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国画雅集今天又准时和大家见面了。最近收到不少读者留言:'临摹千百遍,为何总画不出神韵?'这让我想起国画大师陈子庄的独到见解——学画不在笔尖功夫,而在胸中气象。他提出的'养气论',堪称解开艺术进阶密码的金钥匙。 ![]() 一、养气如酿酒,急不得也乱不得 陈子庄将绘画比作'生子必先结婚',道破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看那些着急速成的画者,往往陷入'技法牢笼',把梅兰竹菊画得形似神离。真正的笔墨灵气,需要像老酒般在时光中酝酿。有人三五年悟道,有人需数十年沉淀,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养气节奏'。 ![]() 二、养气的两大法宝 1. 直通天地:面对黄山云海发呆三小时,蹲在荷塘边画残荷百幅,这种与自然'肌肤相亲'的写生,能让画者接通天地灵气。但陈子庄提醒:若眼中只有具象,终是镜花水月。 ![]() 2. 曲径通幽:读八大山人的枯荷,赏敦煌壁画的飞天,在《庄子》里悟虚实,于昆曲中品韵律。这些看似与绘画无关的修养,实则在构建画者的精神宇宙。就像陈老所言:'画柳时,种子在天地间,开花结果却在胸中。' ![]() 三、从'眼中柳'到'心中柳'的蜕变 现代画家常困于'写生依赖症',画山水必拍百张照片,绘人物定要模特到位。而古代大师游历归来,闭门三月方动笔,正是在将所见所闻'酿'成心象。这种转化能力,恰是间接修养的魔法——当诗词歌赋、哲学思辨都化作笔尖墨韵,画作自然气象万千。 ![]() 结语: 在这个AI都能作画的年代,陈子庄的养气论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艺术不是技术竞赛,而是生命能量的转化。下次提笔前,不妨先泡一壶茶,读半卷书,让胸中气象自然生发。毕竟,真正的笔墨,从来都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