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即810年7月27日,此据《旧唐书·宣宗记》载,《 唐会要》作六月二十三日,即7月28日),李忱(原名李怡)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其母 郑氏(孝明皇后)本为镇海节度使 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成为懿安皇后郭氏的侍女,被唐宪宗临幸后生下李忱。 [6][1][7]长庆元年(821年)三月, 唐穆宗封异母弟李忱为光王,唐穆宗死后,其三子 唐敬宗、 文宗、 武宗兄终弟及,相继即位。李忱少年时沉默寡言,甚至被人认为“不慧”,特别是在唐文宗、武宗时期,行事愈加谨慎,与众人一起时更是很少说话。唐文宗、武宗常在宴饮集会时候故意诱导他说话,以此为乐,并戏称其为“光叔”,唐武宗对李忱尤其无礼。 [1][8] 登基为帝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病危,宦官 马元贽立李忱为皇太叔,处理军国大事,并将原名李怡改为李忱(《 旧唐书》作即位后改名,此从《 新唐书》《 资治通鉴》),李忱监国后待人处事各方面都有理有条,让人觉得他以前的沉默寡言是内秀的一种表现。 武宗驾崩后李忱即位(《旧唐书》作三月二日武宗驾崩李忱即位,《新唐书》作三月二十三日武宗驾崩李忱即位,《资治通鉴》作三月二十三日武宗驾崩,二十六日李忱即位),时年三十七岁。 [1][2][9] 革除党争李忱即位之前,以 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 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争斗不休,持续近半个世纪,两党在朝中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上都互相攻击。李忱亲政后,因其“素恶李德裕之专”, 会昌六年(846年)四月,李忱下令调门下侍郎、同平章政事李德裕出任荆南节度使,将其贬斥出朝,又将其党羽薛元赏、薛元龟等人一一贬斥出朝,同时重用与李德裕不睦的 白敏中、马植等人,之后又陆续将李德裕贬为东都留守、潮州 司马、崖州司户, 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在崖州忧愤而死,至此,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 牛李党争宣告结束。 [9][10][11][12]重修佛寺会昌六年(846年),李忱刚刚登基就下旨,在之前规定的僧尼人数之外继续发放度牒,并在长安两街各添置八所佛寺,大中元年(847年),李忱下令恢复 唐武宗会昌年间所废佛寺,诏曰:“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 住持,所司不得禁止。” [1]大破北狄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北部诸山奚作乱,幽州节度使 张仲武出兵平乱,“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 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zī]贮五百乘,献京师。” [9][13]收复失地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以凤翔节度使崔珙收复清水(今 甘肃东南部),李忱展开了收复河陇失地的行动,大中三年(849年)八月, 唐朝陆续收复了原陷 吐蕃的秦、原、安乐三州及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之地,颁布了《收复河湟德音》诏书,同年,成、维、扶三州也被收复,形成了“六郡连复,七关尽复 [c]”局面后,此时李忱开始对其余的陷蕃之地采取“息民解甲”的态势,以恢复对新收复之地的控制为主。 [9][14][15][16] 连续的收复失地极大的鼓舞了河陇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决心, 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李忱收到沙州(今甘肃敦煌)人 张议潮在沙州起事且已经占领沙、瓜二州的消息,李忱便将张议潮任命为沙州防御使。 [17]抚平党项此后,李忱将重心转移到解决党项问题上来,大中五年(851年)三月,李忱接受宰相 崔铉的建议,命 白敏中充招讨党项行营 都统、制置等职前往安抚党项。