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朝名媛诗词卷三(陈、魏、齐、隋、唐)

 zqbxi 2025-05-07 发布于江西

沈婺华

       陈后主后,以张贵妃擅宠,后疏远,后主暂至即还,戏赠后诗日:留侬不留侬,不留侬也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后答诗。○音节和缓,不为怨怅之词,亦不为娓娓之语,闲闲道破,翻令一笑。

      注:观音原形   沈婺华,她原是陈后主陈叔宝的皇后。说起这个陈后主,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那首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还有就是他的宠妃张丽华。也许是由于张丽华的事情,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很多人都会忽略了,其实陈后主还有一位皇后,便是沈婺华。沈婺华是南朝陈武帝陈霸先的外孙女,与陈叔宝乃是表亲,自小也算是青梅竹马。长大后,沈婺华便由长辈做主嫁给了陈叔宝。但与陈叔宝的喜奢华,好声色,重享乐不同,沈婺华素来不爱这些身外之物,所以夫妻两人并不投契。因不得丈夫喜欢沈婺华便将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学习佛理,诚心礼佛。我们大家都知道,陈叔宝最喜欢的宠妃是张丽华,不仅册封她为贵妃,甚至还将原本属于皇后的后宫大权交给了她。甚至好几次都想要废黜沈婺华的皇后之位,立张丽华为后,沈婺华对此却是无动于衷,她并不在乎这些。有次陈叔宝心血来潮想起了自己这个皇后,就到她宫里去坐了一会儿。不大会儿陈叔宝就想走,而沈婺华也不说客气话挽留,就一幅你且自便的态度。也许这是人的统病,你不稀罕我反倒觉得稀罕了。于是陈叔宝作了一首《戏赠沈后》来挖苦她。其中一句就是著名的“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沈婺华知道后,便也作了一首:“谁言不相忆,见罢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遣若为留”回赠他。意思就是说,我知道你不想留下来,那我又何必勉强呢!相比于陈后主后宫整个的一派华丽荒淫现象,沈婺华的朴素在这里简直是个另类。对于丈夫的种种行为,她曾再三劝诫,但根本就不为所动。后来,当隋军攻进金陵皇宫时,陈叔宝吓得带着自己的两个宠妃躲进了枯井中,而沈婺华仍然不慌不忙,亦如平日在宫中看书一般。因为她明白,这一天早晚会来的。后来沈婺华和陈后主一起被押解到了隋都长安,开始了亡国后的生活。陈灭亡15年后,陈后主去世。沈婺华还为亡夫写了篇情深意切的哀辞。“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据说,沈婺华的才学很受隋炀帝的赞叹,曾多次邀她随架出行。而之后。隋朝也灭亡了。隋亡后,沈婺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随后在毗陵天净寺出家为尼,法号观音。沈婺华出家后,正是隋末天下纷争之际,战乱之下,众多百姓流离失所。她不忍见此灵惨遭涂炭,便扮作观音大士,四处行善。靠着沈婺华的施恩,不少流民得以幸存。因着许多的善行,沈婺华成了大家口口相传观音菩萨。百姓们纷纷绘制沈婺华模样的观音图像,在家里供奉起来。而自此后,我们见到的许多观音菩萨的女像,便是以她为原型塑出来的。


答后主

谁道不相忆,见罢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妾若为留。

乐昌公主


       陈后主之妹,色艳丽,太子舍人徐德言妇。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公主日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倘情缘未断,犹期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各执一半,约他时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后公主果归杨越公家。德言如期访之,有苍头卖半镜,大高其价,德言以半镜合之,题诗付苍头。公主得书悲泣。越公询得其实,召德言与饮,令公主作诗,遂厚遗送还江南,闻者感叹。○苦心曲意,难处出来。

