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故宫罕见墨迹,内藏20幅怀素真迹,揭露古人“不传秘法”!

 书画博学 2025-05-07 发布于广东

在草书的圈子里,尤以张怀二圣名气最高,特别是怀素,他被后人誉为是草书史上的“最后一位宗师”,正是因为他把魏晋隋唐书家技巧全部学到手并融会贯通。

怀素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在零陵长大,年仅六岁的他就出家为沙弥,在常宁古寺开启了别样的人生。
而他却对书法情有独钟,古寺的芭蕉林成了他最早的书法天地,他以芭蕉叶为纸,蘸着晨露、池水练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他并不满足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他了解到了更大的世界。

最终他决定走出去,去录找名家学习,此时的他目标明确,他想成为像张旭这样的草书大家,他踏迹过许多地方,也向很多书法名家讨教学习。

跟颜真卿学过,他向颜真卿介绍他所创的笔法“折钗股”,而颜真卿则向其讲了自己的“屋漏痕”,怀素大为敬佩,拜颜真卿为师。

唐代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在这一时空百花齐放,而草书也是在此达到了高峰,开元年间,怀揣着对书法的热望,十八岁的怀素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程。
古寺山门前,霜叶铺就的路见证了他的决心,背上装满松烟墨的竹篓和刻着 “狂僧” 二字的木鱼,是他全部的行囊,也是他向世人宣告身份的标识,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帝都,他犹如一只怀揣墨香的孤鹤,渴望展翅翱翔于书法的苍穹。
初到长安,他的狂草并不被认可,翰林院的士子们嘲笑他的作品如 “鬼画符”。但怀素没有气馁,他在月光下刻苦钻研,拆解张旭的《肚痛帖》,将其中的每一笔都练得炉火纯青。
终于,在与李白的一次相遇中,他的草书迎来了转机。李白被他在屏风上狂舞的草书所震撼,诗兴大发,留下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的千古名句。
此后,怀素的名声逐渐传开,他与颜真卿论书,从颜真卿的 “屋漏痕” 里悟出笔锋的韧劲,又把自己的 “飞白” 技法融入颜体的筋骨,这场雅集成为书法史上的传奇。

在不断的学习和创作之中,怀素最终如愿成为了一代草圣,而他的书法墨迹也成了珍贵的宝物。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珍藏着一件墨迹,名曰《效古人草书册》,这是怀素模仿古代名家笔意所写的作品,全卷共计 1000 多字,包含 20 张手稿,模仿了崔瑗、杜度、索靖、张芝、王羲之、钟繇等众多名家的笔法、风格,每一篇的款署都标明了模仿对象。

此作一直递藏有序,从上世纪中期流入台湾,因太过珍贵,一直秘不示人。《效古人草书册》融合了篆隶笔意与狂草韵律,效仿钟繇时,作品凸显篆隶根基,笔画短促浑厚,充满天然古朴之美,用笔圆劲,绞转灵活,提按有度,转折如 “折钗股”,结字宽绰呈现扁势,呼应俯仰得宜。
而临王羲之则转为圆转遒劲,行笔外圆内方,展现出魏晋萧散气象,线条飘逸俊丽,墨色润丽,结体普遍欹侧,独具险绝意趣。
同时,怀素还突破狂草连绵之势,将章草简化波磔的传统融入行草,构建出 “法度严谨” 的小草范式,全册 20 篇作品独立成章却气韵贯通,开创了草书临创结合的新模式。
而这部书册更是凝聚了晋唐草书的精华,是晋唐以来的笔法集大成之作,更是被称之为“怀素草书百科全书”,
这部作品凝聚了晋唐草书精华,是晋唐笔法的集大成之作。它完整呈现了草书从汉魏章草至唐代狂草的技法流变,如索靖的波磔遗韵、张芝的连绵笔势等,为研究草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直接范本,被台北故宫列为 “草书艺术瑰宝”,视为历代草法最纯正的教科书之一。

*上图是没有附带释文的,但此纸本书册是有附带的*

它通过 “半临半创” 的实践,确立了草书学习中 “入古出新” 的方法论,直接影响了宋元文人书家对古法的重构,其规范草法成为于右任 “标准草书” 的重要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