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珠江流域西江干流中游的浔江段,全长172公里,仅在广西境内的流域面积就达17万平方公里。这里河道开阔舒展,水量丰沛充盈,两岸崇山峻岭夹峙,江流穿行其间,流经桂平市、平南县、藤县、苍梧县及梧州市等地。优越的水文条件赋予了浔江优良的通航能力,却也因江面宽阔形成天然阻隔,给沿江民众的日常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两座由中交集团设计建设的现代化桥梁在今年先后合龙,并将在不久后飞架两岸,不仅提升桂东南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效率,助力构建“两广经济走廊”,更以其优美的建筑形态,为这条滋养八桂大地的母亲河增添了跨越时代的壮美景观。 千米飞虹跨浔江 春日的浔江碧绿如洗,随着最后一节钢箱梁精准焊接到位,二公局投资建设,公规院、一公院参与设计的平岑高速浔江大桥顺利合龙。这座主跨2×638米、塔高238米的大桥,历经一千多个日夜,终于在春日的晨曦中展露全貌。作为世界首座独塔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藤州浔江大桥的建设,翻开了我国桥梁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广西藤县地处桂东丘陵地带,浔江两岸多为喀斯特地貌,江底裸露的中风化砂岩硬度高达45兆帕,水下施工困难重重。更为棘手的是,浔江河道最宽度达1000多米,通航净高要求18米,这对桥梁结构提出了极高要求。 项目团队反复踏勘,邀请张喜刚、郑皆连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内大跨径桥梁设计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大桥独塔斜拉悬索协作体系设计方案最终通过技术评审。独塔协作体系方案结构新颖,无边跨设计能更好适应两岸地形与路线走向,并且水中作业面少,为浔江量身打造。二公局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肖军全程参与了大桥设计工作,他说:“这座桥承载着中交建桥人的新梦想,一路走来,我们一边探索一边论证,不仅要建好它,还要为国内后续该桥型的建设建立标准体系。” 独特的桥形结构让大桥既能满足斜拉桥的刚度需求,又兼具悬索桥的大跨度优势,但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重重考验。三年来,二公局建设者在浔江上“过关斩将”,架起千米飞虹。 巨型高塔扎根江底 独塔傲立江心,既要承担大桥斜拉体系的受力,又要支撑主缆重量。如此大的荷载压力下,为了让主塔稳稳站立,桩基采用了直径达3.5米的嵌岩桩。然而,浔江水流迅猛,每年还有4个月的汛期,这给桩基水下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 桩基施工的第一步便是如何打下外围保护层——钢护筒。工程开工,旋挖钻打下去碰上坚硬岩层,钻头磨损极快,效率却极低,加之钢护筒直径大,受水流、风浪等的影响也分外明显,如何精准定位成了一大难事。 “如果定位不准确,可能出现倾斜、移位等问题,后续桩基施工将会出现偏差,后果不堪设想。”项目副总工程师李博汉说道,“我们需要找到一种专门适用于中风化砂岩地质的钢护筒稳固方案。” 这个问题萦绕在李博汉的心头,三个方案都接连被推翻。直到有一天午饭时弯腰捡餐桌上掉落的吸管,他突然从3根吸管首尾相连形成的闭环中得到了灵感:能否在水下制造一个四周密闭的空间,用来替代钢管桩呢? 他顾不上吃饭,直奔办公室进行初步施工推演,并于当天下午召集项目技术人员开方案研讨会。李博汉提出将钢管沉入水底,浇筑混凝土将其与岩层连接,再利用4根钢管焊接成框架结构,用来充当混凝土浇筑的围护结构。这样既能避免耗时耗力打设钢管桩,又能利用混凝土封底实现与河床固结,防止桩基浇筑过程中产生漏浆而影响桩基质量。 “大桥桥位地质复杂,利用框架结构充当围护,怎样保证封底过程中的浆液不外流呢?”项目施工负责人尚焕春的疑问打断了大家讨论的声音。“既然框架无法与河床精准贴合,那就派潜水员在框架周围码放沙袋提前封堵!”项目负责人刘劲云提议。“钢管桩不用打设入岩,是不是可以将旋挖钻方案变更为冲击钻打设方案?”……就这样,大家集思广益,钢管桩整体封底施工方案被确定下来。 经过几天的紧张筹备,钢管缓缓下沉至河床精准落位,混凝土灌注到指定位置,成功将护筒和钢管桩板结成稳固整体,一举解决了困扰项目数日的难题。 