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朝第一名将:常胜赌神,闪电灭国,成功不可复制

 名将英雄两千年 2025-05-08 发布于福建

南朝的北伐(27)

义熙五年(409年)三月,也就是在南燕侵扰东晋后仅一个月,晋廷中军将军刘裕便召开朝会,商议亲自北伐南燕之事。这不仅因为南燕入侵使边境百姓受苦,也因为最近刘裕在朝堂上被刘毅一党怼个不停,心里很不爽,需要灭个国来立立威!

此议一出,朝中这些门阀士大夫们纷纷表示不可。其中一帮软骨头书生是害怕打仗的,东晋自建国以来多次北伐,少有成功者,也从来没有保住过胜利果实,而且还曾被鲜卑名将慕容垂爆锤过N多次,桓温刘牢之等牛人无一幸免。如今又要对阵鲜卑人,大家心里打鼓啊!




而另一帮人则是以刘毅谢混为首的反裕联盟,他们是为反对而反对,凡是刘裕要做的事情他们就是要反对。而且刘裕的本事他们最清楚,太能打了,真要被他灭了南燕获得无上的战功与威望,刘毅他们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势力又会再度被打压下去。另外如果刘裕大军在北方陷入僵持,西蜀谯纵、天师道卢循趁机生事,这可如何是好?于是刘毅特意从姑孰发来书信阻止刘裕,表示:“苻坚侵境,谢太傅(谢安)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宋书·谢景仁传》)言下之意,就是反对刘裕北伐灭国建立功勋,甚至意图从刘裕手里把北伐的旌旗夺过来。

刘裕看信后很恼火,你刘毅不是自称“亚相”吗?我这个“宰相”远出了不是还有你这个“亚”的吗?如果谯纵、卢循趁机生事,你就把他们给干掉,战功也就不在我之下了,怕什么!?

结果,朝臣之中,最后只有臧熹、谢景仁、孟昶三人赞同刘裕的计划。人数虽然少,但这三个人的表态对刘裕至关重要,有他们支持,刘裕就有底了,于是他力排众议,决议出兵!




臧熹是刘裕的小舅子,这些年来一直做着刘裕军府的参军,他认为此次平定南燕,是灭后秦、北魏统一天下的基础,“宁一六合,未为无期”!因为对于北伐来说,南燕所占据的山东之地太重要了,山东有重要的南北水道——也就是从前夫差称霸中原的水路,同时也是后世的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另外你先打下山东,再拿下河南,掌握整个黄河中下游,就不再四面受敌,就比较容易守住中原之地了。

基于此,臧熹坚持要求跟随刘裕出征北伐,以立大功。对于臧熹的豪言壮志,刘裕非常欣赏,他这个小舅子,从小爱好经籍,又习骑射,曾亲射猛虎,可以说是文武全才。但刘裕却并不想带他北伐,此次作战,不仅要收复北府流民的故乡,而且还要通过战争来锻炼考验、通过军功来培养浇灌一个忠于自己的强大武力集团,从而助力自己创造更大的事业。而臧熹是自己的小舅子,忠诚与能力都无需考验,不如让他留守后方。于是刘裕调任臧熹为临海太守,以防范岭南卢循从海道来袭。

谢景仁则是高门士族中少有的支持刘裕北伐者。谢景仁,名裕,因为跟刘裕名讳相同,所以史书皆称其字“景仁”。这位谢景仁是建康甲族中的一位异类,为人矜持严肃,性喜整洁(注1),且生平对权贵从来没有好脸色,当年司马元显的谋主张法顺非常受宠,权倾一时,朝廷内外官员无不登门拜访,只有谢景仁从来不去,结果得罪了权贵,直到三十岁还在七品的高门起家官著作佐郎原地踏步。后来桓玄得知谢景仁博闻强识非常有才,让他当了自己的参军,接着又升其为五品黄门侍郎,领四品骁骑将军。谢景仁以门下省之清望官,再领着禁军六军之一,兼带文武,益增其重要,所谓“望实清显”,桓玄对景仁可谓看重了(注2)。据说桓玄出行,宠臣殷仲文、卞范之等人都骑马跟从,只有谢景仁可以上辇陪同。

