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第二天,今天路跑,一路都是春花,最后一波春花。 ![]() 节前短短的一周,先是董大姐的“海归都是间谍,格力坚决不用”的瓜还没消化,紧接着就是一个董小姐的“协和4+4”的瓜。 作为一个一路考试最后冲过高考独木桥的“做题家”,高考是我人生路上登上的最重要阶梯之一。对于董小姐的这种走捷径弯道超车的人生道路,自然也没什么好感,凭啥你在美国混几年,就能搞到一个协和的博士。 但是后来我气愤之余,静下来想想也就没那么气了,如果在西方,董小姐这样的家人,校友会家庭出身,或者几封顶级推荐信,再或者一笔捐款,就足以把她送进常青藤名校,而常青藤名校,对“做题家”则要苛刻得多。但在中国,高考这一关就卡住了董小姐,逼着董小姐背后的豪门只能精心设计道路,先是迂回去读个美国大学,然后再辗转通过4+4曲线回国进协和…… 我们中国传统上一直都是在权利上升阶梯的关卡上使用高考这种只问能力不问出身的独木桥,在古代,就是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创始于隋唐,隋唐的科举很是原始,可操作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所以终唐一朝,出身寒门的科举成功者寥寥无几。 直到北宋初期,家庭出身对考生的加成仍然很明显,就像宋真宗时期的状元李迪,在省试的诗赋上落韵了(押韵错误),照道理这是个一票否决的重大错误,但是李迪出身名门,而且当时已经文采斐然名气不小了,所以主考官还是把他送进了殿试,最后李迪雀屏中选了当年的状元,这种落韵了还能凭家世获得关照的,在仁宗之后的科举考场中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仁宗朝之后,严格的科举试场,涌现了大量出身寒门的“做题家”,像范仲淹,欧阳修,还有苏东坡…… 范仲淹是死了老爸,老妈改嫁后带入新家的“拖油瓶”,一路艰难求学道路上,还5创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范仲淹每天天蒙蒙亮起来熬一大碗粥,放冷成冻之后划成四块,再切几根咸菜,早上两块,晚上两块,春夏秋冬,天天如此。这就是著名的“划粥断齑”。 ![]() 中国历来的士大夫,有一个道德的高标准,那就是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成了历代有志之士在修身处世过程中所尊奉的信条和所追求的崇高境界。有一个人率先将这一思想境界进一步升华和超越,提出了一个人生悲喜忧乐的的至高境界,这个人就是范仲淹,这个新境界就是他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范仲淹在践行这句话时更是做到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刚正不阿,忠直敢谏,虽多次遭到贬谪,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声望,反而让他声誉日隆,在朝野荣获“三光”之美誉。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冬至这一天,刘太后垂帘听政时,要求仁宗皇帝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 范仲淹两次上疏极力反对,甚至直言让刘太后放弃垂帘听政,还政于已经成年的宋仁宗,刘太后大怒贬黜了他,范仲淹被逐出京城时,不少同僚曾相互结伴到郊外为他饯行,称誉他“此行极光”,意思范仲淹这次被贬外迁到地方为官,是极为光彩的事情。 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刘太后病故后,范仲淹也被召回担任谏官。这年冬天,郭皇后误伤宋仁宗,当时年少爱玩的宋仁宗早就想废了一本正经的郭皇后,宰相吕夷简心领神会便联络部分官员进言,说“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皇帝本有此意,很快就下诏废后。范仲淹再次挺身而出,和十几个谏官长跪在宫门外请求召见,自知理亏的仁宗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次日凌晨,范仲淹又去上朝,决计据理力争,可最终没见着宋仁宗,等来的却是一道将他再次贬黜的圣旨。 范仲淹第二次被贬出京时,依然还有人到郊外设宴为他设酒饯行,称誉这次被贬官是“此行愈光”,意思是说这次被贬外迁做地方官是更为光彩的事情。 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再次回京范仲淹针对宰相吕夷结党营私、明目张胆地到处安插亲信的情景,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吕夷简反而诬蔑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进而还把范仲淹的支持者统统公布为“朋党”。 结果,范仲淹非但没有斗败吕夷简,反而又一次被赶出京城,这次被贬,虽然受到吕夷简的威胁,但仍还有人载酒前来为之饯行,并称誉“此行尤光”。“此行尤光”的意思是说,这次受贬外迁是尤其光彩的事情。 长假的头两天,天天春光明媚,接连两天我都跑过康定东路这栋小楼,小楼也都在晚霞的沐浴下也份外地光彩夺目,昨天是“极光”,今日是“愈光”,明天我看看,是不是“尤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