2022年5月8日,主桥20根桩基全部施工完成,经检测Ⅰ类桩占比100%。 科技赋能智造精品 大桥悬索结构部分钢箱梁需要主缆承载重量,主缆架设成为项目面临的又一大考验。 大桥为空间缆形式,单根主缆由30根索股组成,每根索股又含200多根直径7毫米的钢丝。“就像一根斜着绷紧的电线,如果你剪开它的一端就会发现里面每根铜丝的长度都不一样。”项目总工程师李立坤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主缆架设采用常见的预制平行钢丝索股法,即在工厂预制好主缆再运到现场进行架设,内部钢丝束长度一致,施工过程中随着主缆角度的变化,就会出现线性不平顺、鼓丝、扭转等质量问题。为此,项目把目光放到了此前在贵州阳宝山大桥采用的空中纺线法上。 与阳宝山大桥相比,藤州浔江大桥跨径大且为独塔设计,对于主缆的性能要求大大增加。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决定将钢丝直径增大到7毫米,比阳宝山大桥主缆钢丝直径提高近30%。“这意味着纺丝张力将变得更大,对机械设备性能要求更高。”李立坤说。 经过紧张的筹备,在湿热漫长的夏季,项目团队启动大桥主缆架设施工。然而出师不利,纺丝轮频繁跳槽,钢丝无法按既有轨道牵引架设,大家心急如焚。 技术团队在现场经多轮观察,发现纺丝轮在2号猫道门架易跳槽。经过分析,原来是空间缆纺丝过程中纺丝轮角度不断变化导致。团队立即调整猫道门架角度,不料随后15号门架又出现跳槽现象,用同样方法却不奏效。 经过进一步观察,李立坤发现越靠近桥塔,主缆空间效应越明显,单纯调整猫道门架角度,已无法完全适应牵引系统角度变化。他紧急召集技术人员商议对策,最终,提出了在塔顶门架处设限位,锁定牵引系统空间变化范围,在15号门架处设“X”型吊带对拉,如同公路设计中的缓和曲线,一举解决了纺丝轮跳槽这一难题,也形成了国内首创的空间缆AS法纺丝工艺。 此外,为了确保主缆施工质量,项目团队还采用了BIM云智慧中心管理平台、拉-吊索智能控制、猫道自适应垂度调整、全寿命周期桥梁状态智能监测系统等创新技术,在确保施工安全质量的同时,也让“黑科技”为大桥建设保驾护航。 站在桥下仰望,纺丝轮在云雾间穿梭,仿佛织女巧手编织优美弧线。历时106天,主缆架设顺利完成,比原计划提前15天。“从直径7毫米的钢丝到直径700毫米的主缆,是大桥的'成长’,也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更是我国桥梁工艺工法创新发展的历程!”在施工总结会上,李立坤感慨道。 工艺融合促成两岸“牵手” 大桥钢箱梁总重2万吨,相当于3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项目技术员望着眼前的庞然大物,眉头紧锁:施工现场场地狭小,现有起重设备起吊重量严重不足,如何将其从浔江之上稳稳吊起? 此外,大桥钢箱梁的吊装还分为斜拉区、交叉区、吊索区和无索区4个起吊区,每个区域作业面、吊装工艺各不相同,如何有效统一成为项目施工面临的第三道坎。 为了寻求有效的吊装方案,项目团队奔赴外地调研、查阅资料,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综合性起吊方案:对塔区钢箱梁,采用提升吊架顶升系统整体起吊,对斜拉区及交叉区采用桥面吊机同步吊装,吊索区、无索区采用浮吊吊装。 冬季的浔江,水流湍急、寒风阵阵。一阵呼啸的江风刮在陕西省劳模谢前光的脸上,作为现场施工工长的他心急如焚。原来,在浔江江面水流与风力的双重考验下,运梁船根本无法精准定位。谢前光有着40年的施工经验,他的大脑飞速运转着。突然,他眼睛一亮说道:“用一根牵引锚对船尾进行抛锚定位,再配合原有的两根导向锚合力牵引。”3根锚链稳稳地控制住了运梁船,船舶逐渐稳定下来,钢箱梁吊装作业得以继续推进。 长期以来,桥梁养护工作往往局限于通车后的被动式维保。如何借助智能建造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管养体系,实现“治未病”的科学管理目标,成为桥梁工程界亟待突破的课题。此时,受力情况复杂的斜拉悬索结合区成为了“破题”的最佳选择。为了观测桥梁各部位受力情况,项目在拉索上安装了应力应变计和索力传感器,获取的监测数据实时反馈到仿真模型上,再对其进行精细化分析,将传统养护模式的事后处置转变为事前干预。