四月十日,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使史元击破平夏党项于三交谷(今内蒙与 陕西靖边交界地区),平夏党项由此平定。八月,白敏中奏称南山党项请降,因军用不足,李忱下诏赦免南山党项。 [15]张议潮献土大中五年(851年) 十月(《 旧唐书》作八月,此从《 资治通鉴》), 张议潮遣其兄 张议潭持十一州( 沙州、瓜州、伊州、西州、 甘州、 肃州、 兰州、 鄯州、河州、岷州、廓州)之版图户籍献于长安,次月李忱于沙州设 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督管十一州军政事。至此,陷没 吐蕃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 [15][16] 抑制宦官权势李忱即位初期,他在朝堂毫无势力,皇权极为脆弱,且宦官们又有拥立之功,因此李忱不得不安抚 马元贽等宦官,至 大中中期,李忱统治逐渐稳固,对宦官权势过重的情况已有所不满 ,开始有意识地抑制不法宦官,同时对宦官所操纵的神策军势力李忱也不再容忍。大中八年(854年),有中使 [d]鞭笞驿吏,被陕虢[guó]观察使高少逸所奏,李忱将其罚去看守 恭陵;大中九年(855年),浙东观察使李讷为乱军所逐,担任监军的宦官王宗景也被李忱杖四十并罚去守恭陵,又下诏“自今戎臣失律,并坐监军 [e]”,同年宦官杨处约也因 “姻族失旨”而被罢去“内养 ”,终李忱一朝不被起用; 大中十年(856年),神策军的宦官郭群犯“作符骇”罪,朝廷不敢抓人, 京兆尹韦澳上奏李忱,次日郭群便被李忱押解送到京兆府;大中十一年(856年),宦官内园使李敬实不敬宰相郑实 ,也被李忱贬配南衙。在李忱的震慑下,宦官集团权势得到一定的程度遏制。 [15][18][19][20]平定安南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李忱任命康王傅、分司 王式为安南都护、经略使。王式到任后,选练士卒,加强城防,惩治不法军官,并整治田赋,慰劳将士,屡次挫败安南叛乱,使安南暂时平定,自此占城(今越南中南部)、 真腊(今 柬埔寨、 泰国等地)才重新与唐通使。 [15]因病驾崩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食长生药“疽[jū]发于背”,八月七日(即859年9月7日,此为《旧唐书·宣宗纪》载;《 新唐书》则记为八月十日,即9月10日) ,李忱驾崩,享年五十岁。群臣上其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 贞陵(位于今 陕西咸阳泾阳县)。 咸通十三年(872年), 唐懿宗李漼追谥李忱为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1][2][15] 为政举措政治注重法治首先李忱重视立法,大中五年(851年),李忱颁布了《大中刑法统类》,总结了唐建国以来的法律条文,大中七年(853年)五月又颁布《刑法统类》,分分一百二十一门,各类条款一千二百五十条,使得 刑事案件的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考。 [1][21]其次,李忱也注重法制宣传,大中四年(850年),针对当时司法中有法不依的情况,李忱接受 大理卿刘蒙的建议,将法律条款刻在官员们吃饭的地方,让官员时刻牢记必须依法办事。 [1][21]其三,李忱更是以身作则,要求朝廷对他身边亲信或亲属触犯法律者也一视同仁,要依法办事,不得徇私枉法。[1][15][20][21] 整肃吏治李忱久在蕃邸,颇知民间疾苦,他即位后对 刺史、亲民官尤为重视,要求朝廷中枢重臣必须有曾任地方亲民官的经历,同时规定州县官转任须满三年,还诏令天下诸州刺史秩满后述职,他要亲自询问施政优劣,然后才许赴任。 [1][22]大中二年(848年)又下令作《具员御览》五卷,亲自掌握诸州刺史情况。为掌握各州情况,李忱还特命翰林学士 韦澳编了一本关于各州户口田亩、山州境物、风俗人情的书籍,名曰《处分语》(又名《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以便考核官员。 [9][20][22] 选贤任能李忱非常重视科举制度以及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人,同时他对违反科举制度,以及在科举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人,也毫不留情的严厉惩处,从大中十年(856年)开始,李忱要求朝廷每年要编写《登科记》,详细记录及第者姓名及所试题目。用这些措施来保证科举考试所录取的人都是有才之士。[1][23][10] 李忱还时常深入民间,亲自体察地方吏治情况,以此选拔人才、擢[zhuó]升官员,来保证地方吏治的清明。