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大学生说“好羡慕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的帖子火了。 引发了很多网友共鸣,也让“社会化”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爸爸妈妈都是底层劳动者,自己平时很难有场合学习人情世故,所有的知识来源途径都来自于学校的教育,但是学校的教育多半是为了便于管理,这一套在社会上根本行不通。 懵懵懂懂的上班以后发现根本一点都不了解社会的规则,小心翼翼紧张兮兮的犯了很多错。反观身边有些同龄人有的已经对所谓的人情世故游刃有余了。 ![]() 而除了博主提到的不懂人情世故、社会规则,还有一些社会化程度低的表现: 从不参加小组活动,不会合作,永远躲在角落,像个透明人: ![]() 名校毕业,却待业在家,拒绝社交,整天窝在家打游戏: ![]() 近两年,无论是985名校生自己,还是家长老师、用人单位,都发现一个显著问题: 很多大学生未能完成“社会化的过渡和适应”,甚至成了与社会脱节的未完成的人。 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孩子社会化程度越来越低?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1别人眼中,社会化失败的他们所谓社会化,是个人顺利联结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指的是个人通过学习和接受他所成长的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大学理应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然而: 越来越多的985名校生往往还没来得及长大成人,就匆匆毕业进入社会,成了别人眼中社会化失败的人。 NO.1 在高中化的大学,没时间社会化 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继续全力以赴,没办法在大学里松一口气。 赵鹏在去年开始全身心找工作,然而,求职过程中,他发现没有行业实习,那一堆获奖证书、科研成果显得苍白、无用。 ![]() 他来自河北衡水系的一所中学,以当地理科第二的成绩来到大学。学校都是和他一样的高考胜利者,这使得赵鹏没办法松一口气,熟悉的高中味道又回来了。 卷绩点、考外语、打比赛、进实验室、发论文……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走出学校去实习或是参加社会实践。 ![]() 按照学校的规则与系统,赵鹏无疑是优胜者,他迎合现有的规则,成为学习专业户,但他逐渐远离了具体的生活。 赵鹏的校招还在进行中,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面对现实,他不断反思: “大学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学到。” “除了学习,我什么也不会。” “离开学校不知道能干什么。” ![]()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的解放日志》 如果想要具备进入社会的能力,则需要提前去感受社会。 然而,在“高中化”的大学里,似乎总有一些事情挤占着他们探索社会的时间。 他们像竹子一样,长得很快,但是非常脆,孤零零的脆弱。 失去和社会链接的通道,未能接触真实的社会,大学变成继高中后的又一个过渡期。 NO.2 在高中化的大学,缺少社会化训练 除了没时间,一些大学也没能给予学生足够多的社会化支持,导致学生也没有机会去真正地接触、了解这个社会。 不少大学的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永远要慢一拍。 ![]() 就业指导课由没有经历过就业的老师讲授,本质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毫无帮助。 ![]() 求职时岗位所需要的经历与能力,也无法通过大学的专业课程获取。 “大学知识越来越没用了。” “大学简直就是浪费我的时间。” “用最努力的青春,换最水的大学。” 甜甜大学期间拿到了专业相关的所有证书,课程几乎门门满绩,也参加了学院统一组织的专业实习,还获得了“优秀实习生”。 然而,面试的时候,她发现,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早已和行业脱节,考试时候的满分答案被面试官逐一否定,学院组织的实习在求职的时候含金量几乎为0。 ![]() 她听了一场又一场的就业指导讲座,但她仍然不知道真实的职场如何,也没有更多路径了解这个社会。 秋招失败,何帆接受了一份有转正机会的实习,却在上个星期被告知转正失败。 部门领导的理由是性格不合适。 ![]() 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对马上要结束的春招也更加没有盼头,想换条赛道,但也不知道自己能干点什么。 躲在宿舍成了她生活的常态,不敢回家面对父母,也害怕老师突然的关心。 ![]() 图片来源:电视剧《跳槽的魔王大人》 在离开学校奔向社会后,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自学习一套新的生存技能,他们发现,自己花费四年乃至更久学习的知识,并不能让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过得顺利。 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大学缺失了社会化的重要一课。 正如社会学家米德在“主我与客我”理论中指出,人的自我分成“主我”(I)与“客我”(Me),在“主我”和“客我”的不断互动中,人的自我意识才得以形成。 这种互动,即是社会化,我们本身就是通过社会化形成的。 我们需要让自己和社会发生碰撞,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也才能更好地去面对社会。 