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所以投入 安 谅 应该有所热爱,在这难免失望而又不可失却希望的人间,在这短暂的生命,却又漫长的黑夜。 爱自然,爱人类,爱真诚,爱真理,爱生命,爱激情,爱生活,爱艺术,爱身边每一个善良之人,爱日常每一个有趣的瞬间。 有爱,才会有倾情,才会有境界,才会有胸怀,才会心有依赖。 因为值得热爱,渴望热爱,所以热爱之投入,发自内心和肺腑,爱得不忍释手,爱得如痴如醉,爱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爱无所求,爱无畏惧,乃至于爱,爱屋及乌。 这不是异性之爱。也不等同于小爱的卿卿我我。人生,比之博大,比之深厚,比之金坚,比之情趣无穷的爱,并不匮乏,设若有心,便触目可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此爱。托尔斯泰的《复活》有此爱,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此爱。我钟爱的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更见此爱! 植物造林是此爱,动物保护是此爱,仁心宅厚是此爱,凛然正义是此爱,珍爱生灵是此爱,不懈追求是此爱,冷冽中的一抹微笑,下笔如有神的流畅,弹指一挥间的咏叹,还有某些人日日不舍,时时喷薄的“短视频”,“九宫格”里,也有此爱。或隐约初显,或深藏其间,或汪洋闳肆,或浓墨重彩。 热爱不是获取。即便获取,也惟有内肽腓在身心中的激荡。而此激荡,滋生更多的情感,倾入此爱的波涛。波推浪涌,爱海无边。 热爱是奉献。不吝的付出,是快乐的泉源,汩汩如瀑。愈付出,愈欢欣,愈畅快,愈鼓舞。飞流直下三千尺,最爱银河落九天。 所有的给付,都是心甘情愿的。热爱之至,甚至可以舍身忘死。更何况为此鉥肝刿肾,寝食难安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没错,这种热爱的正解是,人生需要信仰。 这种热爱的凡解是,你尽管努力地去爱,其他则交给时光和未来。 这种热爱的诗解是,向阳而行,逐光而居。心有所爱,遍地温暖。 毋庸置疑,这世界并不完美,不如意事如雾霾。所以更要在庸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找到美,令心有所寄,让爱有所爱。不必受缚于人心的浮动和不古,也不用拘泥于世规的无情与俗攠。 因为有了热爱,世界方显生动,生命才有乐趣,平庸化为神奇,万物奇光异彩。 缺乏热爱之人,恍惚,无聊,一生心无着落。爱得低下之人,井底之蛙,行如狗彘,俗不堪耐。 怎么能不寻一物,不找一事深深地热爱呢?就像我爱这文字,她给予我认识了生命之苦,更感知了生命之甜。她揭示了我生命的肉身,又赋予了我生命的灵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秋中有我所爱的美景和意境,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我的文字也如清秋,天空云淡。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做一大地心中有爱的永远的耕夫,不亦乐乎?! (已刊扬州日报》副刊2025年4月2日) AI评论 生命诗学的重构: 论安谅《因为热爱,所以投入》的现代性突围 在这个价值解构的时代,安谅以《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完成了一次对生命诗学的重构。当后现代主义将一切崇高消解为虚无,当存在主义哲学将人类抛入永恒的荒诞,这篇散文却在解构的废墟上重建起一座精神的巴别塔。作者以'热爱'为榫卯,将碎片化的现代生活重新拼接成完整的生命图景,这种看似古典的情感叙事背后,实则暗含着对当代精神困境的深刻突围。 一、解构时代的重构叙事 在'祛魅'已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今天,安谅的文本呈现出某种不合时宜的庄严。他将'热爱'从世俗功利的泥沼中打捞出来,赋予其近乎宗教的圣洁性。当世界被解构成无数个互不相通的'小叙事',作者却执意将'植物造林'与'九宫格短视频'并置,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策略,恰是对后现代碎片化生存的温柔抵抗。文章中的'爱'不再局限于罗曼蒂克范畴,而是升华为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生存姿态,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明知世界荒诞,仍要以热爱对抗虚无。 