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传统节日:目瑙纵歌节目瑙纵歌节起源于当地乡民对天地自然的崇拜,是景颇族祭祀天神“木代南”的节日。“目瑙”为景颇支系语,“纵歌”为载瓦支系语的音译,“目瑙纵歌”意为“大家一起来跳舞”。古老传统的目瑙纵歌节流程比较繁复,代表的意义也具有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例如,传统目瑙纵歌节会由景颇族“董萨”(景颇族原始宗教的祭师)事先用占卜的方式,确定节日举办时间并选择平整宽阔又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场地作为舞场。节日当天,要严格按照传统仪式流程进行,例如,开场必须由“瑙双”领舞。“瑙双”一般由4名或8名(一般为男性,必须为双数)头戴鸟冠,手持福禄长刀,身穿瑙双日尊服的武双和身穿瑙双月老服的文双,其身后有同等数量的景颇族女子组成一队,主要负责“开路”和象征性舞蹈动作的展示。紧随其后的是“瑙巴”,负责根据“瑙双”示意的路线带领成千上万的参与者按照既定路线跳舞。整个节庆现场宏大而庄重,具有极高的参与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目瑙纵歌节也逐渐演变成广交朋友,增进友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盛会。2006年5月20日,“景颇族目瑙纵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农历正月十五,18604人共同起舞,创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景颇族目瑙纵歌舞”和“世界最大规模的景颇族刀舞”两项世界记录。如今,目瑙纵歌节已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在德宏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文化园竣工。该文化园位于德宏州芒市芒别村,分为目瑙纵歌文化园和旅游商业服务区。2016年投入使用后,这里便成为了芒市目瑙纵歌节的官方指定舞场之一。此外,德宏州很多地区也建有目瑙纵歌场,如陇川县朋生目瑙纵歌场、盈江县允燕山景颇文化园等。 节庆前的准备:为各民族广泛交往提供条件德宏州是我国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地,因目瑙纵歌节节庆需要,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全州放假。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推介目瑙纵歌节,并向四海宾朋发出节日邀请。当地媒体也通过融媒矩阵为节日造势,进一步扩大目瑙纵歌节的社会影响力和民众参与度。 对于当地人特别是景颇族来说,目瑙纵歌节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节前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同村或交好的人们会提前购买或者定做相同款式的节日服装。传统的景颇族服饰中,男性头戴包头,斜挎长刀,身穿白色衬衣伴有织花长带系于腰间,而女性服饰则更为精致,上衣为黑色绒衫上缀银泡,下衣为红黑相间筒裙,小腿处带裹腿。近年来,在保留传统景颇族服饰元素的基础上,人们还加入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比如手持折扇、油纸伞或在衣服上绘制图案等,以彰显自己所在小分队的独特之处,并且提前十多天开始排练舞步,确保在目瑙纵歌节上能够跳得整齐和美观,体现出参与者对目瑙纵歌节的期待和重视。 此外,竖立“目瑙示栋“等传统仪式的举行也是目瑙纵歌节的重要准备工作。目瑙纵歌场是由竹篱围成的以“目瑙示栋”为中心的四面开门的圆形场地,“目瑙示栋”是景颇族的传统图腾,一般由两横四竖6块长条形木板加底座组成,两根横柱上一般刻画着畜禽五谷等象征财富和人类繁衍生息的标志性图案,4根竖柱分为雌雄牌,绘制着景颇族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和迁徙路线等。雌雄牌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体现出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古老传统的目瑙纵歌节举办前,必须由“董萨”举行仪式后,才能将木质的“目瑙示栋”竖起。如今的“目瑙示栋”多为钢架结构,无需重新竖立,固定在特定广场中央进行展示,形成了文化和旅游的标签。 节庆中的狂欢:促进各民族深入交流民族节庆作为跨村落、跨族群、跨地区的节庆仪式,逐步实现了超越血缘、族缘和地缘的交往界线,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更加广泛深入,有助于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环境,营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氛围。 “鼓点一响,脚底板就痒”。随着目瑙纵歌节的广泛宣传与推广,知名度逐年上升,参与者众多,除生活在德宏州的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各族群众外,还有许多专程来参与的海内外游客。大家因由一个节日庆典聚集在一起,通过“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的方式交流互动、互送祝福,这是一种超越语言、地域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作为目瑙纵歌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简单易学使没有舞蹈基础的人们都可以快速地参与到仪式当中,而参与的过程便是“交融”的过程。各民族群众在狂欢中形成集体记忆,完成了从情感凝聚到文化交融的过程。 景颇族目瑙纵歌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集歌、乐、舞、宗教、仪式和视觉表演于一体,在景颇族的文化空间当中,属于囊括性和积淀性较为宽广深厚的文化表达形式。活动现场除了民族仪式流程展示,歌舞狂欢,还有民族服饰、特色美食、农特产品等展销活动,提升了目瑙纵歌节的经济价值,而目瑙斋瓦、傣族剪纸、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景颇族织锦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展销,也丰富了目瑙纵歌节的文化内涵。 节庆后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印发《关于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民族节庆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节庆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发挥各民族共享的节庆活动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民族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往,它是实现民族交流、交融的前提和基础。积极推进民族节庆创新发展,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协调民间力量,充分调动各族群众节庆参与积极性,提升各民族节庆的共享性。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彰显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品牌形象,要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格局,使民族节庆活动成为各族群众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凝聚奋进力量的过程。 推进各民族节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民族节庆作为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表达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宣传教育功能,因此,需重视在各民族节庆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增强话语的亲和力,要贴近各民族地区实际,善于利用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的优势,通过用文化展演、自媒体展示等方式描绘展现各民族大团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目瑙纵歌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平台。各民族群众在广泛交往中增进民族团结、深化民族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