饯别自解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宫。笑啼俱不敢,方信作人难。

北魏谢氏尼

       琅琊王肃为齐秘书,娶江南谢氏。及北归魏,为尚书令,魏以长公主妻之,谢氏不得复聚,遂为尼。以诗赠肃,肃为造正觉寺居之。○以蚕丝喻肃,情幽语细,胜于明写怨语。

赠王肃

本为簿土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陈留长公主


       王肃后妻,代肃作答谢氏。○不烦委曲,探怀而出,二诗合看,极似子夜古歌中妙诗。

代王肃答谢氏

缄是贯丝物,目中当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

       注解:(“丝是贯线物,目中恒有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物?”)这是一首情敌之间的宣战诗,乃是南齐首屈一指的儒学家王肃的妻子陈留长公主写给王肃前妻谢氏的宣言。这个故事,还要从琅琊王家说起。       这个家族在世人眼里多带着传奇色彩,在它的怀抱里,诞生了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一系列两晋南北朝的重臣。它似乎总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看着天下改朝换代,我自依旧当然不动。琅琊王氏,百世盛名。而王肃,便出生于此,他的命运也同许多先辈一样,历经坎坷。在他三十岁那年,王家这一支旁系遭遇了灭顶之灾,他的父亲王奂以及几个弟弟相继被杀,王肃不得已,抛弃了妻子和一双儿女逃往北地。在一路几近于乞丐的流浪路途中,他逐步走进了北方辽阔的土地,在这里,他遇见了他的明主——孝文帝元宏。元宏识才且有野心,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汉文化的神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他是整个北魏最英明的帝王,而他的孝文帝改革,也充满了王肃的身影。王肃对汉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南方朝廷的憎恶,成为了他在北魏生活的力量,他竭尽所能地教会孝文帝更多的东西,更改官制,大推汉化政策,步步高升,这一切都将王肃在北魏的地位推到了一个最高点上。王肃毕竟是一个汉人,元宏是鲜卑人,他欣赏王肃的才华,并且想留下这个人才。自古帝王采纳最多的方法是什么?尚公主。在孝文帝的极力挽留之下,王肃无可奈何地尚了陈留长公主。王肃在南齐的妻子,是陈郡谢氏的女儿,便是谢安的那个谢氏,名门闺秀,风骨自高,王肃料想在那般惨剧下,妻子已绝无幸存之理,再加之自己回南齐无望,便也安心与陈留长公主过起了日子。纵有千般无奈,王肃身为一个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士族,再娶总是有千百条理由可以说服自己一—明明是他弃她在先,却能自以为是地转身娶了新人。王肃虽文采出众,才能无双,可在人品这一项上,首先便跌了一层,与他的前辈王献之相比,既异曲同工,却又让人感慨他的无情和冷漠。然而谢夫人出自谢家,又岂是一般女子,她不仅想方设法活了下来,还千辛万苦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了王肃在北方的驻地寿阳。相见不如不见,谢夫人悲愤交加,但她到底不是男子,没有舍弃的勇气,只写了一首诗转送给王肃:本为箔上桑,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颜忆缠绵时?原本是桑叶上蚕儿吐出的蚕丝,现在却是机籽上的丝线,现在你走上了高升的道路,可还记得当初恩爱的时光?王肃自然无言以对。男人便是如此,如司马相如,如焦仲卿,哪一个不是有情有义的男子?到最后面对妻子亦是愧无言说。少年夫妻的恩爱,自然胜过以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但却也是他抛弃了妻子儿女独自逃亡,现今又有什么面目将他们拒之门外呢?王肃的心中充满了挣扎和惭愧。就在王肃犹豫不决之时,他现在的妻子,北魏的陈留长公主却是个果决而坚持的女子,她毫不犹豫地提笔以王肃的名义,回了谢夫人这样一首诗。她说,丝本来就是穿针用的,针眼里总是有丝线,现在已经有了新的丝线缝衣服,又怎么能穿进旧线呢?言下之意便是:木已成舟,王肃已是我的丈夫,怎么能接纳你?谢夫人读之悲协欲绝,心冷如死,索性绞了头发出家为尼。情理之上,我怜悯谢夫人的坚毅柔韧,但我更欣赏陈留长公主的魄力,她的言行充满了浓浓的女性意识——我的东西,你别碰,我的男人,你离远一些。她不在乎王肃过去如何,她只知道,这个男人现今是她的丈夫,谁都不能夺走,谁也不能动摇。倘使谢夫人也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恐怕也不会是这样一个结局,毕竟在那个年代,平妻,或者接纳旧人,都是一种风度的展示,一旦摆在了明面上,陈留长公主再无反对的立场。而这两首诗,又何尝不透露着两个同样优秀的女子的智慧?以比兴说事而不直接说破,含蓄委婉,无论结果如何,颜面不伤。谢夫人固然是谢家养出的风度傲骨,陈留长公主也未尝不是一当世奇女子,只可惜这样的女子终究还是要依附于男人,还是要为一个其实并不值得的男人,斗得死去活来。这就是乱世的悲哀,也是那个王朝的悲哀,谢夫人是牺牲品,陈留长公主又何尝不是呢?谢夫人以通入空门这样的方式决然离去,令得王肃愈加悔恨交加,不久就英年早逝,死时仅仅三十八岁。这对陈留长公主来说,想必也是痛苦难言的,倘若她知道了结局,又是不是会接纳谢夫人,忍气吞声呢?无论哪一种,她都不会快活。人世间痴缠爱恋,又有哪一样不折磨人?乱世、烽火,不过是以情为刃的战场而已,权力、野心,统统抵不过一个情字,只这一字,只一言一语,便足以伤人刻骨。