此外,项目大胆尝试新材料应用,将交叉区的4根吊索替换为了更加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的碳纤维吊索,实现了新材料在大跨径桥梁中的应用,为特大跨桥梁的百年耐久性设计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随着钢箱梁的不断延长,藤州浔江大桥以每4天1对的架梁速度“拥抱”两岸的群峰,2025年3月5日顺利实现合龙。 乘电梯登上238米高的主塔,浔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3年来,800余名建设者合力攻坚,才铸就这跨越的篇章。在李立坤的心中,这座桥不仅是技术跨越,更是中国工程师与自然、创新的深度对话。 浔江建桥的“绿色密码” 打开辽阔的中国地图,西江水系的碧蓝血脉滋养着岭南大地。浔江作为西江重要支流,在布满山地丘陵的广西地区蜿蜒盘旋。 在梧州市藤县与苍梧县交界处,秉持绿色环保理念而建的世界最大跨径独柱式三塔空间缆悬索桥——苍容浔江大桥正横跨浔江两岸,于2025年4月成功合龙。 这座由公规院设计、二航局承建的大桥,塔身整体上下粗中间细,外形酷似广州塔“小蛮腰”,既契合岭南人的似水之柔又不失刚劲内里,更与两岸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高度融合,让人好奇其建设过程的“绿色密码”。 锚碇免开挖 根源降排放 锚碇是悬索桥的重要受力构件,它将锚固主缆承载起桥面及未来通行车辆的荷载。一般来说,锚碇施工通常涉及大量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混回填。苍容浔江大桥是国内首次采用桩墙组合结构锚碇基础的悬索桥。 “苍容浔江大桥具有山区桥梁的特征,两岸地质条件稳定。锚碇所在位置黏土层较薄,黏土层下为强风化岩层、中风化岩层和微风化岩层,能够提供足够的承载力。”项目副经理、常务副总工程师韩月鹏解释道,“这给锚碇提供了创新探索的先决条件。于是我们提出一种免开挖的新型结构,为国内悬索桥首次使用。” 大桥南北岸各有一对锚碇,每对锚碇为分离式结构,一左一右分布在主塔后方,像两双大手紧紧攥住主缆。单个锚碇基础分3列,每列有8根桩基和7幅槽段,2根桩基之间下切形成1幅槽段,类似于榫卯结构,由此浇筑形成完整的剪力墙。3列地连墙,平行不相连,顶部与承台及锚体相接,整体形成“插头”形状,牢牢扎进“插座”——岩层之中。 桩墙组合结构锚碇基础避免了传统锚碇基础大体量的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回填,有效实现节能减排。“据初步统计,大桥的4个锚体至少可减少3.6万方混凝土、4.8万方挖方土,还可缩短7个月工期,从源头上实现了减碳目标。”韩月鹏补充道。 占地面积小且开挖少,但由于将桩基和槽段相互嵌入而成,对桩基施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桩基垂直度要控制在四百分之一以下,远超同类型结构控制标准。在钻进过程中,项目对钻头进行改造,加装导向装置,确保锚碇桩基垂直度达到了精度要求。 2023年10月4日,项目团队历时319天,完成全桥锚碇96根桩基施工;2024年3月16日,完成大桥锚碇二期槽施工;7月20日,完成锚碇全部浇筑施工。远远望去,矗立浔江两岸的4个锚碇犹如巨型砝码,牵引着主缆,稳稳托起大桥的壮美身姿。 2024年11月下旬,苍容浔江大桥亮相“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24年桥梁学术会议”,张喜刚、郑皆连、曾滨、李惠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到南锚碇施工现场观摩,高度赞扬依山傍水而建的大桥与苍翠丘陵的完美融合。 桩基成孔的“一股清流” 循着浔江蜿蜒的江景线,一根根笔直的灌注桩犹如颗颗闪亮的珍珠串成一条璀璨项链,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在这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背后,是建设者们无数个日夜所付出的辛勤汗水。 苍容浔江大桥中塔主墩基础采用14根直径为3.5米大直径桩基础,为广西建桥领域首次采用。要顺利完成14根大直径桩基,第一步需要埋设钢护筒。2022年9月13日,面对60吨的钢护筒,项目团队调来150吨液压冲击锤,在350吨浮吊船配合下,缓缓钻下了第一根桩。 然而打桩过程中,拦着一道“红线”。“那边白色的房子是梧州市的一个自来水取水厂。”项目部工段长吴凤明指向大桥上游岸边的房屋说。