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先生说,他年轻时,有几年练习打坐。 一天正打坐时,外面有笛声传来。他的静坐功夫不浅,平常的乐器声干扰不到他。只是,在曲子快结束的地方,有一个拍子错了。钱穆恰好非常熟悉这首曲子,听到这里,他感觉特别别扭。吹笛者将一首曲子反复地吹,每次吹到那个节拍处,钱穆就忍不住停下冥想,去听那个错了的地方。 他感慨,如果不是自己十分熟悉那首曲子,就不会被干扰。所以一个人的长处,在有些时候也是自己的短处。 长处就是短处。 这个结论,似乎是悖论。 但仔细琢磨,也是真理。 苹果公司对完美设计的极致追求,既成就了 iPhone 的美学标杆,也导致产品生态封闭难以兼容; 某直播平台依赖头部主播的流量效应,却在主播出走时遭遇用户流失危机。 年龄越大越健忘,其实这是大脑在不断进步。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经历过的事情数不胜数,而新事物却越来越少。换句话说,老年人在不经意间便能轻松处理各类事情,引发他们情绪起伏变化的事将会越来越少。遗忘的本质是记忆的优先级重置。 更值得深思的是,长处与短处的边界往往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 竹子中空易折的 “缺陷”,在匠人眼中却是制作乐器的绝佳特质; 水看似柔弱无力,却能在持续冲击中穿凿出峡谷深潭。 庄子笔下 “不材之木” 得以长寿,恰是因为它的 “短处” 避开了被砍伐的命运。 这种认知的转换,恰似《道德经》所言 “反者道之动”,提醒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局限于单一维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