胡(太)后


       魏宣武灵后(胡充华)。肃宗初临朝听政,尝于都亭曲水宴群臣赋诗。时武都人杨白花者,太后逼通之,白花惧及祸,奔梁,易名华。太后追思之,为作歌,使宫人连臂蹋足歌之,声甚凄惋。○后在彼时为才能之后,特以白花故,不能脱妇女之情。然观其词,悲凉幽咽,尚非狐媚者比,诗颇佳。

杨白花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辟,杨花飘荡落南家。

舍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kē里。

      注:在南北朝时期,曾有残酷的“立子杀母”制度,也就是说,孩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太后就得被处死。在胡充华怀孕期间,皇上和她说明了北魏的这一规定,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胡充华表示自己不怕,就算是死,也要为皇上延续子嗣,继承大统。皇上听了感动不已,更加宠爱这位妃子,在她顺利生下龙子之后,皇上破例没有将她杀掉。宣武帝逝世时,孝明帝只有六岁,由胡太后垂帘听政。她利用一些手段,将北魏的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得不说,她还是非常有政治能力的,能够决断很多大事。但胡太后的权力欲开始膨胀,她自称为“朕”,把持了朝政大权。同时,年纪轻轻就守寡的胡太后,心中不免寂寞,于是她常常找一些男宠,在宫中寻欢作乐。北魏名将杨大眼之子杨白花,他不仅相貌堂堂,身材魁梧,而且才华出众,这样优秀的男子,胡太后不免心动。在胡太后的逼迫下,杨白花不得不做了她的情人。但后来,他自知这样无法长久,开始害怕,便投奔了南梁。杨白花走后,胡太后十分伤心,写下了著名的《杨白花歌》。据说她还让宫女挽着手,踏着脚,日日夜夜唱这首歌。《梁书》中说:“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声甚凄惋。”这首诗中,使用了三次“杨花”,借指杨白花,可见胡太后用情之深。阳春三月,杨柳飞絮,见到这一幕幕情景,她脉脉含情地走出了深宫,拾起一片杨花,于是思念起已到南梁的杨白花,回忆起那缠绵缱绻的美好时光,脸颊不禁流下思念的泪水,双脚都已经无力行走。她多么希望春天回来的这一对对燕子,能将“杨花”带回自己的身边!虽然说此诗格调不高,而且有悖伦常,但可以看出,胡太后对杨白花是真爱,所以后人对此诗并无贬低之意。比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说:“音韵缠绵,令读者忘其秽亵。”唐代大文豪柳宗元,也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杨白花》诗:“杨白花,风吹渡江水。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茫茫晓日下长秋,哀鸿未断城鸭起。”胡太后执政前期,她停止了对南朝的连年征战,还平反了一些冤案,但在后期她劳民伤财、奢侈浪费,重用一批佞臣,引发了与孝明帝之间的“母子之战”,以致她毒死了孝明帝,成为众矢之的,她终究要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她的死法相当奇特,她和幼皇一起被尔朱荣放进了猪笼里面沉入黄河中溺死了。

