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企业》这本书的作者保罗·贾维斯,那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位在互联网咨询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咖。他曾经为雅虎、微软、梅赛德斯-奔驰和华纳音乐集团这些大牌企业服务过,还为许多国际知名运动员打造个人网络形象,也帮不少企业家在线上塑造个人品牌。 ![]() 按理说,像他这样有经验的创业教练,肯定有不少干货可以分享。不过,他书里的观点挺有意思,乍一听还挺反常识的。一般来说,大家创业不都是想着把企业做大做强,多赚钱吗?可贾维斯却觉得,企业做大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要让生意在最小的成本下运转起来,始终能掌控局面。他觉得,灵活又安全的“一人企业”才是普通人创业的好目标。这里说的“一人企业”,可不是说企业里只能有你一个人,而是指一种小规模、低成本的经营模式。 贾维斯还提醒创业者,创业不能只盯着盈利和增长。比如稻盛和夫创立京瓷公司时,就曾面临员工要求改善待遇的情况。稻盛和夫最终认识到,公司首要目的是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幸福。贾维斯也认为,创业的目标可以是“做出一个好产品”,“让员工幸福”,“让用户真正受益”,甚至是你自己的满足感。现在很多人除了主业,还有一份副业,比如做自媒体。其实,你也可以用贾维斯提到的管理“一人企业”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副业。 接下来,我打算从两个方面来和你聊聊这本书:一是为什么创业者的目标不一定是扩张;二是如何打造一家“一人企业”,做出一家小而美的公司。不管你之前有没有想过创业,都可以带着决策者和领导者的心态,来了解这本书里都有些什么干货。 ![]() ![]() 在旧金山有这么一家室内装修设计公司,叫乳木设计公司(MilkWood Designs),它就是一家典型的“一人企业”。公司的创始人米兰达·希克森,她的故事还挺有意思。 米兰达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小时候她的梦想是长大后穿上西装,在大企业里当个白领。不过,她的人生轨迹其实受到了她爸爸的影响。她爸爸以前在一家大型建筑企业工作,那工作本来挺稳定的,但后来因为行业变化,企业裁员,她爸爸也被辞退了。没办法,她爸爸就在自家车库创业,开了个小型项目管理公司。那地方特别简陋,连窗户都没有,家里人开玩笑说那是个“盒子”。米兰达小时候还老问:“爸爸去哪了?是不是在盒子里?”她爸爸的创业理念也很有意思,他特别注重成本,电脑上还贴着一张便签,上面写着“经费=死亡”,意思就是成本控制是关键。他不雇太多人,只在需要的时候联系一些自由职业的建筑师、工程师,这种灵活的方式让他既能应对市场变化,还能有时间享受生活,白天陪米兰达游泳、打篮球,晚上再工作。 米兰达长大后,去硅谷的初创企业工作了。虽然工作挺有意思,有朋友,还能出差,但她很快发现,职场上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公平。尽管公司里那些有钱的白人男性领导天天讲包容和开放,但她还是遇到了职业发展受限的问题,很难进入领导层。于是,她决定自己创业,开一家小型的设计和装修公司。她觉得这样自己能更自由地掌控职业方向,还能确保自己的设计得到完美执行。要是自己干得好,那所有的赞誉都是自己的,风险虽然也有,但她觉得值得。 她创业的时候,她爸爸的“经费=死亡”理念也影响了她。她也学着她爸爸,只在需要的时候雇佣一些临时工,比如油漆工、搬运工、木匠什么的。她会从以前的同事里挑一些信得过的人,也会考虑别人介绍的人。她给这些临时工的工资比市场价高,这样他们工作质量也高,能把米兰达的设计完美地实现出来。客户看到效果好,自然愿意付更高的费用,还愿意推荐给其他有需求的人。而且,她把目标客户定位为小型初创企业,这些客户正好需要她这种精致的设计,而那些大公司因为成本问题,往往实现不了她那种设计风格。所以,她的小公司就这么稳稳地发展起来了。 米兰达其实很清楚,如果企业盲目扩张,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焦虑。要是雇佣了员工,就得对他们负责,因为他们要用这份收入养家糊口。但雇佣自由职业者就不同了,只需要在项目上对他们负责就行。她觉得这样挺好,既能控制风险,又能保持自己的生活质量。她有时间在内华达山脉山麓的蒙古包里度假,还能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不断进步。 其实,这种“一人企业”的理念,不仅对个人创业者有启发,对那些正在成长的中型企业也很有价值。很多初创企业一开始只想着扩张,拼命融资,但往往忽视了成本和可持续性。比如,曾经有一款社交软件叫Buffer,一开始疯狂招人,因为他们想大规模融资。结果,员工数量超出了公司的承受能力。后来,公司领导层意识到,就算接受外部融资,也得裁掉11%的员工。