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远 | ID:Z201440 我一直用 Obsidian。 用了三年半,写了近 500 万字,主要它支持本地存储,内容既在电脑上,也能同步到云端,方便查找和管理;我也很喜欢 Notion,块(Block)式结构,围绕任务和项目高效组织信息,非常实用。 我平时不囤积信息,使用信息管理工具的核心是“管理”而非“收藏”。 每天会有不少选题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来自浏览网页时突然冒出的想法,一旦觉得某个想法与我关注的领域相关,我会立刻把它转化为一个任务。 起初可能只是个模糊的点子,但我会持续补充资料、完善内容,这个任务就像一棵树一样不断生长,最终变成一篇完整的商业洞察。 至于“项目”,就更简单了。 有些事情一天做不完,中间涉及多个步骤,我会在 Notion 上为它单独建一个页面。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资料——文档、音频,还是 PDF 里的内容,只要是和项目相关的,都一股脑放进去。这样找东西时,直接点进项目页面,分类查找、补充信息都特别方便。 但问题来了,总在两个软件之间反复横跳很麻烦。 这两年我仔细观察使用习惯,几乎每天都要打开 Notion 和 Obsidian,两者都快磨出火花了,所以一直在想:有没有一个工具能真正实现「All in One」? 后来找到了,用了快一年,真不想分享给你。这个工具叫 Anytype。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一,支持离线使用。本地优先的设计,所有数据默认保存在电脑上,即使没有网络,也能正常编辑任务、修改项目,效率完全不受影响。 二,离线模式设计得很巧妙。安装后会生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账户,不要手机号、不用邮箱注册,更像是一个“密钥”。有了密钥,即便没网,也能安全访问所有信息。 而且它支持多端同步,我平时用 Mac,手机上也经常用,切换起来非常顺滑,没有割裂感。 三,数据备份非常灵活。 云端自带几个 GB 存储,我一直没用完过;存储路径是自定义的,我可以把数据放在 iCloud 上,也可以放坚果云里。这带来一个很大的好处——随时随地都能开箱即用。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五一出门玩时,临时要改一个文档,朋友把资料发到了微信上。而我有一部分参考资料还存在信息管理软件里,刚好不在电脑旁边,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跑到网吧,下载了Anytype,在电脑上输入密钥后,之前的所有数据立刻就同步过来了。 所以,不管在哪,只要手机和密钥在,就像随身带着一个信息仓库,处理任务、管理项目,轻松开工。 离线可用、多端同步、安全可控,就凭这三点基础需求,当年我才愿意尝试,没想到不知不觉已经用到现在了。 在我看来,Anytype 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融合了 Obsidian 和 Notion 的核心功能。 怎么理解呢? Notion核心是“块”(Block),每个块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单元,就像一个网页。你可以放文字、图片、视频,甚至任务列表。块之间可以相互链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而Obsidian的核心是插件易用性和「双链」。 每个笔记是一个节点,通过双向链接与其他笔记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这种设计非常适合喜欢深入挖掘信息关联的人,越用越有积累感。 要是觉得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 你有没有用过百度百科?假设有一个词条叫“MCP”,一开始可能只有一句话的定义。但有了这个定义后,你会发现它可以展开很多方向,比如应用场景、发展历程、未来趋势等。 在 Obsidian 里,只要给“应用场景”加上双向链接,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个页面。在这个页面里,可以继续添加相关内容,比如谁提出的、有哪些案例、和其他概念的联系等等。 这就是 Obsidian 的信息挖掘能力: 一条信息被不断拆解、分层,每一层都能独立存在,又能互相连接。思考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层层深入,真正把知识吃透。 Anytype 产品哲学,集成了这两者的能力,网上有很多教程,看起来复杂,但其实核心概念并不难理解。 在Anytype中,Notion里熟悉的“模块”(Block)被重新定义为“对象”(Object),对象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单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条链接,甚至是一个任务列表。 每一个对象,有自己的“类型”(Type)。比如:文本、图片、任务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的“记录集合”(Collection)。 