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471)肺中虚寒,体表怕冷,痰涎量多,色白似水,遇风寒则剧,不一定伴有咳嗽、哮喘症状,客观检查肺纹理紊乱、支气管扩张,习名痰饮停积,切勿利用霸术瓜蒂散催吐,要以温化为主,给予附子补火壮阳,焰光照射,阴霾便消。这一疗法由民初火神派提出,同道起而效尤,付诸实践,很有意义。所用之方乃《伤寒论》茯苓四逆汤,以茯苓为君,提高投量,加泽泻居使,导水下行,被誉老树开花、巧添枝叶。 1959年老朽医一工厂干部,医院诊断肺气肿、心力见衰,气短、疲乏无力、稍劳即喘,每天咯吐涎沫、痰液约三分之一痰盂,脉弦、沉取微弱,体重下降。当时就以此汤与之,计人参15克、附子30克(先煎一小时)、干姜20克、茯苓60克、泽泻10克、甘草6克,日饮一剂,分三次服。坚持一周,病况解除,基本治愈。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分享茯苓四逆汤的又一应用。茯苓四逆汤的经典方证原文是:“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此方是治疗由于汗下引起的气阴两虚,出现烦躁不安。本方的方证要点是:烦躁、夜间失眠,入睡难,白天精神困倦,疲劳乏力,水肿,双下肢尤甚,四肢厥逆及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或白厚腻或水滑苔,脉微无力。关于茯苓四逆汤张老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及,本号做过解读,诸位可参考。 本文中张老用此方治疗痰饮停积在上焦,主要是肺部和支气管,在小郎中看来使用此方应该还会或多或少的见到一些心衰症状,文中的医案张老也有提示。使用本方的基本原则是遵循仲景提到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中选择的温药是四逆汤类,重在温补脾肾阳气,并加重茯苓的用量,起到利水消饮的作用。这也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通过温补脾肾阳气,使肺中阳气充盛则自能温化寒饮。中医治疗肺虚寒病大都从脾肾的角度论治,虚寒温必兼补,实寒温必兼散。 关于张老为什么不单单用温补脾阳之药就可起到温化肺中寒饮的作用,还要加入温肾阳的药物,除了有或多或少的心衰症状(少阴病)之外,小郎中认为关键的辨证要点是体表怕冷,这种体表怕冷不是恶寒而是畏寒,可以排除外感表证,因此要用温少阴阳气的方法解决,这是小郎中的一点浅见,诸位可讨论分析。 本文医案中张老还特别提示了脉象,熟悉张老行文风格的应该都清楚,张老分享的很多方证要点中多不提及脉象,此文单独强调,应该是脉象有特殊之处,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提到“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可见弦脉和痰饮有很大的关系,临床中要仔细体会,并结合四诊资料详细诊断。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