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常淓 网图侵删
李天根《爝火录》六月十二日癸亥:马士英在杭,犹日盼上江捷音。俄阮大铖、朱大典俱仓皇至,士英始知黄得功已兵败死、福王被执。 士英驻杭,挟伪太后作威福。有人自南京来云:”太后已乘驴随弘光入天界寺矣“!杭人始知其伪,争驱逐之。 马士英、阮大铖等请潞王监国,不受;母妃召,王泣拜,终不受。 十三日甲子:镇江总兵郑鸿逵、户部主事苏观生奉唐王(朱聿键)入闽监国。 (朱聿键)入南京陛见,得封广东南雄府。王束装至苏州,闻清兵渡江,移舟嘉兴。遇太监高起潜、都督陈洪范等聚议时事,洪范语多不合。王性暴,遂挥拳殴洪范;起潜跪劝,乃止。洪范降清。王至杭州,劝潞王监国,拒北使招降者;潞王不听。会郑鸿逵自京口至、苏观生自南都至,胥会于西湖。共说王曰:”清兵渡清江,金陵不守;若以浙西为门户,立国于闽,大业可图也“!遂与福建巡抚张肯堂、巡按吴春枝、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等奉王监国。 十五日丙寅:潞王常淓监国于杭州。常淓,潞简王翊镠子,万历四十六年嗣封。崇祯时,贼躏中州,常淓流寓杭州;南都覆逾月,称监国,迎母妃入府。 原任左都御史刘宗周令分守台绍道于颖上疏于监国潞王,请诛马士英;不报。 钱海岳《南明史 卷二八 潞王传》:常淓于六月八日监国杭州,是日彩云见府上。 《卷一一八 陈洪范传》:南京亡,潞王常淓名使清,许割南直四府以和。洪范阴召清兵直驱杭州,常淓不知所措,遂挟以同降。 按照资料,潞藩是六月初八日监国,初九日派陈洪范和议。十一日马士英逃,十三日潞藩投降清军。 对于潞藩之投降,顾先生写道:这时,陈洪范同清军统帅贝勒博洛已经勾结妥当,回到杭州同张秉贞一道劝朱常淓投降。朱常淓贪生怕死,决定奉表降清。......六月十四日,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杭州。 然后顾先生总结曰:潞王朱常淓的监国由于时间极短,又毫无作为,在南明史上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历来的史家因为他的政权从未有效行使过权力,注意甚少。 同时,指出其降,后果严重:首先,它证明了明朝北京覆亡以后,麕集在南京一带的官绅为解决继统问题而展开的立亲、立贤的争执不过是汉族官绅内部的一场权力之争,“立贤”的对象朱常淓在本质上同朱由崧毫无二致。时任工科都给事中的李清记载道:“陪都既失,人咸恨不立潞藩。时张奉常希夏奉敕奖王,语予曰:'中人耳,未见彼善于此。’又叶主政国华为予言:'潞王指甲可长六七寸,以竹管护之。又命内官下郡县求古玩。’倪廷尉胤培尝曰:'使王立而钱谦益相,其不支与马士英何异?’” 其次,弘光政权垮台以后,朱常淓本来是皇位继承问题上最少争议的人选,就连不久以后成为隆武皇帝的朱聿键当时正在杭州,也拥护他出任监国。如果朱常淓稍有民族气节,把抗清的旗帜竖起来,即便一时守不住杭州,南方各地的抗清势力也比较容易形成一个核心。只是由于他的降清,才紧接而来出现了朱明宗室的两个远派子孙唐王朱聿键同鲁王朱以海的争立;在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垮台以后,又爆发了朱聿键之弟唐王朱聿(金字旁右边粤)援引“兄终弟及”之义同桂藩朱由榔的争立。这两次争斗都严重地分散和抵消了南方的抗清力量,给清廷征服全国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朱常淓的望风纳降确实是关系非浅的,他应当被作为民族败类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到无情的鞭挞。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