问题出在公司内部对扩张路线的分歧:首席运营官和首席技术官想追求高风险高增长,而首席执行官则希望稳健发展,先积累资金再招人。最后,那些追求高增长的领导离开了公司,剩下的员工都认同了首席执行官的稳健计划。现在,Buffer有300多万用户,但只有72个员工。这说明,企业不需要盲目扩张,而是要思考“怎么才能让企业变得更好”,而不是“怎么才能让企业变大”。 米兰达和Buffer首席执行官的故事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是规模,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比收入和规模更有价值。米兰达把注意力放在做好每一个项目上,工作对她来说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她会用自己的优势把工作做到最好。Buffer的首席执行官则把注意力放在维持软件的特色和用户体验上,而不是盲目追求融资和扩张。这种理念其实很值得我们思考。 ![]() 想要打造一家“一人企业”,或者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其实没那么复杂。我从产品、规划和价值观三个角度来给你说说重点。 首先,得赶紧弄出一个“最简化可实行产品”(MVP)。这就好比你做饭,先做一道简单的招牌菜,让别人尝尝味道。这个产品成本要低,但得能体现主要特色。比如,你是写手,就赶紧写一篇目标客户需要的文章去投稿;要是开包子店,就先蒸几个满意的包子,找人试吃。别急着一下子铺开摊子,先把眼前能做的事做好,把新用户变成忠诚用户,哪怕最初只有几个客户。你要琢磨的是:客户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是什么让他们心动?怎么才能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是:怎么更好地帮到他们?就像包子,客户是买来当早餐,还是当正餐?包子的大小、包装,都得符合他们的需求场景。这一步是基础,得想清楚。 很多创业者一开始容易跑偏,把精力放在办公空间大小、公司规模、网站建得多漂亮、名片设计得多酷这些事儿上。其实,这些完全可以等你开始盈利之后再考虑。要是实现这些想法需要花大把的钱、时间和精力,那可能就是你想得太宏大、太简单了。咱得先沉下心,把眼前能做的事做好,慢慢来。 贾维斯举过一个例子,那些喜剧新秀总问著名喜剧演员史蒂夫·马丁:“我怎么找经纪人?”“去哪个喜剧俱乐部?”但马丁觉得,他们真正该关心的是“怎么把喜剧演好”。这话说得实在。就像作家亚历山德拉·弗兰森,她之前在广播公司上班,离职后没急着租办公室、做名片,而是给认识的每个人发邮件,告诉他们自己现在是自由职业撰稿人,可以接新项目。她给60个人发了邮件,几乎都得到了回复,有人介绍人脉,有人直接找她合作。她从3个小项目开始,做完之后,客户又介绍新项目给她,就这样滚雪球,现在她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未来一整年的工作。她没有一开始就想着怎么快速扩张、怎么盈利,而是先想着怎么让客户满意。这种思路很值得借鉴。 很多人觉得创业就得一下子做出大动静,其实不然。小规模起步挺好,客户不多的时候,你可以积累经验,琢磨自己的商业模式。这是你了解客户、摸清自己能力边界的好机会,没必要一开始就急着吸引一大堆关注,不然很容易失控。 ![]() 好,刚才我们聊了怎么从产品角度打造一家小而美的公司,接下来咱们聊聊第二个重点,规划方面,尤其是给企业设定上限的事儿。 大多数企业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限,比如“这个季度至少要赚100万美元”或者“每天联系人增加2000个”。但很少有企业会去考虑上限,比如“这个季度赚100万到140万美元就差不多了”或者“联系人增加2000到2200个就挺好”。其实,在商业里,可持续发展有个“黄金地带”,要是增长太快,反而会把事情搞复杂。比如,招人招得太快,团队思想不统一,协作也会出问题。要是盲目追求高利润,但企业却因此埋下随时崩溃的隐患,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盲目扩张,对创业者、企业本身和客户都没啥好处。 说到这儿,我想起米兰达她爸的故事。他创业的时候,电脑上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着“经费=死亡”,意思是成本控制是关键。创业者一开始就得想明白,我们是为自己经营,而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哪怕这需要勇气。 再给大家讲讲汤姆·菲什伯恩的故事。他以前是大型食品公司的营销副总裁,后来为了专心画漫画,辞了高薪工作。7年后,他成了著名漫画家,收入比以前还高,但他从没想过把工作室做大,还是和妻子以及一些自由职业者一起工作。他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当然懂商业规则,但他对执行这些规则不感兴趣。要是他把精力都放在扩张企业、管理员工上,那他哪还有时间画画,更别提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了。 