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丰顺潘田街头出翰林,街头怎会出翰林呢?这可真是头一回听闻。那就先瞧瞧潘田街头的位置吧。 清朝时,潘田有一条百多米长的街道,位于潘田南北溪的汇合之处,也就是如今潘田中心小学的旁边,分为上街和下街,此街道名为永兴街。街中间有一座伯公庙,这儿还有一座五通宫。大概是因为这座五通宫,伯公庙有一副对联:“永作五都保障,兴开万贯家财”。 据说,这对联原是寨下村的秀才所写,后来有一位兴宁的老先生路过此地,觉得不太合适,便将其改为“永作一方保障,兴开万贯家财”。在这里经商的商人都会拜祭这位伯公。此地是汤坑、丰良、黄金、留隍的交汇点,商人们经过这里都会驻足,上一炷香,伯公庙的香火极为旺盛。 潘田永兴街共有商铺一百多间,其中上铺六十多间,下铺四十多间。此处地理位置颇佳,许多人到潘田来做生意,不仅有附近乡村的人,还有其他县的人。有一位大埔县百侯人杨氏到潘田做生意,由于生意欠佳,家境又贫寒,很少回家。但他诚心诚意地拜祭这街头伯公,还在潘田娶妻生子,于是他的家人也在潘田生活,就连过年都没有回大埔老家。 杨氏深知知识的重要意义以及文字的价值,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他明白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其他事情,识字、拥有丰富的知识都是必要的。孩子慢慢长大,即便生活艰难,他也一定要让孩子读书。杨氏的孩子非常聪慧,读书极为勤勉,学业成绩颇为优异。很快就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于是他便回乡参加科举。 杨氏的孩子回到大埔参加科举考试,他参加了院试、乡试、会试等各类考试,之后参加殿试三甲及第,成绩优异。又经历了严格的训练,诸如研读经典、参与国事讨论等。其地位与待遇高于普通官员,被视作帝国精英的储备。他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鸿儒,而后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被择优录用进翰林院。在皇帝身边担任要职,翰林院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事务,并参与国家政务的处理。 与此同时,他考入翰林院之后,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朝廷会派国师到这些地方,专门查看他在大埔的家的风水屋场、祖坟等。要是风水不好,就会被当作妖怪斩首。国师开始勘查这位翰林在大埔的风水屋场、祖坟等,发现三代都没有这样的风水宝地。他的父亲有些慌张,仔细回想起孩子的出生过程、成长经历,想到自己的儿子并非出生于大埔,而是出生于丰顺的潘田街头,孩子就出生在这个伯公庙旁。因为出生时考虑到灾难多,当时便拜认这个街头伯公庙为父,成为街庙的干儿子,过继给了街庙。 ![]() 国师查到了潘田的这个伯公庙,看到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地方虽小,但上下街有上百间商铺林立于潘田的中心,街庙后面还有一座五通宫在中间护佑着,南北有两条溪流,即南溪和北溪的汇合处,正面又有久负盛名、明朝时期所建的广东名山铁岽寨。潘田的地理位置,四周环山环抱。西面有一座尖峰叫尖笔岽,而且潘田的象山的龙位也在此处,东面有水口庵把守水口。南边有一座桥叫潘济桥,连接南北两岸,潘济桥是用五条石条并列铺成的,当地人称之为高桥。如此美妙的环境,真是一个好地方。 国师回到皇宫之后,如实禀报了出行调查的结果,告知皇上杨氏之子实乃街头伯公之子,是可造之材。于是录用了这位进士,让他进入翰林院,为皇帝做了许多实事,协助皇上处理国家政务。 这就是潘田街头出翰林的故事,这个故事更加激励着潘田人民,民众都把学习文化、学习知识当作头等大事,尊师重教,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潘田是个好地方,一个故事一缕香,一个个故事在潘乡流传。 ![]() 口述:陈奕荣 杨进发 搜集整理 202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