冯太后

       魏文明太后也,善诗赋,登台见雀啄食,作青台歌。○简古人妙此词,必有所指,令人味之无尽,诗之兴而比也。北魏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姓冯名有,汉族人,是北燕君主冯弘的第二子冯朗之女和北魏时期北魏文成帝的皇后。

青台歌

青台雀,青台雀,缘山采花额(颈著)。

北齐

崔娘

       崔林义女卢士琛妻。有才学,春日以花和雪与儿𫖃面,为词祝之。○韵事韵语,闺阁有此风致,可称绝调。其词四段皆复,即以重复为变换,愈短愈长,愈促愈缓。著作妙手。崔氏是南朝陈后主的妃子,也是穆后的侍女。她在陈朝灭亡后被赐给了代王,后来又被赐给了李珣。崔氏有才华,懂得音乐和诗歌。在春天的时候,她会用桃花和雪为儿子洗脸,并念诵诗句祝福他。她的诗词虽然不多,但情感深远,表达了对故主的思念。然而,她经历了国家灭亡和个人的屈辱,最终被迫自杀身亡,实在令人惋惜。

𫖃面词

崔氏是南朝陈后主的妃子,也是穆后的侍女。她在陈朝灭亡后被赐给了代王,后来又被赐给了李珣。崔氏有才华,懂得音乐和诗歌。在春天的时候,她会用桃花和雪为儿子洗脸,并念诵诗句祝福他。她的诗词虽然不多,但情感深远,表达了对故主的思念。然而,她经历了国家灭亡和个人的屈辱,最终被迫自杀身亡,实在令人惋惜,与儿洗面作光悦;

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

取花红,取雪白,与儿洗面作光泽;

取雪白,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

冯小怜

       后主(高纬)妃也(?—580年?),穆后之从婢,以五月五日进,号日续命。慧点能弹琵琶,善歌。及陈失国,归于周,后主复乞周武帝还之。后主遇害,后以赐代王,至隋,以赐李珣,珣乃令著布裙配春。○主丧国亡,屡辱其身,为人所逼死,惜哉!诗词不多,思致极绵邈,犹有追怀故主之思。善于写怨。

感琵琶弦断赠代王达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隋侯夫人

       炀帝后宫女。帝建迷楼,选良家数千居之,后宫多不得进御。侯夫人怨而自经,臂系锦囊中有诗。帝感伤,日诵其词,令乐府歌之。○夫人以色自喜,意在希宠,乃徬徨绝望,忽激为骄心狠气,一死以殉,痴女子耳。诗甚凄惋,颇有思绪。

妆成

妆成多自惜,梦好却成悲。不及杨花意,春来到处飞。

自感

庭绝玉辇迹,芳草渐成窠。隐隐闻箫鼓,君恩何处多。

欲泣不成泪,悲来翻强歌。庭花方烂熳,无计奈春何。

春阴正无际,独步意如何。不及闲花草,翻承雨露多。

看梅又作词

砌雪无消日,卷帘时自颦。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点春。

香清寒艳好,谁惜似天真。玉梅谢后阳和动,散与群芳自在春。

       自伤云:"初入承明日,深深报未央。长门七八载,无复见君王。寒春入骨清,独卧愁空房。跚履步庭下,幽怀空感伤。平日所爱惜,自待却非常。色美反成弃,命薄何可量。君恩实疏远,妾意徒彷徨。家岂无骨肉,偏亲老北堂。此身无羽翼,何计出高墙。性命诚所重,弃割亦可伤。悬帛朱栋上,肚肠如沸汤。引颈又自惜,有若丝牵肠。毅然就死地,从此归冥乡。"帝见其诗,反复感伤。往视其尸,曰:"此已死,颜色犹美如桃花。"乃急召中使许廷辅曰:"朕面遣汝择后宫女入迷楼,汝何故独弃此人也!"乃令廷辅下狱,赐自尽。

