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持续服药四年的儿子按下暂停键,一位母亲的停药觉醒

 ADHD家长会 2025-05-08 发布于安徽

昨日,一位满心纠结的妈妈向我咨询,她打算终止孩子的药物治疗。

在与这位母亲深入交流约半个小时后,综合考量孩子实际状况,我认同了她的这一抉择。

从二年级确诊多动症至今,孩子每天与药物为伴。行为冲动确实减少了,老师不再投诉课堂纪律,可成绩却像坐上了滑梯,尤其在升入高年级后直线下滑。更让她心碎的是,曾经那个会趴在她背上撒娇的男孩,渐渐变成了沉默的影子。直到这个五一假期,她在整理书桌时意外翻开儿子的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稚嫩的笔迹像刀一样扎进心里:

“今天数学又考砸了,不知道妈妈会不会生气,撕毁试卷?”
“早上吃了药,还是很恶心,想吐,但妈妈说,能帮助我提高学习,我真的不想每天吃药。好朋友 ×× 学习也不好,他妈妈就不逼他吃药,还陪他踢球。”
“今天,下雪了,我好开心,要是能永远躺在雪地上多好,假如我冻死了,妈妈会难过吗?也许不会吧,因为我总是惹她不高兴,如果我不在了,妈妈就不烦恼操心了。”

妈妈坦言,此前她从未窥探过孩子内心深处的这些想法。在她看来,只要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上高中、大学,便是一切努力的方向。她深知这对于 ADHD 孩子存在挑战,可作为母亲,她实在难以接受孩子学业落后。

从这个案例来看,假设 ADHD 诊断无误,那么就得重新审视孩子成绩落后的深层缘由。孩子长期服药,在冲动性方面有所好转,但这与成绩关联不大,更多可能是孩子自身成长因素使然。倘若孩子智力正常,那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便是大概率事件。除此之外,母亲忽略了一点,一味严格要求孩子,批评多、表扬少,导致孩子缺乏正能量,对学习心生倦怠。而随着年级升高,学业难度加大,孩子更是陷入力不从心之境,单靠药物根本无法解决学业问题。

鉴于孩子的种种情况,妈妈决定停药并无不妥。但与此同时,要助力孩子摆脱自卑心理,重新评估他的注意力和智力状况。倘若生理方面问题不严重,就需从改善学习方法以及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双管齐下。A 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有的能适应当下学习考试模式,有的则接受力有限。家长不必过度执着于成绩,应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与优点,全力支持孩子发展个人技能。若孩子实在对学习毫无兴趣,不妨让孩子自由成长,无拘无束,让他未来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正直勇敢善良的普通人。

药物从来不是多动症的答案,爱与理解才是。当我们在成绩单上较劲时,别忘了俯身听听孩子心底的声音——那些被药片压抑的痛苦,那些对母亲之爱的渴望,远比分数更值得被看见。

愿每个“特别”的孩子,都能在无条件的爱里,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