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葬法倒杖*倍八卦》

 草民一介斋 2025-05-08

《葬法倒杖·倍八卦》
     《葬法倒杖》是中国古代风水堪舆学的重要文献,主要论述了根据不同的龙脉走势和地形特征来确定墓葬穴位及安葬方法。 

【脉法】
       脉缓者,用盖法:当揭高放棺,以盖覆为义;
       脉急者,用粘法:当就低放棺,以粘缀为义;
       脉直者,用倚法:当挨偏放棺,以倚靠为义;
       脉不急不缓而横者,用撞法:当取直放棺,以冲撞为义。
       以上四法,高山阳龙用之。
释义:
      ·脉缓(山势和缓):用盖法,棺椁置于高处,以“覆盖”为原则。
      ·脉急(山势陡峭):用粘法,棺椁就低处放置,需“粘缀”稳固。
      ·脉直(山势直来):用倚法,棺椁偏侧安置,取“倚靠”之意。
      ·脉横(山势横展且不急不缓):用撞法,棺椁取直而放,以“冲撞”应势。 
【息法】
       息之缓而短者,用斩法:当近顶放棺,以斩破为义;
       息之不缓不急而长者,用截法:当对腰放棺,以裁截为义;
       息之低者,用坠法:当凑脚临头放棺,以坠堕为义。
       以上四法,高山阴龙用之。
释义:
       息之缓而短者,用斩法。
      ·释义:如果“息”(一种风水形势,可理解为龙脉的一种表现形态)呈现出舒缓且短的特征,就采用“斩法”来安葬。
      ·做法:将棺木放置在靠近山顶的位置,“斩破”意味着要像斩断某物一样,果断地在此处确定棺木位置,以截断生气,使其聚集于墓穴。

       息之不缓不急而长者,用截法。
      ·释义:当“息”的状态是既不舒缓也不急促,并且比较长时,适用“截法”。
      ·做法:把棺木放置在“息”的腰部位置,如同将其从中间裁截开来,通过这种方式来截取生气,使生气在棺木所处位置聚集。

       息之低者,用坠法。
      ·释义:要是“息”的位置比较低,便使用“坠法”。
      ·做法:将棺木放置在靠近山脚但又接近头部的位置,就像让棺木从上面坠落到这个位置一样,使地气能够自然地汇聚到棺木处。 

【窟法】
       窟之狭者,用正法:当中心放棺,以中正为义;
       窟之阔者,用求法:当迎气放棺,以求索为义;
       窟之深者,用架法:当抽气放棺,四角立石,以架阁为义;
       窟之浅者,用折法:当量脉放棺,浅深中半,以比折为义。
       以上四法,平地阳龙用之。
释义:
       窟之狭者,用正法。
       ·释义:若墓穴狭小、空间局促,采用“正法”。
       ·做法:将棺椁放置于墓穴正中心,以“中正平稳”为原则,确保气场均衡。
       窟之阔者,用求法。
       ·释义:若墓穴宽阔、空间松散,采用“求法”。
       ·做法:需精准寻找生气汇聚之处(迎气)放置棺椁,通过“求索”气场焦点来凝聚能量。
       窟之深者,用架法。
       ·释义:若墓穴过深、地气较沉,采用“架法”。
       ·做法:将棺椁适当抬高(抽气)以接近地表生气,同时在墓穴四角立石支撑,如“架阁”般稳固,避免深陷阴气过盛。
      窟之浅者,用折法。
      ·释义:若墓穴过浅、深度不足,采用“折法”。
      ·做法:衡量龙脉走势(量脉),将棺椁埋于深浅适中的位置(中半),通过折中调整使深浅合宜,平衡阴阳之气。 
【突法】
       突之单者,用挨法:当靠实放棺,以挨拶为义;
       突之双者,用并法:当取短放棺,以兼并为义;
       突之正者,用斜法:当闪仄放棺,以斜仄为义;
       突之偏者,用插法:当拨正放棺,以栽插为义。
       以上四法,平地阴龙用之。
释义:
       突之单者,用挨法。
      ·释义:如果是单个的“突”(一种地形特征,可理解为平地中凸起的地方),就采用“挨法”来安葬。
      ·做法:要将棺木紧紧靠着“突”的实体放置,“挨拶”表示紧密贴合,使棺木能充分借助“突”所蕴含的气场。

       突之双者,用并法。
      ·释义:遇到有两个“突”的情况,使用“并法”。
      ·做法:选择较短的那个“突”来放置棺木,“兼并”意味着要合并利用两个“突”的气场,以较短的“突”为主,让棺木能更好地接收生气。

       突之正者,用斜法。
      ·释义:当“突”处于比较正的位置时,采用“斜法”。
      ·做法:放置棺木时要稍微倾斜,“闪仄”就是指偏离正位,通过这种方式来顺应气场,避免正面承受过强的生气,使气场更加平和。

       突之偏者,用插法。
      ·释义:对于位置比较偏的“突”,则用“插法”。
      ·做法:要将棺木像栽插东西一样,准确地拨正到合适的位置,使棺木能更好地承接“突”的生气,纠正其偏离的气场。 