吴绛仙

       炀帝殿脚女。帝登龙舟,凭绛仙肩,喜其柔丽,善画长蛾眉,得日赐蛾绿螺子黛。帝每倚帘视之曰:古人言秀色可餐,若绛仙真可疗饥矣。后失意于萧妃,稍稍不得亲幸。帝以水果一双,命小黄门驰赐之,马急摇解,绛仙受而附诗一首进。帝省诗曰:何怨之深耶?女相如也。○词意不深,情事恰好,一首小诗,不溢不支,亦复能事。

谢赐合欢水果

驿使传来果,君王宠念深。宁知辞帝里,无复合欢心。

千金公主

       隋为大义公主(?-593年),赵王昭女,周主赟以之妻突厥,和亲,后,赵王为杨坚所杀。坚篡周,国灭,主图报复,因说突厥起兵讨隋,不果。公主乃请攺姓杨,隋封为大义公主,因伤感,题诗屏上。隋主恶之,恐共为患,搆突厥,杀之。○以一弱女子,陷于虏廷,而笃念君亲,思图克复,不成而死,情苦志壮,固非寻常女子也。然屏风之诗,抑扬幽邈,无卤莽气,仍是女郎正格。

书屏风诗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

何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飘流八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唯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张碧兰

       未详,玩其两地句,较之泛言一面者,思致自觉深婉。否则下之,一携手便是人云亦云语矣。慧心慧笔,佳女子也。

寄阮郎

郎如洛阳花,妾似武昌柳。两地惜春风,何时一携手。

       注解: 阮郎你风度翩翩,仪容俊好就像那人见人爱的洛阳名花,我就像那婀娜多姿,萦人情思的鄂州陶公柳柳树。生活在两地的你我共惜春风,互相思念,什么时候才能够手牵手在一起呢?