2社会化程度低,在很早就埋下伏笔如今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低,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中小学时,孩子的社会化能力就没被培养起来。 这场社会化进程的断裂,不仅是教育体制的困局,更是家庭教育的集体迷失。 NO.1 过度养育 过度的精细化养育正在批量制造社会化程度低的孩子。 ![]() 从小到大,薇薇的父母精心“修剪”了她周围的人和环境,从玩什么玩具、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薇薇只负责学习这一件事情。 直到离开父母去了外地读书、工作,她才发现,没有人会以她为中心照顾她,更没有人会迁就她。 习惯了被照顾,被安排的她,没有能力,也无法与周围的人很好地相处,没办法独立做出生活中的任何决定。 ![]() 遇到的同事矛盾、领导批评、突发问题,对她而言,都是迈不过去的坎。 所以在接连换了几份工作都不顺心后,她再次回到家庭这个舒适区,到现在已经躺平了3年。 NO.2 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体系 我们的教育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过于注重分数和排名,家庭、学校和社会所有的关注都围绕成绩,而不是孩子本身。 孩子忙着上课、考试,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和这个社会产生交流,缺乏实践锻炼和社会经验的积累。 赵兆是大人眼里的“乖孩子”,经常受到夸赞,但他时常感觉自己像没有魂魄的幽灵。 ![]() 图片来源: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 为了进重点学校,他按照父母的安排,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学习,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这样的生活持续到他高中毕业。 他没有亲密的朋友,也没有什么爱好,拿到理想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也感受不到什么快乐。 ![]() 而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标准。 在这种评价标准下,我们过分看重学历、文凭,认为高分数就等于高能力。学生们被训练成精准的答题机器,却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陷入茫然。 可实际上,真正的能力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没有社会经验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的复杂性。 因此,当书本知识遭遇社会规则时,许多人选择逃避社会化带来的挑战。 3社会化教育,需要被重视了孩子的社会化锻炼,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事。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NO.1 提供多元化的社交环境 让孩子主动与社会建立和保持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 我们并非生来就是一座孤岛,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社会孤独感,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NO.2 走出家庭舒适圈 社会化的前提是接触社会,家长要适度放手,让孩子勇敢地去探索社会,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 以色列家长奉行的“野性教育”值得借鉴,他们鼓励孩子独自外出乘坐公交、参与社区服务、管理零用钱。 这种有控制的冒险,能培养出比同龄人更高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孩子在受保护的环境中试错成长。 家庭是初级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奠定个体社会化的基础。如果在初级社会化没有做好,次级社会化便会遇到许多问题。 在现代社会,家庭社会化需适应多元化挑战,从 “传统权威型” 转向 “协商合作型”,家长们要培养具有社会适应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个体。 家庭的真正价值,在于教会个体如何在社会中 “成为自己”,同时学会与他人、与世界共处。 最后,当代年轻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减速”甚至“暂停”社会化进程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经济环境与文化价值观深刻变迁的综合结果。 社会化从来不是单向的适应,而是个体与时代的共同进化。 我们需要给予年轻人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多元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和社会的碰撞中: 既不丧失自我、不被社会同化,也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 参考资料: [1]光明社教育家:转场之痛: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化困境 [2]冥王星上的早餐:社会化失败,该何去何从? [3]学人scholar:人为的“无菌”社会化和精细养育,正在批量制造“空心化”孩子 [4]真实故事计划Pro:“社会化失败”的孩子,与他们密不透风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