[15][22] 经济发展农业李忱注重发展农业,在他即位的当年,就颁布了鼓励发展农业的措施,以户口的增加与否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又迁徙流民借给他们粮种,让他们耕田为业。另一方面保障农民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的相对稳定,如在大中五年(851年)下诏规定三年内不得杀牛,祭祀所用也以其他牲畜替代,同年十月又规定各地军使不得强行征召百姓入伍从军,以这些措施保证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1][21] 减轻赋税大中时期,州县基层官吏剥削农户的手段多重多样,有追征摊逃、税外加耗、差科杂役,也有利用虚估、实估之间的差价盘剥百姓的。针对以上情况,李忱屡次下诏减轻百姓负担,针对地方官吏盘剥百姓的手段,制定一些预防惩治措施,要求优恤贫弱百姓,妥善处理逃户田产,在灾年要减免农民赋税并赈济受灾百姓,不得在两税之外再加征敛,以及禁止利用虚实估价来盘剥百姓,使百姓生活得到一定好转。[24][25][15][26][27][28][29][30] 增加财政李忱即位后,朝廷为了扩大税收,增加了对盐、茶之利的盘剥,强化对盐茶的垄断经营,导致贩卖私盐、私茶泛滥,为了恶打击私贩,朝廷制定了严苛的法律。[31][32] 在李忱君臣的经营下,财政收入有明显改善,另外针对漕粮不足以及损耗过大的问题,李忱任命 户部侍郎裴休为盐铁 转运使主持漕运,裴休上任后立新法十条,肃清弊端,使每年运送至 渭河仓漕米从不到二十万斛[hú]升至一百二十万斛,并且不再有沉船事件发生。 [24][33][34]注:王仲荦[luò]在其专著《隋唐五代史》中以 大中时期 唐朝的财政收入及漕运状况为依据,认为在唐宣宗时期唐朝的财政有了明显的好转, 吕思勉在其编著的《隋唐五代史》中也持相同观点。 岑仲勉则在其专著《 隋唐史》中根据 大历、 建中年间财赋情况,认为唐宣宗时期“辖土比大历、建中增多而收入反少”,与前两位持反对意见。 [35]军事在对外军事上,李忱主要采取以守为攻的政策,以安抚为主,同时不放过有利时机的进攻,其最大的军事成就是趁 吐蕃内乱收复了河湟之地,后又得 张议潮献陇右故地,置 归义军于沙州,又抚平 党项,一时 西陲安定。 [21][36]李忱以为西北边患已除,天下安定,忽视了各地藩镇管理,军政多委托给贵戚、文臣,导致使府权利旁落下吏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节帅不能驾驭部署,以致藩镇纲纪败坏,李忱在位期间有记载的军士叛乱达十二起,除此之外,零星的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这些叛乱虽然相继被朝廷镇压,但却给当地唐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产生很大影响。[20][37][38] 文化李忱很重视对国史的修撰整理,在他执政期间命宰相崔龟从等人按年份编撰成修成《续唐历》二十二卷,把编年体国史的编修也纳入了史馆修史的范围,后来他又在 大中七年(853年)和大中八年(854年),命人编撰了《续会要》四十卷和《文宗实录》四十卷。 [1][39][40]宗教李忱于大中元年(847年)下令恢复佛教,并承认佛教的确是外来宗教,然而却是真理与美德的根源,大中三年(849年)六月,他恢复已经停顿六年之久、由三教代表于皇帝诞辰日举行的谈论,到大中五年(851年),他又下诏书放宽限制,容许在乡间建立寺坊和度化僧尼,使得 唐武宗时期遭到破坏的佛教又逐步兴盛起来。 [41]个人作风躬行节俭李忱在位期间非常节俭,在宫中时常穿着洗过的旧衣,每天的饭食也比较简单,同时取消了以往帝王出行先以龙脑、郁金铺洒地面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1] 虚怀纳谏李忱非常平易近人,史称:“临朝,接对群臣如 宾客”,甚至在群臣奏事完毕后,还会说:“可以闲语矣。”,李忱将《 贞观政要》书写于屏风之上,时常拱手拜读,他也如 唐太宗一般能够虚怀纳谏,能够虚心听取臣子们有用的建议。 [1][15][10]个人作品书法李忱善写行书,《 宣和书谱》载:“故诸宗承袭太宗之学,皆以翰墨流传,至宣宗复以行书称,盖其典刑犹在也。”, 北宋时御府仍藏有其行书作品《赐李丛勑》《赐李丛手勑》《赐李丛手诏》。 [4]诗词《 全唐诗》卷四收录五首《百丈山》《吊白居易》《幸华严寺》《重阳锡宴群臣》《题泾县水西寺》,与 黄檗联句诗一首《瀑布联句》
《全唐诗补编》补诗三首:《南安夕阳真寂寺题诗》《浮云宫》《四面瀑布诗》(其中《四面瀑布诗》即为《全唐诗所录联句诗,故只补两首)
