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语花”一词源于五代时期文官王仁裕(880 - 956 年)所著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在《天宝下·解语花》(现天涯书库收录时编作卷三,编排方式与原作有差别)一节中记载,明皇(唐玄宗)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他与皇亲国戚们一起设宴赏花,众人对白莲的娇美纷纷赞叹。之后,玄宗指着杨贵妃对左右的人说:“争(怎)如我解语花!”意思是这莲花再美,也比不上他身边这位会说话的名花杨贵妃。从此,“解语花”开始有了特定的含义,指善解人意的花,用来比喻美女,喻指美人聪慧可人。 词语的演变 文学作品:从五代之后,“解语花”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文学意象。元代:白朴在《梧桐雨》第三折写道“眼儿前不甫能栽起合欢树,恨不得手掌里奇擎着解语花”,这里用“解语花”来形容杨贵妃,延续了其比喻美女的用法。 明代:唐寅在《花月吟效连珠体》之九中写下“多情月照花间露,解语花摇月下风”,进一步丰富了“解语花”在诗词中的意境,将其与美好、浪漫的场景相结合。清代:赵翼在《题女史骆佩香秋灯课女图》诗中提到“一个娇娃解语花,绮窗亲课秋宵读”,把“解语花”用于形容年轻聪慧的女子,使这一词语的使用更加广泛。 成语:后来,“解语花”(也作“解语之花”)作为一个成语,固定下来成为对容貌美丽且聪慧可人的女子的赞誉之词。在日常表达和文学创作中,人们常用“解语花”来夸赞女性的美貌与才情。 词牌名:据清徐釚《词苑丛谈》记载,《解语花》调名取自唐天宝遗事,即唐明皇称杨贵妃为解语花这一典故。宋代周邦彦的《片玉集》中存有以“解语花”为词牌的曲调内容,此后便有文人以“解语花”为词牌进行创作,进一步拓展了该词的文化内涵。 武惠妃病逝,给唐玄宗带来挥之不去的痛,臣子们借花献佛,将美貌与音乐才华集一身的杨玉环送至皇帝卧榻。于是,那份痛慢慢消散了。帝王哪有真爱,不过是莺莺燕燕,换岗陪伴。此时正值秋八月,太液池边,白莲千叶,接天傍水。杨贵妃偎依在玄宗的身边,说着软语温言,让他不要太操劳,多赏赏四时风光。愿两人恩爱不疑、长长久久。玄宗望着肌肤雪白的杨玉环,不禁夸道:“池中千朵白莲,你才是最美丽的那一朵,是最懂我心的解语花。”杨玉环揉着织金披帛,莞尔一笑。从此,“解语花”不胫而走。人们津津乐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如烟往事,并把象征爱与懂得的“解语花”融入乐曲,打造成一个词牌,供世人吟唱。 忆欢聚 《解语花·长空淡碧》 宋·方千里 长空淡碧,素魄凝辉,星斗寒相射。凤楼鸳瓦。天风动,冉冉佩环高下。 歌清韵雅。对好景、芳樽满把。花雾浓,灯火荧煌,笑语烘兰麝。 千斛明珠照夜。况人如图画,明艳容冶。绣巾香帕。归来路,缓逐杏鞯骄马。 笙歌散也。愁万炬、绛莲分谢。更漏残,惊听西楼,吹小梅初罢。 上阕,一幅唯美浪漫的月夜星空图映入眼帘。远山和长空凝成一抹淡绿。“素魄”指月亮。月色溶溶、星光闪闪,不经意间透出一股寒意。而就在此时,雕凤刻鸳的楼阁中,调皮的风吹得人们身上环佩叮当。歌女们唱着韵律十足的小调,宾客们诗一首、酒一杯,对着花间晚照,赞叹不虚此行。空气中弥漫的麝香,与夜雾、花影、灯火和人们的笑语痴缠不清。 下阕,女子们的妆容浮出水面:眼睛如明珠般温润晶莹,腮上铅华粉魅,如画中人般静婉明丽。“归来路,缓逐杏鞯骄马。笙歌散也。愁万炬、绛莲分谢。”归去亦不急不躁,可是当发现宴席终将散去,心情还是像一朵莲花瞬间凋败,郁郁寡欢。作者似乎在说女子,更像是在说自己。“更漏残,惊听西楼,吹小梅初罢。”直到忽听笛声响罢,他才惊觉更深露重,昨日的一切已经过去了。作者对美妙时光恋恋不舍,他是否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朵解语花呢。 忆情人 《解语花·窗涵月影》 宋·秦观 窗涵月影,瓦冷霜华,深院重门悄。画楼雪杪。谁家笛、弄彻梅花新调。 寒灯凝照。见锦帐、双鸾翔绕。当此时、倚几沈吟,好景都成恼。 曾过云山烟岛。对绣襦甲帐,亲逢一笑。人间年少。多情子、惟恨相逢不早。 如今见了。却又惹、许多愁抱。