可是,谢景仁对桓玄仍然没啥好脸色,当时刘裕正被桓玄夺了兵权随桓修在建康交游,期间也曾跟谢景仁吃过一次饭,饭还没好,桓玄诏命传来,召谢景仁入朝议事。桓玄性急,短时间内多次传诏催促,刘裕连忙告辞好让谢景仁入宫,但谢景仁就是不放他走,直到陪刘裕吃饱,才动身应召。在那样一个门户壁垒森严的社会背景下,谢景仁竟宁愿得罪皇帝也要陪刘裕这个寒门将军吃饭,与王谧早年善待刘裕相似,都让刘裕深感知遇。

总之,刘裕与谢景仁是老交情了,所以执政后便让他担任自己军府的司马,并领晋陵太守。关于这次北伐,谢景仁认为,虽然刘裕匡救晋室,立了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功勋,但不论德行还是威望都还不能使天下人心服,平定南燕之后,你可以进军中原,“观兵洛汭,修复园寝”,这难道不比姑息鲜卑,“坐长寇虏,纵敌贻患”要好么?

听了谢景仁的表态,刘裕大喜,于是以其为大司马府左司马,专总府任,并领右卫将军,留守建康。晋安帝是个傻子,现在估计以后都不会有太子了,其弟司马德文聪明有才,是安帝之后的皇位继承人。刘裕担心自己不在时,有异心者会拥护司马德文搞事情,所以特此安排谢景仁总管司马德文的大司马府事务,随时往北汇报朝廷动向,防备有人作乱。几年后谢景仁又升任领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与刘穆之合作执掌朝廷尚书台。只可惜谢景仁未入宋即已病故。景仁的弟弟谢述,本是刘毅僚佐,后经景仁引荐为刘裕的参军,入宋后官至左卫将军、吴兴太守。景仁的女儿,则嫁给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景仁下葬时,刘裕亲临,哭之甚恸,还写信给弟弟刘道怜说:“谢景仁殒逝,悲痛摧割不能自胜。汝闻问惋愕,亦不可堪。其器体淹中,情寄实重,方欲与之共康时务。一旦至此,痛惜兼深。往矣奈何,当复奈何?”(《宋书·谢景仁传》)可见谢景仁对刘裕之作用与影响。

至于尚书左仆射孟昶,这可是建义集团的文官代表了,一直在朝廷尚书省主持政务。此前在二刘之争中,孟昶一直偏向刘毅,如今却又表态支持刘裕,由此可见孟昶应有其独立之势力,而在二刘之中随时摇摆,以为自己谋求权力利益。对于这一点,刘裕自然心知肚明,但既然孟昶这次支持自己,则说明对孟氏仍有拉拢争取的空间,可以尝试一下。于是,刘裕以孟昶“监中军留府事”,也就是让他兼管自己中军府的留守事务。

四月十一日,刘裕率军从建康登船出发。二月南燕犯边,三月刘裕申请,四月就正式开启灭国大战了。这便是南朝第一英雄刘裕的行事风格,雷厉风行,效率极高,毫不拖泥带水。事实上,在整个两晋南朝,都没有像刘裕这么玩儿的,太狠了,太欺负小朋友了。




关于此次出征兵力,史书未做记载,李硕从前后几次战争的规模推断,晋军兵力应在四万左右(注3)。但东晋灭南燕后实力大为增强,不可以后面晋军兵力推算此战。而且此时谯纵、卢循的威胁都在,东晋在荆州、江州、豫州的军队应该是不会动的。所以我认为此次出征的晋军大多就是青徐二州的北府流民军,人数估计也就两万多。南燕与南燕毗邻东晋之地就是原先西晋的青徐二州,北府兵的老家祖籍都在这里,刘裕率领大家伐燕,正有一种万众一心打回老家去的气势在,军队数量即使有劣势,也不足为虑。

刘裕部队首先乘舟舰北进,沿着四十年前桓温征前燕的路线,由长江入中渎水运河,至淮阴与二弟刘道怜部队汇合,取出军仓囤粮供应大军。然后便以刘道怜为先锋军,横渡淮河,再溯泗水北上,于五月抵达晋国北境边境重镇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在三个月前,南燕军刚在下邳、宿豫一带洗劫过,这里很多居民都与亲友离散,如今都躲在邬堡里过苦日子,如今看到晋军将要北上伐燕,大家不由都振奋起来,参军的参军,供粮的供粮,总之都鼎立支持刘裕打这一仗!

