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前小引千禧年之际,傅天虹汇聚当代诗学会、当代诗坛杂志以及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骨干们,拍案而起,凝聚起海内外数百位诗人、学者,在银河出版社和珠海北师大、澳门大学有关院系的支持下,开启了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系列丛书(留给后人的几首诗)世纪工程,臧克家老人亲笔为工程题名。我们以人为本,以诗存史,抱团取暖,历经艰辛,至2024年诗人节,初步完成50套诗丛,共1168部诗集,历时整整25年,其间好评如潮。一千位诗人面对世道不公,终能为自已筑就了一座非权势所能企及的纪念碑,历史将证明它的不朽!遗憾的是团队不少核心人物,因年迈而先后去世,令我们团队越来越陷入困境,本人也年逾八十,力不从心,集萃工程去年终于被迫暂停,三地书库也巳清空退租。虽然一切有待完善,我们也一直期待有缘人的承接或合作,能为历史多留下一点真实的东西,但大环境太差,这一切谈何容易。今年3月初,应好友建议,我在个人图书馆官网上注册了“傅天虹的汉诗馆”,试发几篇很满意,故决定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启动,逐日整理上传逾千位结集诗人和我六十多年来珍藏的史料和墨迹,将各项成果公诸于众,以利汉语新诗的传播和传承。请给予关注、推荐。另外,藏品也可酌情转让给海内外有需求的机构或个人,作收藏或研究之用,合作也行,有意者可加傅天虹微信。 2025.4.1
![]()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中山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
![]()
![]()
![]()
![]()
![]()
![]()
![]()
金句選摘 而現在 And at present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Nostalgia becomes a shallow strait 我在這頭 Me on this side 大陸在那頭 Mainland on the other side ——Translated by Yu Guangzhong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And all at once very near and far is the East 心中有神 With Buddha in you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臺 The lotus flowers form a divine seat ——Translated by Yu Guangzhong 寂寞是一張單人床 Loneliness is a single bed 向夜的四垠無限地延伸 That endlessly extends and extends Towards the four horizons of the night ——Translated by Yu Guangzhong 有嬰孩在號啕,向母親的屍體 A child is crying at its mother’s corpse 號啕一個盲啞的明天 Of a dumb and blind and deaf tomorrow ——Translated by Yu Guangzhong 一大幅平原舉起 How the fertile plain lulls 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The canes, the sweet hope of the canes 長途車駛過青青的平原 My bus whizzes across the green 檢閱牧神青青的儀隊 Greeted by the green guards of Pan
寒氣凜凜在吹我頸毛 Icy is the air on the hair of my nape 最後的守夜人守最後一盞燈 The last watchman by the last lamp 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 To prop a giant shadow awry ——Translated by Yu Guangzhong 不知道時間是火焰或漩渦 I do not know if time is flame or flow 只知道它從指隙間流走 I only know through the fingers its drip 留下一隻空空的手 Leaves a hand dry and hollow 老得握不成一把拳頭 Too feeble a fist for a grip ——Translated by Yu Guangzhong 笑對靈魂在白玉裏流轉 When the soul turned around through the white jade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A song singing of life, once a gourd and bitter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Now eternity’s own, a fruit and sweet ——Translated by Yu Guangzhong 敏感而強勁,顫顫那長竿似弓 Quick and powerful, the pole 將他激射向半空 Shoots him up in air 他將自己倒蹴 Where he kicks himself 精巧地蹴成一道弧 Feet first, into an arc ——Translated by Yu Guangzhong
![]() ![]()
馆主简介 ![]()
傅天虹,1947年生于南京。历任北师大珠海校区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顾问,珠海分校华文所名誉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研究员,曁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诗歌散文委副主任、澳门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捐赠人等。傅天虹襁褓中父母去了台湾,70年代中期后才和台湾家人联系上,其时作品频频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星星》《雨花》,以及台湾《创世纪》《蓝星》《葡萄园》等报刊,1981年1月美国《世界日报》副刊曾以显著篇幅发表他组诗《南京杂咏》。他蝉联二届雨花文学奖、获台湾年度优秀青年诗人奖等,当时北亰《嘹望》《人物》等杂志,台北《文讯》等杂志,曾以专文或专辑推介过他。 怀着强烈的沟通意识,在大陆业已成名的傅天虹于80年代初移居香港,在乡叔何家骅(时任香港中国笔会会长)先生协助下,首开两岸诗界沟通之先河,促成台湾老诗人组团北京的破冰之旅。傅天虹1984年创办金陵书社(诗学会前身),1985年协助蓝海文创办《世界中国诗刊》,1987年在挚友路羽、洛夫、犁青、黄德伟资助下创办《当代诗坛》杂志,1990年正式注册当代诗学会。1991年他客居澳门,潜心编著《大中华新诗辞典》(全套15册),《世界华文诗库》(多册),在工商阴影下为诗坛抢救了一大批原始资料和原生态的诗集。1999年在任仲夷、梁披云、贺敬之等老前辈扶持下,他创办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建香港、澳门两总部;设立“龙文化金奖”,至今已颁发3届;主编《国际炎黄文化名人大辞典》《国际炎黄文化名人作品经典》,以及《千禧献辞》手迹版等。新世纪在挚友屠岸、张默、犁青支持下,他以诗存史,正本清源,策划出版“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诗丛系列,历时25年,至今推出50套共1068部诗集。2007年,他任教珠海北师大,提出以人为本的“汉语新诗”概念,发表多篇有关论文;同时,在挚友屠岸、谢冕、吴思敬、朱寿桐等和院长张明远支持下,倡议并参与创建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机制,该机构在谢冕、吴思敬领导下,至今已在北京、台北、香港、澳门等地举办了十二届。 傅天虹自幼酷爱写诗,至今已成诗4千余首,结集40余部,发表论文多篇,编著达数千万字。生平入编《中国大百料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洪子诚、程光炜主编)等权威文本,诗作入编最新商务印书馆版《大学语文》等教材。半个多世纪来他文学创作与研究跨越两岸四地,目前正致力于“汉语新诗”和“中生代”的命名研究和视野建构,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出版家、收藏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校时主讲“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课程,主持“汉语新诗教授工作坊”等实践课程。 銀河出版社 中外現代詩名家集萃 TheMilkyWay2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