其实,消费文化一直告诉我们“越多越好”,就像我们总是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快的车,储物间和车库都塞得满满的。但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其实是“足够”甚至是“更少”。因为“更多”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责任。创业也是一样,与其盲目扩张,不如先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专注做好眼前的事。 ![]() 好,刚才我们聊了怎么从“产品”和“规划”方面打造一家小而美的公司,接下来咱们再聊聊第三个重点——价值观。 说到价值观,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保持个性,让你的产品和企业有稳定、明确的价值观。想想看,小规模经营的企业就像是一颗精心培育的小树,不追求快速长成参天大树,而是要长出自己的特色。这种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客户的忠诚度。因为它们不追求高速扩张,所以反而能守住自己的个性,用更适合自己、也更有利于客户的方式去经营。 举个例子,就像你有一家小店,你坚持用最好的原材料,哪怕成本高一点,但这就是你的特色。要是盲目扩张,你可能就没办法坚持这种品质了。保持个性很重要,因为这样你才能真正凝聚你的客户。当你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时,客户就能清楚地看到你是谁,这就是一种号召力。 贾维斯说过,不管你是一位大企业的CEO,还是一位自由职业者,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你要定义自己的目标和成功,这样客户才会明白,你不仅仅是在卖东西,而是有更深层的意义。比如,巴塔哥尼亚这个户外品牌,它的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就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他们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在为环保做实事。公司从招聘员工开始就强调环保理念,还创立了“捐1%给地球”的企业联盟,把盈利的一部分用于环保。他们的目标是生产更少但更耐穿的衣服,甚至在广告里呼吁大家“不要去买这件夹克”,鼓励修补和回收再利用。 这种独特的理念让巴塔哥尼亚的产品虽然价格高一点,但因为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环保理念,客户们还是很愿意买单。有意思的是,在2008—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捐1%给地球”联盟的前5家企业销售业绩都不错,而其他很多企业都在亏损。这说明,消费者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不是不买东西,而是更理性,更愿意买和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产品。巴塔哥尼亚通过产品展示了对消费者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所以能留住真正认同他们的客户。 所以,最好的销售不仅仅是卖东西,更是表明态度,让客户看到你的价值观。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创业似乎总是和“做大做强”挂钩,但《一人企业》这本书却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路。作者保罗·贾维斯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告诉我们,创业不一定非得追求规模扩张,小而美的“一人企业”同样能走得长远。从产品、规划到价值观,他强调的每一个要点都像是在提醒我们:创业的本质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用最小的成本和最灵活的方式,打造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就像米兰达和汤姆的故事一样,他们没有盲目扩张,却在自己的领域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创业者,也适用于每一个在职场中寻找方向的人。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启发,让你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满足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