       同言共时专异地,辜负春光之苦。然细属细想来,关山之隔,容颜难睹,此古人情愫浓于今人,而今人则流于浅薄之缘由也。烛灭而后月华盈于室。披衣而起,露水深重。然月华露水皆不能盈手相赠与君,奈何奈何。不如归寝,图梦中与君相聚。共度佳期。情意之婉转,情意之无奈,情意之切切,竟托于纸上。此诗写男女相思,因异地而生阻隔,因阻隔而生相思,阻隔不可逾越,则张力与无奈尽出。故此诗之美,美在阻隔,美在无可奈何。想今人,岂有此幸?电话与网络之时代,情怀反不及古人,一任淡泊下去。何日想他,不作联络,则情可转浓矣。这首小诗,词情芳馥,寥寥四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如连珠,把玩不尽其缠绵温润之意。“郎如洛阳花,妾似武昌柳。”洛阳花:在唐宋之世,专指牡丹。隋距唐甚近,可能当时已有这种称呼。至少可以说,洛阳花乃芳华美丽之代称。武昌柳:自晋代陶侃在武昌(鄂州)种柳之后,“武昌(鄂州)柳”在诗歌中已是常见之词,杨柳婀娜多姿,一到春天,柳眼舒青,柳眉展翠,柳条千丝万缕,萦人情思,它飘拂在水边楼阁之旁,掩映在月下亭台之际。这两句是说,阮郎你风度翩翩,仪容俊好就像那人见人爱的洛阳名花,我就像那婀娜多姿,萦人情思的武昌(鄂州)柳树。起句比阮郎如洛阳花,次句以武昌柳自喻,用意极为佳妙,其依依无尽之情,不难想见。然而洛阳、武昌(鄂州)两地迢迢千里,脉脉柔情,殊难自遣。这就引出下两句:“两地惜春风,何时一携手。”这两句是说,生活在两地的你我共惜春风,互相思念,什么时候才能够手牵手在一起呢?末后用“何时一携手”一句,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而无限悱恻的春思,更使人玩味不尽。此时两人尚未携手,此情就已经如此浓郁,那么,再携手之后,其情致的深长,心境的喜悦,当不言而喻。而句中“何时”一词,又含有多少惋惜的清怨?自不待说。六朝文章,以小品文最为妙丽隽永,隋承六代之后,作者此诗可称为诗中小品,作者的身份,我们不得而知。此时儿女情长,似为初恋即已分手之作。如果作者的情人阮郎受到这首小诗,他又将会有如何一番情难自已的感叹呢?隋距唐甚近,可能当时已有这种称呼。至少可以说,洛阳花乃芳华美丽之代称。武昌柳:自晋代陶侃在武昌(鄂州)种柳之后,“武昌(鄂州)柳”在诗歌中已是常见之词,杨柳婀娜多姿,一到春天,柳眼舒青,柳眉展翠,柳条千丝万缕,萦人情思,它飘拂在水边楼阁之旁,掩映在月下亭台之际。起句比阮郎如洛阳花,次句以武昌柳自喻,用意极为佳妙,其依依无尽之情,不难想见。然而洛阳、武昌(鄂州)两地迢迢千里,脉脉柔情,殊难自遣。这就引出下两句。末后用“何时一携手”一句,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而无限悱恻的春思,更使人玩味不尽。此时两人尚未携手,此情就已经如此浓郁,那么,再携手之后,其情致的深长,心境的喜悦,当不言而喻。而句中“何时”一词,又含有多少惋惜的清怨?自不待说。六朝文章,以小品文最为妙丽隽永,隋承六代之后,作者此诗可称为诗中小品,作者的身份,我们不得而知。此时儿女情长,似为初恋即已分手之作。如果作者的情人阮郎受到这首小诗,他又将会有如何一番情难自已的感叹呢?短短四句,由“洛阳花”与“武昌(鄂州)柳”的相隔之遥,由“花“、”柳“而引出”春风“,面对春色,相思无尽。总束上面两层意思,落到切盼相会的期盼心情,言简意赅,情思深沉,与南朝乐府民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爱爱

      未详。闺思首写得思之实际二十字,抵得一篇长诗赠郎首,词意甚细,淫而艳妙,要知真有此情景,不虚其名。爱爱也。

闺思

几当孤月夜,遥望七香车。罗带因腰缓,金钗逐鬓斜。

赠郎

感郎千金意,含娇抱郎宿。试作帷中音,羞开灯前日。

丁六娘

         未详。十索曲今选五首,择其措语婉媚,有情味者,其日索,思致亦佳。

十索曲

裙裁孔雀罗,红绿相参对。映以蛟龙锦,分明奇可爱。粗细君自知,从郎索衣带。

为性爱风光,生憎良夜促。曼眼腕中娇,相看无厌足。欢情不奈眠,从郎索花烛。

君言花胜人,人今去花近。寄语落花风,莫吹花落尽。欲作胜花娇,从郎索红粉。

二八好容颜,非意得相关。逢桑欲采折,寻枝倒懒攀。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

含娇不自转,送眼劳相望。无那关情伴,共入同心帐。欲防人眼多,从郎索锦障。

兰房下翠帷,莲帐舒鸳锦。欢情宜早畅,密意须同寝。欲共作缠绵,从郎索花枕。

金粟散天香,琼枝缀玉蘂。采向小山头,携入深闺里。服此驻红顏,从郎索桂子。

花开小院香,花落儿童扫。伤春春不知,蜂蝶同懊恼。何物许忘忧,从郎索萱草。

清爱荷叶香,凉喜藕丝片。因泛莲渚舟,欲障蓉花面。明月一手擎,从郎索团扇。)

