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历朝历代抄写此作的书法名家不可胜数,有的作品还传了下来,成为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少学者认为,《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内容被修改过,年代越早的版本可能越接近于原版。 但另一方面,年代越久远意味着保存情况越糟糕,倒是接近于原版了,又出现了内容缺损、字迹难以辨认的情况。直到上世纪末,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在整理馆藏文物时,意外发现了一部全本《道德经》。当他们请来汉学家鉴定后,震惊的发现此作就出自“书圣”王羲之之手。 此作全卷完完整整、一字不缺,是目前仅存的一部魏晋时期的《道德经》,也是王羲之传世小楷作品中字数最多的一件。更珍贵的是,这部作品经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亲自鉴定,卷尾还有他所写跋文。 这篇跋文将此作来历讲的清清楚楚:“右道德经乃晋王羲之遗山阴刘道士书,道士以鹅群献右军者是也,历宋、齐、梁、陈四朝,令入秘府遂良内省因得厕观敬记其后。贞观十五年廿八日,谏议大夫知,起居注,褚遂良奉敕书。”这部《道德经》来历清楚、用途明晰,而且还是唐太宗的藏品。 这篇跋文不禁让我们想起李白的两句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受它影响,很多人都以为王羲之是用《黄庭经》换取的鹅群,这部作品算是“辟谣”了,戳穿了李白流传千年的“谎言”。 这部《道德经》极为珍贵,内容、书法双绝,文学价值、书法价值之高难以估量。全卷纵29厘米、横700厘米,洋洋洒洒200余行、超过5000字,字径大小约2厘米。这部作品堪称北碑楷书、南朝楷书、隋楷、唐楷的“祖师爷”了,将他临摹通透,楷书笔法、结字水平将有质的提高。 王羲之楷书取法于钟繇、卫夫人等,又有所突破,他将隶意丰富、用笔朴拙、结字宽扁的“钟体”加以改良,形成欹正交杂、体势修整、点画秀逸的“王楷”,用笔更为成熟丰富,艺术性更高。这部《道德经》笔画遒润挺拔,中锋而行,笔力饱满而匀称,提按有致,轻重得宜。 用笔方圆兼备,锋芒内敛,棱角含蓄,结字端严肃整,平和而不单调,静中有动,略带欹侧。起承转合、提按顿挫间满是晋人潇洒品格之风度,字字找不出瑕疵,值得毕生临摹学习。其美感如清代王澍所说:“清和婉转,真如舞鹤游天,仙人啸树。” 此作原本递藏有序,清末流落民间,被日本收藏家所得,二战结束后他又将它捐赠给哈佛大学,至今藏于此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