了四川保路史背景下,许多新女性的梦想。

  邵雅兰:身世显赫,大胆率性,狠毒却不失人性,被时代裹挟的女性。

  “黑色裘服裹着一件花纹细密的暗红色旗袍,华而不丽、艳而不妖。”穿着讲究,气质高雅邵雅兰一出场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与她显赫的家庭分不开。四川现任总督邵烈风是她的父亲,呼风唤雨,无所不得;人称恶衙内的哥哥邵玉笙,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五毒俱全,无所不为。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她却爱上了父亲保镖的弟弟章海涛。她没有门第、贵贱、贫富之分,这与她留学英国,接受西方自由文明思想分不开。更让她心动的是章海涛是个读书刻苦努力前程不可估量的青年,这与她为非作歹的哥哥形成鲜明对比。巨大的反差影响着邵雅兰的心理和行为,于是她大胆率性宣布,喜欢章海涛。并以为这是手到擒来之事,这与她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性格分不开。不曾想遭到章海涛的冷落、拒绝,邵雅兰虽失望、伤心仍抱希望,但她没有想到章海涛和文诗洁相爱了。邵雅兰如遭猛击,闺蜜变情敌,恋人变仇人,她再也忍不住了。愤恨之下,骄横、狂傲、狠毒的个性表现得淋漓致尽。她要拆散抢走自己心上人的文诗洁,要报复大逆不道,反对父亲“收回路权”主张的章海涛。她把文诗洁的行踪和章海涛起草《川人自保商榷书》的秘密告诉了她的哥哥邵玉笙。章海涛被抓入狱,遭到严刑拷打。文诗洁为救章海涛而被迫委身于邵玉笙之时,邵雅兰被章海涛和的骨气和文诗洁的爱情打动。关键时刻不失人性藏在心底的良心发现,这样做伤天害理。最终她听从管家沐智贤的调虎离山计,拿到三把钥匙分别打开父亲书房、牢房、总督府后门,并模仿父亲签了出城手令,救出章海涛和文诗洁,告之“你们去了自由的地方,最好就别回来了。”救人的同时救赎了自己。

  新旧时代夹缝中撕裂的性格,历史洪流中碾碎的特殊女性。邵雅兰既不是完全的旧式闺秀,徘徊在自由恋爱中;也未能成为真正的新女性,迷失理想与现实间。被时代裹挟的邵雅兰是小说中刻画得最成功的女性形象。

  容嘉露:大家闺秀,婉约中矩,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软弱的觉醒者、屈服命运的女性。

  出身世家,爷爷是大清翰林,父亲是保路会首领。容嘉露四岁被父亲送去上学,不到十岁被父亲作主订婚,十六岁被父亲择机嫁给新任总督林汉云。她是父亲手中的一枚棋子,是父亲操弄政治的牺牲品。

  小说从她新婚前夜的忐忑不安写起,她担心自己嫁过去会不会受到姨太太的刁难。这种担心表现她出委曲求全的性格和逆来顺受的命运。她非常迷惘,人们都说夫婿文武双全,前途无量,可她就是跟夫婿亲近不起来。夫婿拥有无上权威,特立独行,可以爱许多人,也可以抛弃许多人,许多人却趋之若鹜。她却受不了,想要逃离,在茫茫人海中去重新寻觅。此处的心里描写细致地刻画出她朦胧的觉悟与软弱的反抗。

  在容府偶遇夫婿,容嘉露鼓足勇气反问道,你有了一房太太,为何还要娶我?但夫婿镇定笑答:大丈夫三妻四妾,都是平常事。这让接受过新思想启蒙教育的她再也忍不住,立即反驳,如果我不愿意呢?我不想跟别的女人共侍一夫。我读了书,有了新思想,知道这样不道德。容嘉露终于说出了憋在心里的话,虽然小声,却犹如石破天惊。

  夫婿见状,连哄带骗,像抱小孩子一样抱起她,容嘉露却受惊般,拖着长裙跑了。这一跑,跑出了她终将屈服于父母之命的束缚,跑出了她注定成为政治联姻牺牲品的命运。

  容嘉露内心苦苦挣扎,她不想和一个已经有姨太太的人结婚。这是一个少女多么低的心愿,然而对于出生在封建时代大家族的女性,又是一个多么奢侈的念想。她的婚姻被父母和夫婿决定,人生被家族和政治左右。她的觉醒显得那么软弱和无力,反抗更是不堪一击。小说中塑造的容嘉露这一女性形象,不仅体现了包办婚姻的无情,也让女性成为政治权谋中的牺牲品。容嘉露的无奈与挣扎,令人悲叹。

