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来,山东省潍坊市人,祖籍山东高密,爱好文学,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在公众号、头条、微博等媒体发表散文、小说。在《作家地带》第四届“故乡的年味”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三等奖。 ![]() 小李上班一个多月了。每天早上,他都提前四十分钟赶到公司,把财务科办公室、财务科所在的二楼走廊和上下楼梯,用拖把拖得干干净净,然后再去灌满科里的暖水瓶。 这天早晨,小李从水房提着四个沉甸甸的暖水瓶走到办公楼前,听到二楼财务科传来吵嚷声。经过楼梯附近的秘书科门口时,秘书科的人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他有些纳闷,但没有停步,快步走向财务科。 小李一进门,说话声戛然而止,大家的目光都看向他,他怔住了。原本可能在高谈阔论的小高快速回到座位上假装忙碌起来,只剩科长斜着身子,陪着一位老者坐在靠墙的木联椅上。老人身穿黑呢子大衣,花白头发,手里握着一根油亮的文明棍,一副威严老干部的模样。还有负责档案整理、胳膊上总带着套袖的张师傅笑呵呵地站在旁边。 小李发怔的瞬间,正把算盘珠子拨拉得啪啪响的主管会计开腔了:“小李,你怎么回事,怎么又发错工资了?”自己什么时候发错过工资?还“又”发错了——小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好张师傅用手指了指茶几,提示了一下,他这才看到老人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一个纸糊的工资袋,他的脸唰地一下涨红了,头也不自觉地嗡了一下。 “小李,这位是高老,老领导,老革命了,你还不给高老倒杯茶?”张师傅带着责备的口气说道。小李慌张地放下暖瓶,找出茶杯倒茶,紧张地弄出各种声响,像个手忙脚乱的小丫鬟。小李把茶端到高老面前,直接放在茶几上,忘了说“请”字,高老点了一下头,看了一眼茶杯,并没有喝。 “小李这孩子,农村人,实在。”笑着说话的还是张师傅。“伟人还是农村人呢。”主管会计的话跟风而至,不知道他是赞成还是反对张师傅的话。 高老往地上杵了一下文明棍,瞪眼看着小李,慢条斯理地说道:“小李啊,你再点点我的工资看看对不对!” “好。”小李应声,快速拿起那个工资袋回到自己的工位,当着大家的面,把袋里面的钱全部倒了出来,仔细点了一遍,数字正好;又点了一遍,还是正好。他歪头看向高老,满脸不解。“你再看看工资袋里面还有没有钱!”高老说话的声音高了几度。 小李机械地拿起工资袋向里面瞅了瞅,发现工资袋里面的夹缝里竟然夹着一分硬币。“是不是多了一分钱?”高老大声道,喊完便是一连串的咳嗽。小李红着脸点头。 “小李你真能耐啊,上次少了一分,这次又多了一分。”主管适时送上嘲讽,科里的小高则低头窃笑。 站在旁边的张师傅恍然大悟:“小李,你前几天少的那一分钱,可能就是这一分钱。”张师傅的话提醒了小李,解开了他心中困扰多日的谜团。 小李是刚毕业分配到这家老国营企业的财会专业大学生,一上班就接手了财务人员都不愿意干的出纳工作。他认为这是工作需要,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张师傅是财务科的老人,对新来的小李印象不错,有一天对小李说,科里的财会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科长今年把他这个大学生要来,本想重点培养。可是主管会计有意见,主管会计认为小李学历再高也只是书本知识,要干好财会工作必须从头学起。主管会计是高中毕业接父亲班进的财务科,跟他同时进公司的子弟很多人都提拔了,只有他四十岁了还没熬上个副科长,心里着急。“主管会计是防着你,怕你以后顶了他。”张师傅特别提醒了一句。小李觉着不可思议:“我怎么会顶他呢?”张师傅努了努嘴,意思是让小李别不相信。小李挠挠头还是有些不理解,单纯的像个不懂事的孩子。 小李刚接过出纳工作,对企业内部多年来形成的很多具体开支细则,一时掌握不了,便向上一任出纳员小高请教,小高每次都像挤牙膏一样回答他。小李问的次数多了,主管会计还调侃他:“你在学校都学了些什么?出纳员工作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不是小菜一碟嘛,怎么还问东问西的。” 小李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很快熟悉了出纳工作。一天上午,他刚发完了工资,正忙着结账,账本和单据堆满了桌子,主管会计突然过来要求他盘点现金库。在主管会计的监督下,小李根据现金账余额,加减没入账的单据金额,计算出现金账面余额,又盘点了现金库存,结果账实不符,少了一分钱。主管会计立马汇报了科长,科长严肃地批评了小李。小李虽然找不出账实不符的原因,但也虚心接受了批评。他以为这个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主管会计又越过科长汇报了公司领导。公司领导是军队转业干部,对财会工作一向抓得紧——公司办公室安装几台电风扇他都要下发红头批复文件。后在主管会计的极力建议下,公司专门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通报了小李现金账实不符的问题。 文件一发,单位里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小题大做,不就是一分钱嘛,值得专门发文件吗?何况小李刚来,工作不熟练;有人说现金会计无小事,一分钱可能反映大问题,他小李是大学生,怎么能犯那么严重的错误?在确凿事实面前,小李有口难辨,只能接受公司的处理意见,自己垫上了一分钱。没想到这一分钱竟然鬼使神差地跑到了高老工资袋里面的夹缝里。 看到这一分钱,小李的思绪好像飘出了财务科。他小时候,一分钱到供销社能买一颗糖,可贫穷的父母从来没有为他买过。他上班前,老父亲听说他要去管钱,再三叮嘱他,人穷不能志短,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沾……一直没表态的科长这时说话了:“小李,我们会计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你要吸取教训。要向高老学习,凡事认真。你看人家高老,拿到工资分毛数得清,袋里多了一分钱,自己也不昧下,这么大年纪了,还专门跑一趟交回来。”小李诚惶诚恐地听着,耳边仿佛又响起毕业前老师关于“大学是所小学校,社会是所大学校”的训话,此时他深以为然。 “是不是再让公司发一个处理文件?”张师傅看着主管会计的脸说,主管会计脸上登时有些不自在。 “狗屁点事,发什么文件?”高老不悦道。他一边说着,一边拄着拐杖站起身来,“我知道你们会计认真,别人捎给我工资,我点了点多了一分钱,没敢动,怕你们对不上账着急,特意送过来。”高老说着话,甩开跑上前来要搀扶他的小高,拄着文明棍,踱步走出了财务科。 高老走后,张师傅对小李说:“高老是老八路,在公司负责期间,管理很严,谁犯了错误他都不会轻饶,但是在具体处理的时候他都给人留余地,尽量不影响犯错误人的前途。五八年,公司出纳员小黄把保险柜钥匙锁在办公桌抽屉里,没随身携带,下班赶着去食堂打饭,又忘了把保险柜密码调乱码,结果晚上被小偷打开保险柜盗了现金。当时好几个公司领导主张开除小黄,高老力排众议,说小黄有文化,人才难得,最后给了一个处分,调到计划科干统计,就是现在快退休的计划科黄科长。通过那件事,大家都说高老是个好人。”张师傅说话的声音比较大,好像是说给全科室人听的。“张师傅,档案都整理好了吗?”心中有愧的主管会计皱着眉打断了张师傅的话。 一分钱闹出的风波让小李感触颇深,直到很多年以后他当上了财务处长,有时候想起来仍然唏嘘不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