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心童夺冠,中国首位、亚洲首位!其中的育儿之路更值得中国家长们思考(可下载⏬)

 昵称41508907 2025-05-07 发布于上海

一夜之间,赵心童的名字再次被整个中国体育界乃至世界台球界所瞩目。

5月6日凌晨,斯诺克世锦赛🎱,28岁的赵心童以18:12的比分战胜获得过该项顶级赛事三次冠军的马克.威廉姆斯,荣获冠军。

身披国旗、一脸阳光的赵心童,将98年来始终镌刻着盎格鲁-撒克逊姓氏的冠军榜首次改写为汉字的盛况。

赵心童成为中国首位,也是亚洲首位世锦赛冠军,创造了斯诺克运动的历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赵心童的成才经历藏着太多值得父母和教育者思考的密码。

01

尊重天赋

但别让“热爱”被功利绑架 

赵心童8岁在街边台球桌第一次摸球杆时,眼里闪着光。

赵心童的父母并没有因为自身职业(父亲是某医院副院长,母亲是护士)有所偏见,没有因为“台球不是正经出路”而阻拦,反而把家里改造成训练室,还聘请专业教练来指导。

图片

一开始每天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放学后坚持练球4小时,周末还跟着教练辗转各个球房切磋。

赵心童初中的时候文化课成绩不错,排在班级前三。那时候心童母亲问他,大学毕业后想做什么职业?他立刻就说“打球”。

心童母亲回忆说:

“他不用思考就回答了,我就想,大学毕业了再打球,那不如现在就让他打球。

从那天开始,我就不考虑其他人的话了,尊重儿子的选择。”

2009年,赵心童选择休学,开始专攻台球,并拜师伍文忠。

这份看似“冒险”的选择,背后是教育中最珍贵的逻辑:发现孩子的热爱,并为之提供土壤。 

现实生活中,太多家长把“热爱”和“成功”捆绑,一旦孩子没立刻出成绩,就急着否定兴趣。播种和收获从来不在一个季节,从幼苗到参天大树,中间有个过程,叫成长。

胜败乃兵家常事,对于打球中的失败,赵心童也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认知。

赵心童的启蒙教练伍文忠说:“他输球后从不气馁,反而更专注复盘。

不因结果而左右自己的情绪,才是热爱。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热爱的领域里学会“享受过程”,而非只盯着结果。

02

搭建阶梯,

用专业的力量托举 

赵心童的成长和成才离不开“贵人圈”:启蒙教练伍文忠用严格训练帮他打牢基本功,“火箭”奥沙利文传授防守技巧和心理战术。

这揭示了一个真相:天赋需要专业引路人,才能从火花变成火焰。 

但现实中,许多父母要么迷信“快乐教育”,任由孩子野蛮生长;

要么过度干预,用外行指挥内行。

前者还好,不管结果如何,最起码有个快乐的童年,后者操作不当,轻则孩子失去自我,认为学习就是给父母学的,重则亲子关系严重受到影响,孩子不快乐,父母不顺心。

赵心童的父亲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找到顶尖教练,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禁赛期间,赵心童在CBSA学院每天练球8小时,教练张东涛为他量身定制攻守平衡计划。这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代替孩子努力,而是帮他们找到对的“脚手架”。

03

允许试错,

在泥泞里长出血肉 

名师指导加上父母的鼓励支持,赵心童进步迅速。在留洋英国、进入斯诺克学院之后,他顺利成为了职业球手。
但是命运的转折发生了,2023年,赵心童卷入假球风波,被禁赛了一年多,他本人没有主动打假球,是被牵连了,其他坐实打假球的都禁赛多年或终身。
不管怎样,一时舆论哗然,赞助商撤离,他一度陷入迷茫,甚至考虑退役。

赵心童的禁赛风波曾让他跌入深渊。

但正是这段至暗时刻,让他从“天才少年”蜕变成真正的斗士。禁赛期他每天对镜练球8小时,把击球误差控制在±1.2厘米,甚至聘请心理医生直面性格弱点。 

太多家长害怕孩子犯错,恨不得铺平所有道路。

但赵心童的故事证明:挫折不是终点,而是重塑自我的契机。

他的母亲曾说:“台球教会他的不只是赢,还有如何面对输。”

 教育的智慧在于,当孩子摔跤时,不是急着扶起来,而是陪他看清坑洼的成因,再自己爬起。

就像奥沙利文对赵心童说的:“别让这件事定义你的人生。”

尽管争议缠身,他仍坚持训练,并在欧洲Q Tour赛事中连夺四冠,以“业余选手”身份宣告回归。
2024年9月,赵心童重回赛场,他坦言:“那段时间让我学会了谦卑,也让我明白了这项运动对我的真正意义。”
在2025年的世锦赛,持外卡参赛的赵心童一路逆袭,接连击败罗伯逊、艾伦、奥沙利文和马克威廉姆斯等顶尖选手,最终夺冠。

打球也好,学习也好,最终的目的是借着或顺或逆的过程,更加认识自己。

成才可能比较顺利,但是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历阻力。

04

撕掉标签,

让热爱成为燎原之火 


感谢丁俊晖,当时他老爸是个偏执狂,就觉得这玩意能赚钱,逼着他从小练,最后逼出来技术,但是心理素质一直不好,原来比赛中经常心理崩溃,有时候还被打哭了,现在岁数大了,好一些了,曾经拿到过这个世锦赛亚军,带动一大批年轻人喜欢上了台球。

丁俊晖曾是中国斯诺克的“孤勇者”,而赵心童的胜利让更多孩子相信:成功不必挤独木桥。

广东青训教练伍文忠计划建训练基地,正是看到“热爱需要接力”。教育的终极意义,不是制造“冠军”,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战场——哪怕这个战场在街边台球桌、在画布前、在代码间。

05

普通人的

出路在哪里

和之前郑钦文夺冠后一样,很多家长在赵心童夺冠后,也想让孩子通过斯诺克一举成名,斯诺克培训班排起长队。

但回顾赵心童的成长经历,他的成功不能说不可复制,但未必适合所有的家庭。

孩子的天赋你发现在哪个领域了吗?

赵心童的父母在发现孩子天赋后,不仅精神上支持,还请了专业教练进行指导,甚至走职业路线,我们也那么果断吗?

就像郑钦文打网球、赵心童打台球,比赛和训练成本比兴趣班贵多了,能在孩子不是很有起色的情况下,持续投入吗?

还有就是孩子给不给力,耐不耐鸡,愿不愿意吃苦。

打台球不是玩耍,不是打游戏,每天围绕台球桌一直练一直练,风雨无阻,对体力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

如果以上都满足,那就放手一搏吧!

赵心童的故事很热血,也很爽文,但是我想说,普通人还是不要轻易学他。
相比于这种独木桥,如果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启动资金或者关系门路。
相比运动类赛道,还是文化课比较轻松。

结束语:

教育是点燃,而非雕刻

赵心童的球杆下,有父母的放手、教练的雕琢、对手的磨砺,更有他自己的觉醒。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把孩子塞进模子,而是帮他们找到内心的那团火,并教会他们如何守护它。 

就像他夺冠后说的:“打球嘛,开心最重要,但既然打了,就得打出个名堂来!” 

这或许是对教育最好的注解——尊重热爱的纯粹,拥抱成长的复杂,在坚持中让生命绽放。

有个这份认知,360行,行行出状元。

图片
图片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