       注解:丁娘,即丁六娘,隋代有名歌妓。索,索取。丁娘十索,原指隋代歌妓丁六娘所作的十首乐府歌诗,由于她作的这十首歌,每首诗歌末句有“从郎索”之语,故称“十索”。〖释义〗丁娘是隋代有名的歌妓,她作了十首乐府诗,由于她这十首诗丶每首诗尾都有“从郎索”之语,表面上看明显带有妓女向嫖客索要钱财之意,这样在后来花界妓行中多用为术语,凡妓女向嫖客索要额外钱财的行为以及向嫖客索要的入已之私囊的额外钱财,均以“丁娘十索”、“十索丁娘”丶“丁娘之索”丶“丁娘索”称之,省称作“十索”,某些地方也指向人索要;“丁娘十索歌”即指丁娘所作的这一首乐府诗;而以“丁娘”表示男子心中所爱恋的美女,也为良家女子的代称。【十索】明·孙枝蔚《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诗:“七香遥望阡连陌,十索愁看粉共脂。”又《沁园春·咏香》词:“休嘲十索关情,便翠被慇懃到五更。”清·邹祗谟《薄倖·本意》词:“奈半合双环,断香破镜,怎赋得离情十索。”清·吴翌凤《最高楼》词:“赋不尽,江南诗十索。”清·王陶《探芳信·寅春灯后书贺静斋嘉礼》词:“匆匆要打绸缪印,十索倾郎袖。”【十索丁娘】清·万树《最高楼·闺词》词:“好凭十索丁娘曲,试征六忆沈郎词,怎输他,红豆子、号相思。”柳亚子《有悼十章为云间赵生作》诗:“三桃子贡情无限,十索丁娘愿未赊。”【丁娘十索】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二九回:“银环金枕,丁娘十索之歌;雨散云飞,宋玉三年之恨。”清·徐忱亚《玉梨魂》第四章:“自愧文成马上,固难方李白之万言;若教酒到愁边,尚足应丁娘之十索。”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二七回:“还有一等有钱的,身体既不属他人,艳帜亦独当一面,但已眼高心大,所交接的都是富商贵客,丁娘十索,如愿取盈,几个寒酸贫乞之流,从负真诚,岂在他的心上。”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一七集卷一《珠江花舫记》:“游客至此,无不色授神眩,魂销心死,缠头一掷,动至不赀,两情既稔,三生遂订,鲜有不为丁十娘之十索,而能守汉法之三章者。”又第一九集卷一《花国剧谈》卷上:“姬长于歌曲,颇识字,性爱文士,不屑为丁娘之十索。”又第二十集卷四《海陬冶游余录》:“与苕溪醉墨生最善,往来年馀,两情浃洽,生纵无缠头之赠,姬亦不作丁娘十索也。”【丁娘之索】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四五回:“疑云怨雨,缠绵宋玉之情;金枕银环,辜负丁娘之索。”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二二回:“碧霄道:'姊姊要招生客,也有一法。倘然是风雅的人,你不妨请他赋诗,如能合意,便与往来。倘不愿者,请学丁娘之索,要他赏姊姊花粉资十金,或十元,然后相接’。”【丁娘索】明·毛奇龄《木兰花令》词:“谁开鸳锦抱轻云,误使丁娘枕前索。”又《柳梢青·联吟》词:“丁娘且索挥毫,甚处见、欢情久要。”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四集卷二《闺律·工律凡四条》:“传观尚可,脱赠奚甘?倘非索自丁娘,定必贻之子国。”柳亚子《再集迷楼》诗:“丁娘未许成三索,程尉何曾值一钱。”【丁娘十索歌】清·陈森《品花宝鉴》第一七回:“二轮又到次贤,遂写道:'元白诗原结莲社,红氍毹上艳情多’。子云接道:'惯唱《丁娘十索歌》,葑菲采无遗下体’。高品道:'妙、妙!待我对一句好的’。”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一七集卷一《淞滨琐话·〈燕台评春录〉上》:“都事与举子相识,多厚索赠遗,金珠绮绣,皆取给焉,稍不满,则招之不复至,独藕仙不效丁娘十索歌。”【丁娘】唐·吴融《箇人三十韵》诗:“赵女怜胶腻,丁娘爱烛明。……邂逅当投佩,艰难莫拊楹。”清·张云璈《红孃子·泰安署中忆扬州斋丁香》词:“爱姓名、合欢是丁娘,正多情堪讬。”词后作者有小字注云:“《西溪丛语》:'丁香为情客’。”清·徐庾《鹊桥仙·七夕》词:“柳州赋冷,丁娘梭折,凭乞巧思何用。”

