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性原理》:读完才明白,破局、升维、创新只需改变一个底层逻辑

 caimin133 2025-05-08

👆

一起成长,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Image

近期拜读了李善友先生的《第一性原理》,深感这是一部极具破局思维的著作。它不仅从商业创新维度带来深刻洞见,更从个人成长与思想革新层面,为我开启了全新的认知视角。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他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第一性原理,好比树木的根基,没有人会看到繁茂树干下的树根,但它决定了树的一切。

01

从柏拉图洞穴到群体信念的破界

📝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打造的思想世界中。

—— 王东岳

《第一性原理》并非单纯的商业方法论,其内核是对人类认知本质的哲学追问。

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与认知科学中的“框架效应”相结合,揭示了人类思维如何被群体信念禁锢,以及如何通过哲学思辨实现认知跃迁。

书中借柏拉图“洞穴寓言”比喻人类对经验的依赖。正如柏拉图所言:“人类看到的只是真理的投影”,而商业中的“行业惯例”如同洞穴中的影子,例如传统航天业长期默认“火箭必须一次性使用”,直到马斯克从物理学本质出发,通过可回收技术打破这一群体共识。

卡尔·波普尔曾说:“我们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群体信念是最危险的隐含假设。

02

从“破界创新”到系统重构

📝 Windows既是光环也是枷锁,卸下它才能走得更远。微软只有忘记过去的辉煌,打破原有的认知,才能在新时期找到新的发展方式。

—— 纳德拉

《第一性原理》在商业领域的颠覆性贡献,在于将哲学中的“公理化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破界创新三部曲”,为组织变革以及创新提供了新范式。

“破”隐含假设:

早在2002年,马斯克就成立了SpaceX,由于当时没人看好这个行业,他只能自己花钱维护公司的运营与研发。为了尽快解决资金问题,他为SpaceX制定了一个三步计划。其中第一步便是火箭的成功发射。

一开始,他的朋友们都劝他放弃研发火箭这件事,因为成本太高了,每一次失败都要承担巨额沉没成本。

但他并不放弃,而是对火箭进行了拆解,并发现制作原料只占总成本的2%。也就是说火箭的真正成本并非原材料,而是如何更有效、更低成本将原材料组合搭配。

成本高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一次性使用”的假设,于是马斯克打破这一假设,提出火箭重复利用的假设。

就像马斯克说过的:“我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方式被传统和过去的经验束缚太多了。人们几乎不从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上思考任何问题。他们会说:'我们会这么做,因为我们过去都是这么做的’,或者'没人这么做,所以这么做肯定不对’。但是,这么想真的太荒谬了。你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你的逻辑推理,物理学上,我们叫'从第一性原理开始思考’。你从基础概念开始,然后从哪里开始建立你的逻辑推理,最后再看你的结论到底成不成立。你的结论和其他人过去得出的结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真正的创新不是优化流程,而是重构系统逻辑。

“立”基石假设:

丰田生产体系中著名的 '五问法',通过连续五次追问 '为什么',穿透表象问题直达底层逻辑,本质上是寻找问题根源的第一性原理思维。

在汽车制造实践中,某车型曾出现刹车失灵问题。工程师通过 '五问法' 层层剖析:为什么刹车失灵?因为制动压力不足;为什么压力不足?因为液压管路密封不严;为什么密封失效?因为连接部件金属疲劳;为什么金属疲劳?因为热处理工艺未达标;为什么工艺不达标?最终发现是供应商金属热处理参数设置错误。这一过程证明,仅修复表面的装配误差无法根治问题,必须溯源至生产工艺的根本假设。

“见”新系统:

欧氏几何的第五公设“平行公设”被打破后,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的非欧几何开启了相对论的空间认知,即我们生活的空间是思维时空。

欧氏几何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经典范式,其构建的逻辑体系长期被奉为圭臬,然而其中的第五公设 “平行公设” 始终如同一颗未解的种子,引发无数数学家的探索。直至 19 世纪,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大胆突破传统框架,提出非欧几何理论,彻底改写了人类对空间的认知。

非欧几何的诞生,不仅是数学领域的革命,更成为物理学重大突破的基石。

爱因斯坦在构建相对论时,正是借助黎曼几何描述弯曲时空,打破了牛顿经典力学中绝对空间的观念,让人类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宇宙并非简单的三维空间,而是时间与空间交织的四维时空。

这一过程完美诠释了《第一性原理》中 “打破隐含假设,重构认知边界” 的核心理念 —— 正如数学公设的颠覆催生了物理学革命,在商业创新与个人成长中,唯有敢于挑战固有思维的 “底层逻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维创新。

P.S. 第五公设: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于两直角的和,则这两直线经过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

03

从“知识填鸭”到本质追问

📝 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每天在忙碌什么吗?我们走的真的是正确的方向,还是仅仅只是随大流的选择。

教育领域,找到这个根基性的第一性原理,能让我们拨云见日,看清教育的本质。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许多时候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成绩的提升,仿佛成绩就是教育的全部。

但从第一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教育的核心应是 “树人”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的价值观,让受教育者能成为独立思考、有担当、全面发展的个体。

以素质教育为例,它并非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打破了 “唯分数论” 这一隐含假设,回归到教育培养人的第一性原理上。

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艺术教育、科技创新课程等,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对于个人成长,《第一性原理》同样提醒我们:在追求成长和进步的道路上,不能仅仅依赖归纳法,即通过过往的经验来指导未来的行动。因为经验往往存在局限性,环境一旦改变,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不再适用。

我们需要运用演绎法,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理性推导。

比如,在选择职业时,不少人会跟风选择当下热门的行业,却未曾深入思考自身的兴趣、优势以及行业的本质。若能运用第一性原理,先明确自己内心真正热爱且擅长的领域,再结合对行业底层逻辑的分析,如行业的发展趋势由哪些核心因素驱动,是技术创新、政策导向还是市场需求等,以此为基础做出的职业决策,往往更具长远性和稳定性。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 “道” 可类比为第一性原理,掌握了事物的第一性原理,就如同抓住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能够触类旁通,衍生出对相关领域广泛而深入的理解。

04

写在最后

创新不是冒险,而是逻辑的必然。

当我们剥离经验的迷雾,回归本质时,商业、教育与人生的困局终将迎刃而解。

我曾在它处看到这句话,觉得很有感触:“真理不在表象的纷繁中,而在本质的至简处。”

这种对本质的虔诚,既是对认知局限的反抗,亦是对人性光辉的礼赞。

小小见解,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