但晋军只在下邳修整了很短一段时间,刘裕很快下令,全军弃舟登岸,步行一路向北,进占三百里外南燕的琅琊城(今山东临沂)。

命令传达后,大家都疑惑不解。从下邳到燕都广固(今山东省青州市益都镇西北),一共有中西东三条通道。刘裕选择的这条是中路,即经琅琊翻越大岘山,进入鲁北平原,再经临朐至广固。所谓大岘山,就是鲁南丘陵中沂山东侧的一座险山,山两侧谷底为山东中部南北通行的重要通道,春秋时著名的齐南长城蜿蜒山脊,穆陵关扼居其中,险峻天成。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就说:“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所以这条线路虽是直线距离最短,但如果鲜卑设重兵在大岘山的齐长城、穆陵关进行阻击,拖延时日,对深入山区、缺少补给的晋军将相当不利。




另外两条通道就好走多了,西路即当年桓温北伐前燕时的水道,刘裕舰队不下船,继续溯泗水向西北航行五百里,直至高平郡(治今山东巨野县)登陆,收复南燕占领下的鲁中地区,逐步进逼燕都广固,或者也可以继续经巨野泽桓公渎(桓温四十年前北伐时所疏浚的运河)驶入济水,直至距广固以北百余里之遥的临济县(今山东高青县东南),从那里登陆然后向南展开进攻。此时已经是五月即将进入雨季,河流水量充沛,走水道可以辎重给养随身带,总比走陆路要省力得多省运费得多,有几段运河年久失修可能要疏浚一下,但应该费不了多少工夫,且沿途都是居民密集的平地,补充给养也更容易。

还有一条东路,即绕开沂蒙山区,向东北经今莒县、诸城、潍坊一线循海而北,然后再向西进攻广固。这一路也得走陆路,但沿途都是平原,总不会被人堵塞在山区中进退不得吧。又或者,刘裕还可以舟行从淮水入东海,沿着海岸北上,然后由渤海进入巨蔑水,可直达广固(注4)。




所以有人就问刘裕:“燕人若塞大岘之险,或坚壁清野,大军深入,不唯无功,将不能自归,奈何?”

刘裕却回答:“吾虑之熟矣。鲜卑贪婪,不知远计,进利虏获(指此前为补充乐队而掳掠晋边境人口之事),退惜禾苗,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敢为诸君保之。”

如前所述,刘裕乃乡间赌徒出身,他在古今英雄之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愿赌不服输的性格!他每次都坚信自己的判断,然后押上一切跟别人拼了!而他厉害就厉害在他每次的判断都赌赢了(除了输给刁逵三万钱那次),这未必没有一点运气的成分,但也是他考察人心后深思熟虑的结果。

慕容超这个人,是半路接班一夜暴富的小年轻,这种人为了个乐队就去掳掠邻国,可见其鼠目寸光,只会看着眼前的利益而绝不舍得坚壁清野把自家的粮食都毁了。况且,南燕在青州统治了才不过十二年,这里的百姓又大多是汉人,对这鲜卑政权有何忠诚可言?而要坚壁清野实施焦土政策,是需要老百姓愿意付出牺牲积极配合才行的。而青州的汉人豪族肯这么干么?到时候闹起事儿来,恐怕南燕崩溃的要更快。三国时刘备攻刘璋,刘璋不肯坚壁清野,原因也就在这里。

至于“塞大岘之险”,刘裕也赌慕容氏不会这么干。这些年来鲜卑人太依赖大平原骑兵冲击战术了,他们不会也不爱用汉人的步兵守险战术。如果晋军走东西两条绕远之路,一则给了燕军充足的备战时间,二则也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因为晋军最缺乏的就是骑兵(注5),一旦燕军阻塞河道,逼迫晋军在利于魏军的平原上登陆,然后从容调集大队骑兵在有利战场上对晋军进行围追堵截,则晋军必陷被动。即使晋军完胜,战场距离广固尚远,慕容超也会有充足的时间向后秦、北魏跪求援兵,到时候就变成持久战了。而一旦战局陷入僵持,东晋后方的西蜀谯纵、天师道卢循一定会前来进犯,如果到时刘裕来不及率军撤回,则大事去矣。

