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马克沁这个名字,或许你会调侃道:“哎呀,这次又没翻译全名,看来是我偷懒了。”不过,本期我们将尽力呈现他的全名,以免遗漏。若仍有疏忽,那真是我们的疏忽了。 马克沁机枪,这款武器堪称懒人福音。只需轻按扳机,其余操作全由机枪自行完成,真正实现了简单易用的设计。其最为人所知的成就,莫过于创造了杀戮纪录,成为地球上夺命最多的武器。 马克沁,这位出生于缅因州桑格维尔的发明家,于1840年2月5日诞生。他14岁时便踏入铁匠铺,开始了学徒生涯(有说法称他最初是马车匠),并在十年后于马萨诸塞州费奇堡的叔叔莱维·斯蒂文斯处谋得一份差事。此后,他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但无论身份如何变迁,他内心的好奇心与追求理想的热情始终如一。 海勒姆·马克沁与他的首创机枪。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兄弟哈德森·马克沁同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发明家,专注于爆炸物的研发。起初,两兄弟携手合作,然而,随着无烟火药专利权的争夺,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希拉姆在申请专利时使用的签名“H. Maxim”成为了两人争执的焦点。尽管难以考证他们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学术交流,但嫉妒与分歧最终演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他们余生再无往来。因此,一个选择留在了美国,而另一个则远赴欧洲。毕竟,一个山头难以容纳两只猛虎!
 1884年,海勒姆·马克沁首次推出了他的机枪设计。这一创新武器在军事领域引起了轰动,并奠定了他在军事发明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与此同时,他与他兄弟哈德森·马克沁之间的紧张关系也逐渐浮出水面。这对才华横溢的兄弟,在无烟火药专利权的争夺中分道扬镳,曾经的合作与默契荡然无存。希拉姆在申请专利时使用的“H. Maxim”签名,更是成为了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导火索。最终,这对曾经的合作伙伴选择了分道扬镳,一个留在了美国,一个远赴欧洲,或许这正是“一个山头难以容纳两只猛虎”的最好诠释。 1884年的专利号297278,揭示了温彻斯特M1876步枪所采用的简洁重新装填机制。该机制巧妙地利用了枪托背面的板与枪栓之间的弹簧杠杆连接。后坐力作用下,这块板被紧紧压住,从而驱动枪栓完成上膛动作。这一设计虽简约,却可能仅逊于布朗宁早期自动步枪的简单系统。后者通过枪管口部的杯形装置和长推杆与枪栓相连,利用气体压力推动杆和枪栓运动。然而,这种设计虽高效,却也存在诸多不便。 谈及海勒姆·马克沁的个人生活,他在1881年与秘书兼情人萨拉结婚,后者是波士顿查尔斯·海恩斯的女儿。这段婚姻在1890年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得以登记。此外,还有一位自称海伦·莱顿的女士声称在1878年与马克沁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她甚至指控马克沁在婚姻存续期间犯下重婚罪。尽管这一主张最终未获法庭确认,但马克沁后来慷慨地留下了4000英镑给这位女儿,这或许证明了某种事实基础的存在。
 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还拥有另一项关于自动步枪的专利,该专利在1896年提出申请。这项专利描述了一种新颖的设计,其中枪管后方的气体压力被巧妙地利用来推动活塞。随后,活塞进一步推动枪机向后,从而完成整个射击循环。 这项专利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引入了一种位于枪托内的复进簧。这一设计不仅使枪机的运动更加平稳,还有效地减少了枪械的后坐力。尽管这项专利在当时并未广泛得到应用,但它却为现代冲锋枪的设计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这位自动步枪专利的持有者,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卓越成就,还涉足了多个其他领域。例如,他受邀解决一家大型家具工厂的火灾问题,并因此发明了世界上首个自动消防喷淋系统,该系统既能自动灭火又能实时通报火情。此外,在19世纪70年代末,马克沁还为纽约的“公平生活大厦”安装了首批电灯,这一举措在电气化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工作成果甚至与托马斯·爱迪生的灯泡专利权产生了纠纷。1881年,为了重组伦敦的电气公司“Electric Electricing Company”,马克沁前往英国,并在那里重组了办公室。有传闻称,在1882年的维也纳,他遇到了一位美国熟人,这位熟人建议他放弃化学和电气工作,转而发明一些具有杀伤力的物品,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尽管这些传闻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它们无疑为马克沁的人生增添了更多色彩。
 马克沁在童年时,曾因枪托后坐力而意外倒地,这一经历深深触动了他,也坚定了他研发自动武器的决心。在随后的1883年至1885年期间,他积极申请了多项与后坐力驱动的自动武器相关的专利。1887年,他选择前往英国定居,在西诺伍德的一座豪宅中开始着手研发他后来闻名的马克沁机枪。 马克沁机枪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利用后坐力来驱动枪机完成射击循环。当枪管在射击时向后运动,会同时带动枪机一同后移。这一后移过程中,枪机会将弹壳弹出并推送新弹入膛。随后,在枪管向前运动时,复进簧会推动枪机回到原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