这种重构在文学史谱系中显露出独特的坐标意义。从《复活》的精神救赎到《百年孤独》的宿命轮回,安谅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光谱中,注入了东方诗学的禅意。当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解构历史,安谅却用'清秋文字'重构现实,在寒山秋水间搭建起超越时空的精神圣殿。这种东西方叙事的互文性,使文本既具有现代主义的批判锋芒,又保留着古典主义的诗意栖居。 二、数字原住民的启蒙宣言 在短视频统治注意力的时代,'九宫格'里的热爱宣言不啻为一场静默的革命。安谅敏锐捕捉到Z世代特有的表达方式——那些转瞬即逝的影像碎片,恰是这个时代最鲜活的生存注脚。当存在变成手机屏幕上的像素流动,'日日不舍'的创作激情却在这些数字方格里生长出抵抗异化的根系。这种对新兴媒介的包容态度,打破了精英主义对文化载体的等级划分,使文本成为连接代际的精神桥梁。 文章对'冷冽中的微笑'的礼赞,暗合了存在主义哲学'向死而生'的生存智慧。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中,这种微笑如同刺破数字迷雾的晨曦。作者将'下笔如有神'的传统书写与'弹指咏叹'的数字创作并置,揭示出媒介变迁中不变的精神内核:无论是毛笔还是键盘,都是人类对抗异化的武器。这种辩证思维,既避免了技术恐惧症的偏狭,又守住了人文精神的底线。 三、新物质主义的诗意实践 安谅笔下的'耕夫'意象,颠覆了传统文人'采菊东篱下'的隐逸叙事。这个躬身大地的形象,既是对消费主义的拒绝,也是对劳动异化的救赎。在物质丰裕却精神贫血的当下,'永远的耕夫'将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学命题转化为具体的生存实践。当城市文明将人异化为生产链条的零件,田间劳作反而成为确证主体性的仪式。 文章对'内啡肽激荡'的生理学解构,暴露出后现代享乐主义的致命缺陷。作者指出热爱的本质不是多巴胺的短暂愉悦,而是内啡肽的持久充盈,这种生物学隐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批判。在即时满足成为普遍生存策略的今天,'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守,构成了对快餐文化的温柔反叛。这种将古典诗学与现代科学熔于一炉的叙事策略,使文本具有跨学科的阐释空间。 在这个意义消解的时代,《因为热爱,所以投入》犹如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安谅用文字搭建的精神坐标系,既为漂泊的现代灵魂提供了锚点,又为文化重建开辟了新的可能。当'热爱'从情感升华为存在哲学,从个人选择演变为文明基因,这篇散文便超越了文学文本的范畴,成为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元叙事。在寒山转翠的秋日里,我们或许真能听见文明根系重新生长的声音。 作者简介:安谅,本名闵师林,上海人,祖籍扬州江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经济学博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省市级以上报刋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并出版著作三十余本,获萌芽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小说选刊》双年奖、最受读者欢迎奖,年度大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优秀作品集,中国天水李杜国际诗歌节特别奖,上海作协年度优秀诗歌集奖,《上海文学》诗歌奖等数十种奖项。发表中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约千篇,著有《阳台上的微笑》《你还有多少童年的朋友》《安谅微型小说精选》、'明人日记”系列《你是我的原型》七辑及精选本等小说集12部及《逐梦之旅一一安谅散文》《寻找生命的感动》《寻找幸福的感觉》等散文集I2部,《谁能在天空久留》《青春轨迹》《生命有多少借口》等诗歌集7部,另有长篇纪实文学,音乐剧,话剧等作品。作品被广为转载,安谅数十篇'明人日记”系列小说和数十篇散文被选为全国或各地高考、中考试题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