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五色水”与大禹王都“阳城”(六) 开封 韩鹏 西汉刘向《战国策·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也记载:“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文中“范台”,便是梁(魏)惠王“逢泽会盟”的“范台”,或称大禹王都“阳城”(见图15);“梁王”,指战国时期率先在“大梁”称王的“梁(魏)国”国君“魏婴”。 ![]() 图15 开封(大梁)阳城图 东夷人伯益《山海经》记载的“昆仑山”“五色水”,便是以“地中行”的“大运(汴)河”为中枢的四方“四渎”之水。按照“五行”与“五方”“五色”的对应关系,“四渎”的“东江”为“木”,在“东方”“青(苍)水”之位;“西河”为“金”,在“西方”“白水”之位;“南淮”为“火”,在“南方”“赤(朱)水”之位;“北济”为“水”,在“北方”“黑(玄)水”之位;“大运(汴)河”居“太极”之位,在“土”“中央”“黄水(沟)”之位(见图16)。 ![]() 图16 五行五方五帝五色五水对应图 由此,形成了《山海经》记载和传承的“昆仑山”、五方“五色水”,也与西汉纬书《河图扩地象》中,关于“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而赫然”的记载;西晋郭璞所注《穆天子传·卷二》中,关于“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出东南隅”的记载相吻合。 离开了伏羲创造的“四象、五行”等历法文化,“太极”“昆仑”“中央水”“四渎”“五色水”等上古地理历史就无法进行正确的解读,华夏文明发源地探源结果就会失去华夏民族创世思想、方法和历法依据。 伏羲时期的“灉水”“鸿沟”“汴河”“沮水”“睢水”,大禹治理的“大运河”“四渎”等“五色水”,是黄河在下游冲积形成“昆仑山”、三皇五帝共居“九州”的重要地理凭证,也成为了尧舜时期大禹治理“洪(鸿)水”后,重划以“豫州”为中央“九州”(见图17)的必然之地。 ![]() 图17 大禹九州豫州、夏都阳城图 大禹九州“豫州”处在“四象”“四方”“四时”“四渎”之中,具有合天下之全势;四通八达的大禹九州“豫州”,为夏朝禹贡漕运、天平地成的中枢之地,而大禹王都“阳城”,正在开封陈留“四渎”“五色水”的核心之位。故北宋李昉《太平御览·河南道上·东京开封府》引秦汉时期陈留人“郦食其说高祖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待续) (待续) 作者简介:韩鹏,男,大学,1957年1月生,河南夏邑人。河南省孔子学会顾问,开封古都学会副会长,开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调研员。研究方向:中原华夏历史文明发源。首次提出了“华夏文字、文化、文明和三皇五帝、夏商诸王,共同产生于河南荥阳以东河济'两河’流域”的基本观点,先后出版发行研究中原华夏文明发源的学术著作十余部,曾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特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课一等奖。 ![]()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一篇黄河下游定位与灉水、雷泽、河图洛书文化(一)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一篇黄河下游定位与灉水、雷泽、河图洛书文化(二)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一篇黄河下游定位与灉水、雷泽、河图洛书文化(三)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一篇黄河下游定位与灉水、雷泽、河图洛书文化(四)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一篇黄河下游定位与灉水、雷泽、河图洛书文化(五)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一篇黄河下游定位与灉水、雷泽、河图文化(六)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二篇昆仑山“五色水”与大禹王都“阳城”(二)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二篇昆仑山“五色水”与大禹王都“阳城”(三)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二篇昆仑山“五色水”与大禹王都“阳城”(四)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第十二篇昆仑山“五色水”与大禹王都“阳城”(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