而如果晋军走最短的中路这条线,则是攻其不备,南燕人肯定想不到刘裕这一招,就算发现了想起要“塞大岘之险”恐怕也来不及了。刘裕北府兵曾常年与孙恩天师道舰队作战,早已练就了靠两条腿跑过风帆的超强机动能力。调动军队聚险设垒也是要时间的,刘裕就赌燕军赶不上自己的速度(从琅琊到大岘山区只有数十里之遥)!即使赶上了,南燕鲜卑人的骑兵优势在山区无法发挥,双方在丘陵林木间步战,晋军的胜算也更大。

当然,刘裕这个计划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后方粮道容易被鲜卑骑兵骚扰甚至切断,所以刘裕在所过之处沿路筑城,屯放粮草,派小股部队驻守。

果然,一切皆如刘裕预判。当南燕人得知晋军弃舟登陆,并迅速进占琅琊后,不由大惊,他们意识到,晋军这次来,恐怕不是只为骚扰报复,而是想要攻灭南燕,于是君臣立刻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讨应对策略,征虏将军公孙五楼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然后徐简精骑二千,循海而南(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刘裕可选择的东路),绝其粮道,别敕段晖帅兖州之众,缘山东下(即前述西路),腹背击之。




段晖应该就是从前的段部鲜卑族人,段部鲜卑原居于辽西,后南迁进入齐地发展,六十多年前为前燕所灭,段氏投降,从此长期与慕容鲜卑联姻,是诸燕统治集团中的一股大势力。段晖当时任南燕尚书左仆射,左将军,受命率一支精锐骑兵驻守在兖州的州治梁父(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准备在晋军走东路水路入燕时予以半途截击。没想到刘裕竟然没走东路。所以公孙五楼提出要让段晖赶紧率骑兵去断晋军粮道,同时派兵在大岘山守险阻击,两面夹攻,腹背击之,此乃上策。

中策: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可以坐制,此中策也。

下策:纵贼入岘,出城逆战,此下策也。

其实上策和中策就是晋军中有人担心的“塞大岘之险”与坚壁清野之策。事实上,这两策都是军事常识,有点水平的人都能想到,关键还是得看可行性与执行力。然而慕容超和刘裕一样,都是特立独行、不讲军事常识的人,他对复杂的上、中两策都没有采纳,而是直接选择的最简单的下策。

慕容超表示;“今岁星居齐(注6),以天道推之,不战自克。客主势殊,以人事言之,彼远来疲弊,势不能久。吾据五州之地,拥富庶之民,铁骑万群,麦禾布野,奈何芟苗徙民,鲜自蹙弱乎(首先自己向人示弱呢)!不如纵使入岘,以精骑蹂之,何忧不克!”




面对慕容超的托大,太尉、桂林王慕容镇深深表示担忧:“陛下必以骑兵利平地者,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弃险固也。”

慕容震是燕国的老将,十七年前在慕容垂灭翟魏时就曾立下大功,他的意见还是很中肯的,即便燕军赶不上在山南与晋军决战,但稍作阻滞总是可以的,胜不胜利没关系,总之拖久了总对燕军有利。这是慕容镇清醒的认识到刘裕并不好对付,现在只能以拖待变,等待北魏、后秦、谯纵、卢循等势力入局,那么至少可以将刘裕大军逼退。

然而,慕容超年少气盛,又是半路接班,所以急需战胜刘裕为自己树立威望,以逸待劳,所以也不肯听从慕容镇。另外,这位年轻君王自小在异国长大,四处流亡,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即位之后大肆清洗慕容氏的老臣,从而诱发了一连串的叛乱。如果他要用公孙五楼与慕容镇的策略,就必须下放军权,把大量军队派往大岘山以南,那么南燕国都广固一带必然空虚,从而给政敌以反扑乃至逼宫政变的机会。所以,慕容超宁愿压缩战略纵深,也要将军队留在身边,不敢让他们远离自己。而刘裕之所以敢走中路穿大岘,也是在赌慕容超的这个心理。




