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案来了|企业转型十大陷阱之十:别在多元化中迷失方向——谷歌启示录

 转型刚刚好 2025-05-08 发布于北京


01

多元化可以

但不能迷失方向

多元化与专业化,哪个选择对企业更好?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业界都有一个这样的争论,那就是在有关企业战略发展层面,究竟是“多元化发展”好,还是“专业化专注”更好?

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尚未有定论,且始终争议不断。每种战略选择背后,都有其支持者和反对者。比如,支持多元化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扩展业务可以分散风险,增加盈利方式,可以顺势而为,与市场与行业共舞;而支持专业化的企业家则认为,唯有聚焦某一领域,才可以更扎实地积累核心竞争力,不要总是花心,不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要知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知止”方能长胜。

这样争下去,短时间内很难有结果。同时,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比如:

1、三星作为一个多元化巨头,业务涉及消费电子、IT&移动通信、半导体、存储器、晶圆代工以及金融、机械、航空、化学等众多领域,是全球多元化战略发展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

2、索尼曾试图通过广泛的业务扩展进入多个行业(如电影、电视、游戏等),但在多年后,索尼才意识到过度多元化导致的资源分散,最终不得不大幅精简非核心业务,回归到专业化路线;

3、沃尔玛则始终坚持零售核心业务,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和收购逐步扩展,尽管有过部分多元化业务尝试,也仅仅是有限多元化,和主业的关系都比较大;

4、娱乐帝国迪士尼,虽然从主题公园到影视娱乐跨足多个领域,但其成功的核心依旧是娱乐产业的深耕,其他领域只是辅助推动其品牌扩张。

今天我们聊的重点是多元化。在多元化这件事上,一些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度分散业务资源,让自己迷失方向,进而面临战略焦点错乱的问题。特别是当公司大力发展新业务领域,推行多元化战略时,很容易在多个方向上铺开业务,而忽视了自己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往往会面临资源分散、战略目标模糊、执行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所谓焦点错乱,即在过度追逐新机会的过程中,企业失去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坚守,最终导致整体战略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在多元化过程中,如何确保战略焦点不被分散,确保各项新业务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紧密结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谷歌在AI时代也曾走过一段多元化的弯路,有过焦点错乱的经历,在“企业转型十大陷阱”系列文章收官之际,我们就来聊聊硅谷大佬谷歌的转型故事。

02

谷歌启示录:

从“多元化帝国”到“聚焦创新核心”

谷歌就不用过多介绍了,长期是全球科技企业的风向标。

自成立以来,谷歌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最初的搜索引擎和广告业务使其迅速占领了全球互联网市场。随着市场的逐步饱和,谷歌开始向更多的技术领域扩展,包括YouTube、安卓操作系统、智能硬件、云计算业务等等。然而,随着这些业务的不断扩展,谷歌在多元化过程中也面临了“焦点错乱”的困境。比如:

1、从安卓操作系统到硬件产品,再到云计算服务,谷歌的每一次扩展都意味着更多的技术平台和新的市场竞争。每一个领域的技术投入和研发资源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公司资源和人才。尽管在每个领域谷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是,这些成就并未能带来如搜索广告业务那样的战略高度和稳定性;

2、尽管谷歌在云计算和硬件业务中投入巨大,但其市场回报与谷歌期望的差距很大。比如,虽然Google Cloud在逐渐扩展市场份额,但很长一段时间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相比有很大差距,其在云计算市场的主导地位依然显得微弱,导致其收入来源未能完全多样化。

3、在AI人工智能领域,谷歌早期的投入和布局并不算慢。早在2014年,谷歌便收购了DeepMind,之后又大力投资于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然而,尽管谷歌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团队,其AI战略并没有像搜索广告业务那样迅速引领市场。相比之下,OpenAI的迅速崛起引发了谷歌的紧张,特别是GPT-3和GPT-4的发布,标志着OpenAI在生成式AI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改变了全球AI竞争格局。谷歌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迅速加大了对AI领域的投入。推出的Gemini计划旨在重新定位谷歌在AI生成技术中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在语言生成和多模态模型的应用上,力图迎头赶上。

然而,尽管谷歌在短时间内重新加大了AI投入并发布了竞争性产品,但这也暴露出谷歌的一大问题——在AI领域的战略布局缺乏清晰的焦点。比如,在追赶OpenAI的过程中,谷歌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的协调上显得有些混乱。虽然推出了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但如何将这些技术创新与现有的广告和搜索业务整合,如何在产品的实际应用中实现跨部门协作,依然是谷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03

“焦点错乱”的4大症状:

与核心竞争力渐行渐远

从谷歌的转型历程告诉我们,多元化是把双刃剑,搞不好就会陷入“焦点错乱”。以下4个症状,企业家和管理者要格外小心:

症状1:战略目标分散,资源无法集中

当企业大规模扩张新业务时,资源的分配往往会出现失衡。这个时候,即便是多元化的战略方向明确,但因为战略焦点不清晰,往往导致资源分配的盲目性。比如,谷歌在云计算和硬件业务上的投入尽管庞大,但这些投入并未直接产生与广告业务相匹配的回报,导致部分战略方向的资源过度分散;

症状2:核心竞争力的弱化,主航道业务“被边缘”

随着多元化战略的推进,企业可能会忽视主航道业务的持续创新和优化,有时还会造车主航道业务的“边缘化”。比如,谷歌在智能硬件和云计算领域的投入虽大,但这些新业务并未能像广告和搜索一样,成为其长期的支柱性业务。相反,核心业务逐渐出现了创新不足、技术积累的滞后;

症状3:过度依赖技术,而非业务协同

在推进多元化业务战略时,企业往往会重视技术层面的投入,然而却可能会忽视技术与现有业务的协同发展。比如,在AI领域,谷歌虽然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但在推出Gemini等新产品时,依然未能完全将这些新技术与现有的广告和云计算业务协同发展,导致其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不如预期;

症状4:高层决策的“冒险”与“保守”并存

在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与新的市场周期时,企业高管层可能会在扩展新业务的决策上表现出“过度”的冒险精神,而在传统业务的革新上又会显得过于保守。这种战略决策上的矛盾,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上的混乱,最终影响整体战略的执行效果。比如,谷歌在云计算和AI领域的反应便是这种“冒险与保守并存”的典型体现。

04

3招避免“焦点混乱”:

在多元化中行稳致远

为了避免在多元化过程中出现焦点错乱,企业需要采取明确的战略措施,确保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创新与新业务的有机整合。以下3招可供企业在推进多元化过程中参考:

第一招:明确战略重点,聚焦核心价值

  • 企业在推进多元化的同时,始终坚持“聚焦核心”的战略思维,确保资源和精力始终倾斜于最具增长潜力的业务领域,聚焦企业主航道(核心竞争力);

  • 定期评估企业核心业务和新兴业务的市场地位,确保新业务的扩展不会削弱传统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持续创新,强化传统业务的市场主导地位;

第二招:跨部门协作,打破技术与业务的壁垒

  • 企业要确保技术创新能够与现有业务体系相协同,实现业务与技术的双向赋能(当然,如果现有业务已经进入到生命周期尾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设立跨部门协作平台,推动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深度融合,确保技术创新能够为核心业务提供增值,而不是脱离主线的“独立”存在;

第三招:动态调整战略,避免“盲目扩张”

  • 避免过度扩张和盲目追逐短期市场机会,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技术发展与竞争环境进行灵活调整;

  • 制定敏捷的战略调整机制,定期审视新兴业务的市场反馈和竞争态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加大投入或进行战略收缩;

别在多元化中迷失方向,别让焦点混乱伤害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转型这件事,行稳致远很关键。

参考文献:
1、《谷歌方法》,比尔.基尔迪,中信出版社,2019年
2、《重新定义公司》,埃里克.施密特,中信出版社,2019年
3、《谷歌的故事》,戴维.A.怀斯,中信出版社,2020年
(全文完)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1篇:不能引领增长,战略就成扯淡(6大增长方式)
TOP2: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2篇:三大增长战略之一——客户价值向增长
TOP3: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3篇:三大增长战略之二——持续创新向增长
TOP4: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4篇:三大增长战略之三——卓越运营向增长
TOP5: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5篇:增长需要“顺势而为”之一——风口在哪里
TOP6: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6篇:增长需要“顺势而为”之二——如何利用“势”
TOP7: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7篇:增长需要“顺势而为”之三——警惕三个“假趋势”
TOP8: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8篇:多快好省,选哪个?
TOP9: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9篇:上下同欲,可能吗
TOP10:方案来了|企业转型十大陷阱之一:别被过往的成功绑架——柯达启示录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新年献辞|2025:如果做不成“风口上的猪”,那就做“扎根向下的竹”
TOP2:真相来了|雷军千万年薪“挖人”背后: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平庸的人才是昂贵的
TOP3:大咖来了|任正非: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
TOP4:方案来了|五个抓手:在“先活下来”的当下,企业如何坚守“长期主义”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方案来了|日产汽车渡劫(下):4种活法,挥刀自宫
TOP7:真相来了|马斯克:我的“五步工作法”如何让特斯拉跨越“量产地狱”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真相来了|小米创下史上单季最强业绩背后:三大战役与四大竞争优势(深度长文)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