此外,《全唐诗》收录诗歌残句“海岳宴咸通”,“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金华子杂编》存残句“今遣肱骨亲养治,一方狱市获来苏”。[5] 人物评价历史上对唐宣宗李忱评价不一, 刘昫在《 旧唐书》中给予他高度赞扬:“李之英主,实唯献文。”, 司马光更是在《 资治通鉴》中赞誉其为“小太宗”, 范祖禹《 唐鉴》则谓李忱“特一县令之才”, 孙甫《 唐史论断》也说他:“知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体”, 船山先生王夫之更是将其比为“明崇祯”,肯定了他的勤政,但猜忌心很重,在《 读通鉴论》中说:“夫宣宗之于吏治,亦勤用其心矣,徒厚疑其臣,而教贪自己。”,称宣宗之政为“亡国之符”。 [1][42][43][15][3]近现代学者对李忱评价同样是褒贬不一,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和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两书对李忱颇为推崇,持肯定态度,而 岑仲勉在其著作《隋唐史》却对其持一定批判态度,“虽察察为明,遇事节俭,只合作盛世守成之主,迥非挽回危局之材。”, 蔡东藩也同样批评道:“即如大中政治,亦不过粉饰 承平,瑜不掩瑕,功难补过”, 英国汉学家 崔瑞德肯定了李忱的雄才大略,但同样认为他猜忌成性。 [44][45][46][47]人物争议不少唐人笔记小说和佛教典籍中都有李忱即位前,为了躲避 唐武宗的迫害遁迹江南为僧的记载,但诸正史中如《新旧唐书》《 资治通鉴》中均无此记载,所以历来对李忱出家一事颇多争议。 [5]诸多传闻中以 唐代韦昭度的《续皇玉宝运录》影响最为广泛,书中记载唐武宗担心李忱觊觎皇位,便派人将李忱抓住,关押在皇宫中的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将其藏匿在粪车当中,李忱趁机逃遁出宫,流落在外三年后才回宫登基。 [5]后来一些笔记小说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加入了李忱逃出宫后出家为僧的情节,比如 南唐尉迟偓的《 中朝故事》,李忱出家之说广为流传应始于 北宋赞宁的《 宋高僧传》,此书将唐末以及五代十国时期关于李忱的种种传说加以整合,编撰出完整成性的宣宗遁迹为僧的故事。宋普济《 五灯会元》则不仅记载了李忱拜 齐安为师,还录存了与黄檗[bò]希运禅师的对话。此后,该故事在江淮地区广为传播,至明清时期,安徽宣州泾县、 浙江嘉兴水县、福建泉州 同安县等地地方志出现了大批李忱出家时游历的遗迹,如遁迹岩、回龙阁、 洛阳桥、皇帝井、潜龙洞、浴龙池、皇渡庵等。 [5][48]部分学者对这种说法进行了考证, 岑仲勉通过对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的考证,认为李忱出家的说法是无稽之谈,那些笔记小说的说法不足为凭。武汉大学历史学副教授黄楼也通过李忱所存诗歌对这种说法进行了驳斥。 [5][48]相关人物家庭成员在位臣子逸闻典故韬光养晦唐文宗、 唐武宗时期,李忱行事谨慎、寡言少语,与众人一起时更是很少说话,登基为帝后人们认为他以前的行为是内秀的一种体现,后人据此总结出成语“韬光养晦”。 [52] 焚香读疏史载:“(宣宗)得大臣奏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李忱每次得到大臣的奏章,必先焚香洗手,表达对臣子的尊重之后,才展开阅读。[53] 状元驸马有科举制度以来,中国古代的状元可考者有很多,但状元驸马仅 郑颢一人。郑颢[hào]为唐武宗 会昌二年(842年)的状元郎,至唐宣宗时期,宣宗命宰相 白敏中为女儿 万寿公主择婿,因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白敏中推荐了当时已官至起居郎的郑颢,但当时郑颢已经和一 卢姓女子订婚,后来在白敏中的威逼利诱之下,郑颢无奈退婚和万寿公主成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有据可查的状元驸马。 [54]陵寝贞陵位于 咸阳市泾阳县仲山之上,贞陵因仲山而建,封域120里。玄宫开凿于仲山主峰走马岭上,内城平面略呈曲尺形,总面积629万平方米。四门建有门阙,四隅建有角楼。神道长505米,宽68米,置乳台、鹊台各一对,神道两侧列置石刻。 [55] 1956年8月,贞陵由 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贞陵作为“唐代帝陵”组成部分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影视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