看到慕容超的决策无可更改,慕容镇感觉相当悲观绝望,退朝后便向他的汉族同僚表示:“主上既不能逆战却敌,又不肯徙民清野,延敌入腹,坐待攻围,酷似刘璋矣。今年国灭,吾必死之。卿中华之士,复为文身矣(注7)。”慕容超听说此言后,龙颜大怒,立即将慕容镇逮捕入狱,同时下令撤走西路梁父、东路莒城两地的守军,将所有主力收缩到广固以南三十公里的临朐,并加固城防,厉兵秣马,以待晋军。

另外一边,晋军从琅琊顺利抵达了岘山南麓,到这里,刘裕还有点紧张,但一路走在山谷中都没有碰到燕军的主力,只有少数鲜卑骑兵在远处监视着晋军的行踪。等到全军通过穆陵关到达山北之后,刘裕望向远方村庄中袅袅炊烟与广袤田野中即将成熟的六月小麦,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乃举手指天,大笑起来。

左右问:“公未见敌而先喜,何也?”

刘裕笑道:“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




注1:《南史·谢裕传》记载了他的一件趣事:“(谢景仁)居宇净丽,每唾辄唾左右人衣,事毕,即听一日澣濯。每欲唾,左右争来受之。”说谢景仁太爱干净,不肯随地吐痰,所以每次就吐在左右随从的衣服里,然后给这个随从放一天假,让他去洗衣服。结果后来每当谢景仁要吐痰,乐于放假的众随从就蜂拥到他面前,争着接受他的唾液。

注2:汉代的常设将军只有八号,魏晋时将军发展到一百多号,并由军职发展为军阶——其功能类似今天的军衔。不仅武官,文职也经常用军号标志位阶。所以我们看到王羲之(右军将军)、谢景仁、王韶之(亦黄门郎领骁骑将军)等文官从不曾率军出征,但亦领有将军号。到了南北朝后,军号进一步增加至两三百号。由此可见,和平年代将军制度往往会趋于简化,而战乱频仍之时,各种军号就伴随着四起的狼烟一起增殖了。而地方行政的军事化色彩亦随之日益浓重,不仅州牧、刺史,郡守带军号也成了经常现象,甚至县令也有带军号的。大略说来,“将军”之号向将校以及各类官僚的普授、滥授,便是其虚衔化、位阶化的最主要动因。参阅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37-143页;以及《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23年,第299-309页。

注3:李硕:《楼船铁马刘寄奴:南北朝启幕战史》,2020年,文津出版社,第147页。

注4:又称巨洋水,今称弥河,发源于临朐沂山西麓,由南向北经临朐、青州(广固)、寿光流入渤海,详见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六。

注5:当初桓玄篡晋时,慕容德的中书侍郎韩范曾提议南征建康,就说:“江淮南北,户口未几,公私戎马,不过数百,守备之事,盖亦微矣。”(《晋书·慕容德载记》)足见东晋的骑兵匮乏到何等程度。

注6:岁星就是木星。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哪个国家的上空出现岁星(木星),那么这个国家将来就会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所以“岁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准星经》)春秋时吴越争霸,晋国著名星象学家史黯就说:“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左传·昭公二十年》)后来果然如此。

注7:古时候南方越人有断发纹身之俗,慕容镇身为鲜卑人,竟有以“中华”自居,而鄙视晋朝为南蛮政权的意思。这说明胡族进入中原后,接受了中国的政治理念,逐渐形成了一种将自己放在中华世界正统位置上的意识。参阅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8-299页。

d3hfZm10PWdpZg==

公众号主笔简介:

朱晖,文史作家,笔名闲乐生,中国古代名将狂热爱好者与研究者,王者荣耀专家团顾问,“凯叔讲故事”历史与文学顾问,新书《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与《春秋大变局:华夏奠基与融合的三百年》已出版,各大平台皆有售


d3hfZm10PWdpZ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