算此情、除是青禽,为我殷勤报。 同样是月夜,霜花肃穆、重门紧闭、画楼疏枝、雪寒夜深,忽然传来一曲笛声,是悠扬的梅花新调,迂回飘渺。寒灯凝固了时间,望着那床鸳鸯锦被,诗人忽然感到无比孤独与无助。美好的时光却孤身一人,着实令人懊恼。下阕,“曾过云山烟岛。对绣襦甲帐,亲逢一笑。人间年少。多情子、惟恨相逢不早。”忆起情人初见,是那样美好温馨。若能早点相识,我们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如今见了。却又惹、许多愁抱。算此情、除是青禽,为我殷勤报。”不见要好一些,见了就舍不得分开了,烦恼更多。作者决定快刀斩乱麻:就让青鸟带去我的问候,从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吧。秦观似乎遇到了懂自己的一朵解语花,可惜他没能好好把握,只能送去一份真诚的祝福。 忆故园 《解语花·上元》宋·周邦彦 风销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绛蜡:红烛。 浥: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飞车。 简评 这是词人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忆旧感怀之作。先写元宵夜的灯节花市,巨大的蜡烛,通明的花灯,露水虽然灯笼纸打湿,可里面烛火仍旺。月光与花市灯火互相辉映,整个世界都晶莹透亮,嫦娥也想下来参加人间的欢庆。苗条的楚地姑娘在花市嬉戏,箫鼓喧闹,满路溢香。又写“昔日”京都的元宵。着重从大处着笔。“钿车罗帕”突出都市特点,与上阕“楚女纤腰”及“箫鼓”形成对照,脉络井然。“暗尘随马”写夜市繁华。从“年光是也”开始抒情,抒发今不如昔的际遇和伤感。此作结构缜密,厚重顿挫,极具匠心。 上阕是眼前的元宵盛况。烛焰随风摇摆,红莲灯浸了夜露,到处光影斑驳,如梦似幻。月色流过屋瓦,纤巧的云轻轻散开,仿佛有嫦娥仙子伴着仙乐,流风回雪般飘下。裙裾素雅的楚地女子,妆容清透,纤腰盈盈一握。箫声、鼓声响彻云霄,人影、灯影错落交织,到处弥漫着麝香的浅调。 下阕是记忆中汴梁的元宵夜。城门解禁,百姓们外出游玩,夜晚犹如白昼。奢华马车、豪门贵女充斥街中,回眸处总能撞见,骏马香车绝尘而去。“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年年如此热闹,而我已饱经风霜,情怀难再。不如趁着月色赶快离开吧,把这舞榭歌台、人间喧闹留给世人去玩赏。这首元夕词华美而低调。作者追忆昔年北宋的繁华,难免悲凉。此时的他只想借用这个词牌来表达人生如梦的无奈,而世人若能读懂,便是他的解语花。 解语花·梅花 吴文英〔宋代〕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 飞霙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 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 译文 碧水荡漾横于门前,苍烟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边春光溶溶。夜来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浅的水中斜浮。雪花故意在晚上飞闲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随之向千里外飘去。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里的三个美人,琼树三枝多有风度。 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的张云容,夜里给人送来温情香暖。它插戴在头上与刘兰翘一样清瘦,又如萧凤台那般柔婉。它久栖于枯寒荒冷的幽涧,春来了它默默无语独自抱怨。东风吹过只留半面,想何逊一定打算把它写入诗卷。人们观赏它的兴致未尽,天空又布满了青黄的烟雨,应让它安放于白天阴凉的庭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