你可以把“记录集合”想象成你的笔记本或文件夹,里面装着各种相关的内容。我这样说是不是还不够清楚? 再打个比方: 就像做手工艺品时,你会用到各种小零件,比如珠子、线绳、布片。在 Anytype 里,这些小零件是一个个“对象”。 而最终完成的作品,就是一个“记录集合”。你可以随时添加或删减这些小零件,直到满意为止。 这就是我喜欢 Anytype 的原因之一:灵活 。 平时没任务时,我会用手机、电脑随意记录一些东西,一旦遇到一个新任务,就在 Anytype 里搜索所有相关的信息,把它们集中起来,组成一个“记忆集合”。 然后在集合里整理、加工、组合,任务就慢慢完成了,这种方式是从零散信息出发,逐步构建出完整的思路,你可以把它称作「自下而上」的工作哲学。 反过来,“自上而下”就更好理解了: 先定一个目标或项目,围绕它收集资料,全部扔进去,等积累得差不多了,再统一梳理整合输出;不管哪一种方式,Anytype 都能很好地支持。 ![]() 给你看看我的主页面。 左边布局很简单,收件箱(Inbox)、任务列表(Tasks)、数字花园和产品合集等。这些都是一个个网页的集合。 “收件箱”很直观,杂乱信息放这里,不分类、不管理。 Tasks 是每天要处理的内容,你看左边第一条,是今天正在更新的内容,持续优化和补充,直到成型,然后打钩进入存储仓库。 第二个条目“算法没有价值观”,这是看到一篇关于算法与人性的文章时想到的选题;当时我把想法记下来作为任务,之后如果有新内容就继续补充和完善,完成后打勾标记为已完成。 所以,从信息收集、调研、完善到最终完成,整个流程在 Anytype 中都被打通了。无论是零散信息还是具体任务,都能在这个系统里无缝衔接,一气呵成。 至于「数字花园」里的内容,主要是我怕忘记的东西,比如各个平台的账号密码。而“产品合集”则相当于我在进行的项目。 我经常说,用一个产品不要盯着它的功能看。 如果你一直在研究它有哪些按钮、怎么操作,那就错过了产品的“灵魂”——也就是它的产品哲学 。 什么是产品哲学? 创始人从头到尾对产品的思考方式:他希望用户怎么开始、怎么推进、怎么完成一个任务。 换句话说,真正的「All in One」,不是东拼西凑地满足需求,而是构建一套完整的工作流。 而功能呢?只是最低门槛的东西。你能做,我也能做,没什么特别的。不信你看看 Notion、Obsidian 或其他笔记软件,功能大同小异,哪个不是抄来抄去。 不过 Anytype 也有一些做得挺有意思的功能,比如它的「集锦」功能。有点像浏览器的收藏夹,但比收藏夹灵活得多。 举个例子: 我围绕某个对象建立一个集锦,可以把任务、笔记都放进去,还能批量操作、打标签、调整优先级,甚至切换展示形式,比如列表视图、看板视图,还可以自定义导航页,非常灵活。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能力是「关联图」,你可以把它理解为 Obsidian 的双链图谱;打开后能看到这份笔记跟哪些笔记有关联,文件之间是怎么连接的,点一下就能跳转,可视化能力很强。 在这个基础上,它还有一个更高级的「流程图」功能,我还没怎么用上,但相信对于需要梳理复杂逻辑的人来说,应该很有用。 还有个小细节也很加分:在 Obsidian 里你可以给笔记加属性,而在 Anytype 中,这种属性管理被做得更加灵活。 你可以自由配置标签、来源、截止日期等,分类方式多达几十种,非常强大。 另外,Anytype 还支持直接发布内容到网络上,功能是免费的,它收费的部分主要是协同协作,不过,我目前还没用到这部分,因为光是免费版就已经完全够用了。 最后再说一点,导出功能也很稳。 支持 Markdown、PDF 和它自己的格式,导出之后排版不会乱,很多软件导出 PDF 后会出现文字错位、间距不对、很拉胯,但在 Anytype 上几乎没遇到过。 在我看来,「对象型思维」正在颠覆信息管理软件的认知边界,跟有没有AI关系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过去我们用笔记或信息管理工具时,总被两种方式困住:线性记录和树状分类 。比如在 Notion 或 Word 里写文档,就是一个整体;想找某个点,只能靠搜索或目录,信息容易被淹没。 而「对象型思维」不同。 它把信息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对象」,比如任务、想法、人物、引用等。它们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通过标签、属性、链接等方式连接,形成一张网。 这样一来,不再是“写东西了”,而是“构建可操作的信息系统”。这种变化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是认知逻辑的转变。 传统工具像“仓库”,你把信息存进去,用的时候再翻出来。而对象型工具更像是“思维外骨骼”:它帮你自动组织、关联、调用信息,让思考更轻盈、更有延展性。 所以,对象型工具不是在加功能,而在减认知负担。 它打破了“记录 - 存储”的单一模式,进入“建模 - 连接 - 创造”的三维认知空间,这不是工具的升级,更是信息处理方式的进化。 未来,笔记系统不该只是“存东西”,而应成为大脑的延伸,是思考过程中的有机部分。而对象型思维,正是这场进化的关键转折点。 这方面,真的值得国内产品创业者学习;少关注功能,多关注使用对象、以及使用对象的工作流。解决问题能力,从不在多,而在于精准和深度 。 就像苹果的刀法一样,看起来没那么多花活儿,但每一刀都恰到好处 。做产品,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