秦玉鸾

       未详。淡淡说来,自觉可怜。舌尖灵动。上二句重落,下二句轻收。诗法正格。女子乃能得之。

忆情人

兰幕虫声切,椒庭月影斜。可怜秦馆女,不及洛阳花。

      注解:从诗中连用椒庭、秦馆等词来看,应是隋代的宫女,而有情人在洛阳。诗中写她的怀人幽怨,语意凄婉而情思芳馨。“兰幕虫声切,椒庭月影斜。”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孤寂的场景。兰幕,那充满芳香与雅致的帏幕,是佳人居住之所。虫声切切,暗示着初秋时节的到来。椒庭,指的是用椒泥涂饰的宫廷,那里曾是后妃们居住的温暖之地,象征着多子与幸福。然而,此刻的月影斜斜,映照出深夜的孤寂。她独自在宫庭深处徘徊,聆听着秋虫的鸣叫,凝视着满地斑驳的月影,心中不禁涌起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与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秦 苏蕙

       蕙字若兰,陈留令苏道质女,秦州剌吏扶风窦滔妻蕙,知识精明,年十六归窦,甚相敬,而性急,嫉滔有宠姬赵阳台,蕙挫辱之。滔出镇襄阳,蕙不偕行,音问断绝。蕙自伤,因织锦为回文词,名璇玑图寄滔。滔感而叹美,具车徙迎之。○其辞文之妙,精巧绝伦。唐则天后有御制序文云:图纵广八寸,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而后人衍而续之。其为三四、五六、七言诗首,愈续愈多,纵横其问,反复进退,无不成章。此古今第一巧慧,流传至今,不可没矣。惟是玩其词义,不免牵就字句,殊乏比兴。若以是为诗,不几入于魔道耶?以其聪慧不可及,存其人可也。诗繁不录。

注解:苏蕙,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仅一幅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制织锦《璇玑图》。据《晋书·列女传》记载, 苏蕙是始平(今陕西武功县)人,善属文。武功苏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所言皆属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后嫁于秦州刺史窦滔。


徐贤妃


       如名惠(627年―650年),湖州人。四岁诵书,八岁能属文。父孝德使拟离骚为小山篇,太宗闻而纳为才人。贞观末,尝上疏谏土木征伐之烦,帝优纳之。帝崩,哀慕成疾,作连珠辞见意。永徽中赠贤妃○其词风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为宫妃体制。

秋风函谷关应诏

秋风起函谷,朔气动河山。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xí,落日惨重关。此时飘紫气,应念真人还。

长门怨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

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赋得北方有佳人

由来称独立,本是号倾城。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腕摇金钏响,

步转玉环鸣。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妆殿答太宗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武后

        后名照,文水人,太宗赐号媚娘,高宗时,拜昭仪,未几,立为后。高宗崩,废中宗,自笃大周皇。帝嬖乱诸臣,窃弄神器,几易唐祚。迨中宗复辟,退居上阳宫,年八十一崩。○后材智英睿,帝王之器,自是天地一时奇辟气运。宣诏上苑,花即夜发,不可知乎?其所为诗,有庄厚处,有流丽处,居然作者。至如意一首,则是其本色也。

游嵩山

陪鸾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掩攒峰盖,霞低捶浪旗。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露微。昔遇焚芝火,山红迎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欲皈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为。

同太平公主游九龙潭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欲验山家赏,唯有入松风。

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注解: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如意娘》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所写的七言绝句,是写给唐高宗的情诗。

遣使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