大桥上游500米处是梧州市水源保护区,设有一座自来水厂,环境保护要求高。 “在水源保护区附近,不能使用泥浆护壁方式施工了。”吴凤明继续解释,“在常规土质层施工中,常见的钻孔灌注桩一般通过泥浆起到保护孔壁、保证地质层稳定的作用,这个工艺对泥浆要求较高,而且容易发生泥浆倒塌以及漏浆的现象。”项目团队发现,如果在钻孔时注入泥浆,泥浆会沿着碎裂的石块缝隙流出来,势必会污染浔江水源。 泥浆护壁不符合要求,那怎么平衡桩孔内外压力?“江底的板岩本来就很坚固,还需要泥浆保护吗?”项目负责人杨琳提议道,“裸岩施工条件下,钻孔桩孔壁稳定,无需使用泥浆增加孔壁粘度,直接注入清水即可维持桩孔内外压力平衡,这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施工效率。” 经过反复研讨,结合严密的结构受力计算、稳定性分析以及江底板岩承载力情况,一套适合深水裸岩条件下的大直径桩清水钻成孔快速施工方案逐渐成形。 “用清水替代泥浆注入钻孔,使用空压机将清水连带碎屑抽出,就不用担心污染环境了。”杨琳说。项目团队将抽出的废料通过砂石分离机过滤,将过滤的砂石运送到水上作业平台回收利用,成功避免了江面污染。 “短短1个月,我们成功将14根直径3.8米、长29米的超大直径群桩钢护筒牢牢插入像'铁板’一样的河床下,不容易啊!”站在大桥中塔承台围堰施工现场,吴凤明感慨道。 2022年10月12日,在新技术加持下,项目团队1个月时间便完工了14根超大直径灌注桩。经验收,桩基检测合格率达100%,Ⅰ类桩占比100%,为中塔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而美的水上搅拌站 苍容浔江大桥中塔高108.9米,距两岸均为500米,其桩基、承台及塔柱混凝土浇筑方量超过2万立方米,相当于要注满20个标准游泳池。 怎样保障如此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物料供应与施工安全,一直是项目前期讨论的焦点。 “航道日均通行超过500艘次船只,栈桥占用主航道,涉及重大立项审批,手续办理难。”“浔江每年6月至8月是汛期,行船施工难度大、安全隐患多。”……大桥跨越的主航道是西江水运重要干线之一,考虑到航运和水文条件,讨论会上,传统的“栈桥+施工钢平台”“搅拌船+施工钢平台”两种施工方案均遭遇“水土不服”。 “能否借助现有的中塔施工钢平台,把搅拌站'搬’到水上去,变水上施工为陆上施工?”有着25年机电管理经验的设备部部长余尉华提议道。综合分析大桥中塔基础、索塔和上部结构施工,对比水上搅拌站施工布置,项目团队发现相比起传统的混凝土搅拌船浇筑施工,水上搅拌站还大大节约了成本。于是,项目决定在中塔采用钢平台和搅拌站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广西第一座水上搅拌站,解决中塔水上施工难题。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航道的影响,项目团队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平台搭设面积,最终中塔水上平台建成仅占地6000平方米,并包含施工作业区、钻孔作业区和搅拌区三个区域。水上搅拌站就位于平台一角。 “整个搅拌站仅占地1200平方米,包含2台主机、4座200吨粉料罐、4个砂石料仓等16项大型设备设施,无论是体积还是面积,都不足相同配置的陆上搅拌站的四分之一。”在站长龙群欢看来,自己职业生涯里管理的第一座水上搅拌站非常“袖珍”。 在如此狭小的场地,项目团队通过精确测算中塔施工期间最大拌和方量,推演出搅拌站的配置和尺寸,将2台主机“共用”一套上料系统和平皮带传输系统。该系统传输快速、稳定,每小时可完成160立方米的骨料传输任务,确保混凝土浇筑“一气呵成”,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节省了水上平台建设成本。 2023年12月,苍容浔江大桥中塔比计划工期提前21天实现封顶。获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的水上搅拌站,如期光荣“退伍”,静待着大桥飞架的那一天到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升效率亦是环保节约。从项目部观景台望去,洁净的天空把浔江染成碧蓝,进入建设后期的苍容浔江大桥正在山水间展现身姿。(中交集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