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或问诊中总是不断有结友无比在意他的结节有没有大了一点点、CT值到底是多少、有没有实性成分、有没有血管进入、有没有胸膜牵拉、有没有空泡征?对,这些都是科普中医生反复提及的风险高的因素,或者是否要手术的证据,感觉很重要。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任何的影像特征都不重要!近日有位结友是到我门诊看过的,她发给我看的门诊病历上,我写着:考虑慢性炎可能性大,或伴肺泡上皮增生,建议9-12个月复查。提供的病史中说当时我没有看到她2021年时的影像,这次又专门网络咨询,并提供了当时的影像。我们来看看她的结节:2021年时右下叶基底段淡磨玻璃结节,瘤肺边界欠清,边上有血管贴着,前侧也有血管挨得近,靠外侧的边缘略显糊。到了2025年时,这个病灶仍, 似乎有部分成了偏实性成分,但磨玻璃部分仍较淡,前侧的血管说不上明显异常增粗并进入。我的意见是:肺结节要不要处理主要是看最近的CT上面它的风险如何。如果最近的仍然是风险低,考虑肺泡上皮增生或者最坏不典型增生之类,那么更早时候的只会是密度更大更小或者差不多。那必定仍然是不需要处理的。如果是最近的肯定需要处理了,那么也是就得手术的。需要对比的是最近的模棱两可,良恶性不大好定,或者虽然是恶性范畴,但是风险还比较低需要与之前的对比看有没有进展,从而决定是否要手术,才需要对比。你的这个病灶即便是今年的仍然是风险很低,我认为这种形态与密度表现大概是肺泡上皮增生或者不典型增生,先随访不至于影响预后的。意见供参考!但结友仍然无比纠结,主要是在意于纯磨变混合磨了,不手术怕耽误病情。平时也有许多结友是在意到底是5毫米还是4毫米,到底有没有长了1毫米,也有纠结于是不是达到8毫米,因为都说8毫米以上要手术;也有纠结于是不是有空泡,都说有空泡的恶性程度高;当然更多一财追问密度到底是多少,CT值变化如何?等等。其实我是从来不测量的,我们做临床,又不是搞科研,数据在科研中非常重要,因为要统计,但在临床中,它其实没那么重要,试问7.9毫米与8.1毫米有区别吗?CT值-700与-600有本质的区别吗?我再回复:1、不必纠结于纯磨还是混磨,纯磨也不者是原位,也会有微浸润甚至浸润性癌,混合磨也有炎性或慢性炎伴纤维增生的;2、风险大小的评估要看大小、纯不纯、随访变化快不快等多因素来考虑,不能纠结于某一个点上;3、手术与否不单要看是否恶性,还要看即使恶性风险高不高,还能不能观察随访。如果病灶实性,恶性不能除外,若恶性是很可能要转移的,即使切了是肉芽肿也是该切除的。我的意见是综合评估判断后的想法,是不是听我的还是听其他人的,你要自己考虑决定并选择,任谁的意见都是仅供你参考而已。我说你若非常担心,切了也是可行的,是基于此灶多年一直在,确实有异常,切了或许是肺泡上皮增生,也或许是纤维增生,也或许是微浸润性腺癌,甚至也无法100%除外浸润性癌,不切下来,谁也没有办法给你一个病理诊断。但我的理念是:多年进展甚微,目前也是风险不高的,没有必要才这么点大就手术。最后的意见你自己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