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宜兴竹海

 昵称45109175 2025-05-08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宜兴作为陶都,早已声名远播。当同行的朋友说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看宜兴竹海时,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的家乡虞南山区本来就盛产毛竹,那连绵在山坡上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翠竹林,早熟稔于心,何必大老远跑去劳民伤财呢?但当朋友又说宜兴竹海横跨苏、浙、皖三省,绵延八百余里,享有“华东第一竹海”的美誉时,这倒激起了我一睹为快的欲望。

宜兴古称阳羡,一个连太阳也羡慕的地方,难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这片山水情有独钟。“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这里成了他的隐逸梦想之地。话没说完,苏东坡的塑像就出现在面前,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前行不远,我们坐上景区观光车,直奔“竹海”而去。一路上,我发现那些遮天蔽日的竹林,宛若一片如梦似幻的绿色海洋,青岚缭绕,波澜起伏,那种浩瀚带给人的冲击,从视觉直达心底。

图片

车至半山腰终点,我们开始了竹海沉浸式体验,沿着一条卵石小径拾级而上,身旁的翠竹疏密有致,粗壮如柱,山风徐来,竹影婆娑,有如舞者翩跹,意趣天成;竹涛悠扬,有如歌者吟咏,恍若天籁。人在其间,如行画中,身心澄澈,这种意境,又岂是那喧嚣的城市能够享受得了的。

竹海当然少不了水的滋润。不过,这里的水似乎又多了些许诗意。那竹叶的绿与沟壑中的潺潺溪流相互辉映,仿佛是美景入画一般。因了溪沟的蜿蜒曲折,那水便多了几分婉转柔情,总是叮叮咚咚在耳边萦绕着,像是情人温柔的呢喃。而站在“太湖之源”的坡流前,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只见一道道水流从石壁的缝隙间倾泻而出,虽没有瀑布的磅礴气势,但溅起的片片水花,仿佛有千万朵梨花在竞向怒放,蒸腾起来的水雾在明媚的阳光下,折射出斑斓的光影,这声色交融之美妙让人倍感震撼,真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图片

徜徉在竹海深处,过眼均是竹的高耸,竹的坚韧,竹的刚直,竹的虚心,竹的圣洁。是的,国人对竹子怀揣特殊的情感,彰显着一种坚贞顽强的品格和清白谦虚的气节,在“岁寒三友”中,有竹的身影,在著名的“四君子”里,也有竹的位置。无怪乎历朝历代咏竹、颂竹的诗词、书法、绘画等作品不计其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情此景,我油然想起了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出身贫寒,一生爱竹,常以竹子自喻,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州县官吏,却抱济世爱民之志,能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的确令人敬佩。

葱绿满眼,清新于心。忽然,一块刻有“天然氧吧”的石碑映入我的眼帘,上面的文字清楚地写着:“此区域空气负离子含量为每立方米10万个。”并提示游客,在这儿做15次深呼吸,会有羽化成仙般的醉意。我舒展双臂,凝神定虑,向着天空一呼一吸,果然有丝丝清凉微甜的气流沁入肺腑,似乎能把一切凡尘俗事荡涤而尽。

图片

正当我忘情于浩瀚无垠的竹海里,有朋友来电问:“你在干什么?”我说在宜兴竹海“洗心”。朋友愕然,稍后传来一阵朗朗笑声。你想,遍地苍翠的竹子,满耳清冽的水声,在这极为幽静和温馨的空间里,人的心肯定是安宁和恬淡的,不仅能洗涤烦忧的尘埃,更会有心灵的沉淀和灵魂的升华,让浮躁之气一消而散,这就是所谓的心旷神怡了。


吴仲尧,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已有多篇作品发表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国散文家》《北方文学》《浙江散文》《青海湖》《西南作家》《当代散文》《烟台散文》《野草》《浙江日报》《新民晚报》《作家报》《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等报刊杂志。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