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盛泽籍诗人北塔回乡举行诗集品读会5月3日,一场诗意盎然的主题活动在苏州古城内大儒巷38号昭庆寺旧址展开。苏州吴江籍诗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塔携诗集《贯穿我的河》重返故里,成为第25期《阅读苏州》暨诗集品读会主分享人。各界嘉宾与众多诗歌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以诗为媒,展开历史底蕴与当代精神的深度对话。 活动伊始,北塔以“河流”为情感脉络,深情讲述诗集中的故乡情结。他追忆:“儿时趴在石驳岸看运河波光,每朵浪花都是未拆的信笺;北上求学时,小馄饨的热汤与糖粥的甜糯,最终凝成诗中'河流尽头的烟火坐标’。”他将姑苏水网幻化为“文字溪流”,生动勾勒故乡韵味,引领听众在诗歌韵律中重拾乡愁记忆。他介绍说,这部作品写作的时间跨度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空间跨度是从杭州到北京的整条大运河。“所有文字都浸透我的所感所想……大运河是我的母亲河,所以我出版这部关于大运河的专题诗集。法国诗人马拉美说,世界上所有的诗是由一首原诗衍生出来的,大运河就是这样一首滔滔不绝、生生不息的原诗,期待更多诗人朋友来书写、研讨大运河诗歌。” 对谈环节精彩纷呈。诗人茱萸认为,《贯穿我的河》是一部未完待续的个体心灵自传。它从诗人的祖居地嘉兴写起,而不是从他的出生地苏州、现居地北京或者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写起,暗自契合了诗人的一种书写自我心灵史的文化姿态:在时间与生命的河流中,有时候要逆流而上、追寻源头;有时候又要顺流而下、游向前方——这或许暗合了又改写了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教诲:溯流而上的河与顺流而下的河是同一条。 诗人苏野评价,该诗集以恋地情结重构运河经验,立足个体重塑风物,既彰显地方文化认同、挖掘心灵史,又延展记忆见证集体经验,丰富了运河主题的文学书写与文化想象。 诗人颜爱军盛赞北塔以澎湃文思倾诉三十年故乡深情,将烟火日常凝于诗行,作品扎根生活,极具艺术生命力。诗人博凡称北塔携诗集归乡如清冽甘泉注入文学长河,笔触细腻、视角独特,饱含对人间烟火的热爱。 随后,朗读者徐潮以诗集首章《贯穿我的河》开篇,声韵婉转似春水漫石。丁香文艺社朗读者和中学生代表及其他文学爱好者相继登台,朗读了《宝带桥》《盛泽:从一根丝开始——蚕的自语》《致锦溪》等作品,尽显地域人文风情。有听众感叹:“原来诗意不在远方,跟着北塔老师的'河流’,生活处处皆诗。” 本次活动由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指导,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与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丁香文艺社承办,多方合力将古昭庆寺打造成“沉浸式诗歌现场”。正如北塔在活动尾声所言:“一个半小时的相聚,我们打捞起诗歌碎片,也在每个人心中种下'精神河流’的种子。这条河流倒映古城千年明月,更奔涌着时代的诗意浪潮。” 来源:《吴江融媒》公众号 作者:徐书僮 2025-05-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