  芙蓉贫穷,独立,坚韧,宁为玉碎”的刚烈女性。

  锦江边上的濯锦女,是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穷苦人家女儿。年轻貌美伶俐勤快,还天生一幅好嗓子。濯锦为生,喜唱清音。唱腔清亮醉人,吐字清晰韵长。深得蜀锦艺人章心田心仪,特绣“蜀中芙蓉”织锦赠她,故曰艺名“芙蓉”。俩人因蜀锦和唱曲而结缘生情。你织锦来我驻唱,情侣恩爱苦也甜。遗憾生逢乱世,更遇上好色的新总督,阿谀奉承的大奸商,抢掠她献到总督府第,担心强暴不甘受辱,芙蓉开枪自杀,以一尸两命的刚烈行为,向这个荒淫无道,生灵涂炭的社会反抗。芙蓉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对女性的蔑视和压迫芙蓉“宁为玉碎”的刚烈,不畏强权的性格,表达了她向往纯洁的爱情,追求坚贞不渝的爱情。芙蓉以死抗争的行为,令人敬佩,为人称颂,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小说的最后,芙蓉的男友章心田买下一只旧船,将价值连城的《锦城交子图》蜀锦铺展在小船上,再把心爱的女子放在这幅蜀锦上。五彩斑斓的锦绣上,躺着一个美丽的尸身......章心田取出一盒洋火点燃,果断地扔到蜀锦上燃烧起来。他砍断小船上的缆绳,任那燃烧着的《锦城交子图》在锦江上漂流。突然章心田跳下江去,投向那片熊熊燃烧的火海。火光映照中,自身逐渐融入火海。锦江烧锦的壮举,虽烧灭了生死不离的恋人,但燃起了四川武装斗争的燎原之火。

  明珠:卑微机敏,隐忍,周旋与时代压迫与个体挣扎的底层女性。

  明珠原名郑玉良,北京人。八国联军攻人北京,英国兵血洗村庄,父母兄长罹难。十三岁的她昏到在血泊中才幸免于难。无良舅舅见她长相清秀,便把她卖到北京八大胡。她学会技艺年长后,却不愿接客。被老鸨打骂远卖到江西,这才有幸与林汉云相见。因其身材高挑,气度娴雅、端庄秀丽,怀抱琵琶,一曲《汉宫秋月》,让林汉云一见钟情。为明珠赎身回四川,成为新总督林汉云的姨太太。

  明珠把个姨太太当到极致,她清楚自己的身份,不争宠,不嫉妒,不跋扈、不是非;察言观色行事,言行举止得体;巧于应变,善于周旋;关怀备至,恰到好处,把个林汉云迷得神魂颠倒,言听计从。在林府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她机敏隐忍,无不证明了自己姨太太的卑微身份;她左右逢源,无不体现了自己渴望尊严,又不得不依附于男性权力之下苟延残喘。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明珠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却很出彩。

  那拉慧敏:孤独,友善,独特,敢于面对跌宕命运的女性

  年方20的那拉慧敏居住在成都少城满城里,她是成都清廷八旗驻防将军那拉端仪的女儿。生下来母亲就去世,靠奶娘养大。与父亲分住两院,受父亲关心甚少。她如同孤儿一般长大,多愁善感。特殊的家庭养成她孤独,友善,封闭,独特的性格。她建孤儿院,收留孤儿,教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将无法宣泄的热情倾注于此。面对父亲的责备,她大声反驳,我收留孤儿,就是化解他们心头的仇恨,减轻你的罪过......虽然她的行为反映了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积累功德的价值观,但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友善,是无可厚非的。

  在汉人成立保路会,想借机推翻大清新思潮的影响下,孤儿院里半大孩子蠢蠢欲动,欲剪辫子,参加游行。为寻找孩子们极少走出宽窄巷子的慧敏,不料与一个英武的年轻军人撞了个满怀。这一撞撞醒了她埋藏在心底的爱,毫无抵抗的一见钟情,她大胆主动与军人文光豪定下情缘;这一撞撞出了她面对凌辱,敢于亮出匕首,对准自己的喉咙,以死反抗的坚贞不屈;这一撞撞上了她突遭文光豪被暗杀的噩运,痛定思痛,立下“虽千万人,谁又能比得上他”的誓言。完成了在跌宕起伏的年代,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转变。

  纵观《好雨知时节》这部小说,莫然老师大手笔地展现了清末民初成都的社会动荡与革命浪潮。小说中塑造了多样而真实的女性形象,多维度地呈现了女性在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的迷惘、困境、挑战、爱情、生活与成长。欣赏作品的同时,读者可以找到自己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位置。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