       盖者,盖也。有如合盆之形。盖之脉自坤而见于乾,盖之法自乾而施于坤,垢复之妙存焉,天地之精见焉。顶薄则舍之,切勿疏略,慎毋苟且。
       盖小盖大,则伤其元气;
       盖大盖小,则闭其生气;
       盖上盖下,则脱其来气;
       盖下盖上,则失其止气;
       盖左盖右,或犯其剥气;
       盖右盖左,或受其冷气。
       纵得龙穴之妙,必遭横来之祸。
       顶薄舍盖云者,舍之不用,非舍上就下、舍高就卑之谓也。此以作穴言,彼以审穴言,意义自别,穴法不殊,略有差池,难致效验。
释义:
      盖小盖大:
      ·问题:棺椁小于墓穴(小盖大),会损伤“元气”(地脉核心气场)。
      ·后果:气场涣散,无法凝聚。

      盖大盖小:
      ·问题:棺椁大于墓穴(大盖小),会封闭“生气”(流动的吉气)。
      ·后果:气脉受阻,无法流通。

     盖上盖下:
      ·问题:棺椁偏上或偏下(偏离穴位中心),会脱离“来气”(龙脉走势的生气)。
      ·后果:错失气脉传导,导致“脱气”。

     盖下盖上:
      ·问题:棺椁位置颠倒(该下却上,该上却下),会失去“止气”(气脉汇聚点)。
      ·后果:无法承接气脉凝聚的能量。
      盖左盖右/盖右盖左:
       ·问题:棺椁偏左、偏右或反向错位,会触犯“剥气”(凶煞之气)或受“冷气”(阴寒之气)。
      ·后果:招凶或气场失衡。 

       粘者,沾也。如沾恩宠之义。粘之脉自来而止于止,粘之法自止而止于尽。施承之道,攸存化生之意,将著下薄莫粘焉。理法少差,天渊悬隔。
       粘上粘下,则脱其来气;
       粘下粘上,则犯其暴气;
       粘右粘左,则失其正气;
       粘左粘右,或投其死气。
       纵得砂水之美,终是或承之羞。
       下薄莫粘云者,弃之不用,非弃低取高、弃下取上之谓也。苟粘之真的,虽下临长江大河,亦为无碍。工巧岂有下薄弃粘之理乎?
释义:
       聚焦“粘法”中棺椁与穴位位置的禁忌,核心要点如下:
      粘上粘下:
      ·问题:棺椁位置偏上或偏下,偏离穴位核心。
      ·后果:脱离“来气”(龙脉传导的生气),无法承接气脉能量。
       粘下粘上:
       ·问题:棺椁位置颠倒(该下却上,该上却下)。
      ·后果:触犯“暴气”(过强、失衡的凶气),易致气场冲突。
       粘右粘左:
      ·问题:棺椁左右偏移,未居正位。
      ·后果:失去“正气”(平和吉气),导致气场紊乱。
       粘左粘右:
      ·问题:强行向左或向右贴合(违背气脉走向)。
      ·后果:投入“死气”(闭塞无生机之气),招凶败运。
       强调“粘法”需严格契合穴位中心与气脉走向,避免上下、左右偏移或逆势而为,否则易破坏气场平衡。 
       倚者,依也,如依居之义。倚之脉自上而冲于下,倚之法自偏而傍于正。傍栖之形既成,变化之道自现。        
       倚左倚右,或受冷;
       倚右倚左,或犯刚;
       倚上倚下,谓之脱脉;
       倚下倚上,谓之冲杀。
       纵得局面之奇,必见衰凌之患。
       本与挨法相似,但挨法施于突之平,倚法用于脉之直,天精天粹之机,至密至微之理,非上智其谁能知?
释义:
       上文讲的是“倚法”中棺椁位置偏移的危害,核心如下:
       倚左倚右/倚右倚左:
       ·问题:棺椁偏左、偏右,违背气脉走向。
       ·后果:
        偏左可能受“冷”(阴寒凶气);
        偏右可能犯“刚”(暴烈冲煞之气)。
       倚上倚下/倚下倚上:
       ·问题:棺椁位置上下偏离穴位核心。
      ·后果:
       偏上偏下叫“脱脉”,脱离龙脉生气;
       颠倒位置叫“冲杀”,遭气脉冲犯。
       强调“倚法”需精准贴合气脉中心,偏移则易招凶,即便地形奇特,也会致衰乱。

       撞者,抵也,如抵触之义。撞之脉自斜而就于正,撞之法自正而就于斜。斜来之脉既专,专一之情可见。
       撞上撞下,则气从上止;
       撞下撞上,则气从下出;
       撞重撞轻,则生气虚行;
       撞轻撞重,则生气太泄。
       纵得来脉之真,终失正脉之吉。
       本与插相似,但插施于突之傍,而撞施于脉之斜。一毫千里之远,江河几席之间,不可不察。
释义:
       撞上撞下,则气从上止。
      ·释义:如果应该撞下(在下方安葬)却撞上(在上方安葬),生气就会停留在上方,无法顺利到达棺木所在位置,不能被有效承接。
       撞下撞上,则气从下出。
      ·释义:若应该撞上(在上方安葬)却撞下(在下方安葬),生气会从下方散失,难以聚集在墓穴中,也就无法为逝者提供良好的气场。
       撞重撞轻,则生气虚行。
      ·释义:当需要撞重(在气场较强处安葬)却撞轻(在气场较弱处安葬)时,生气虽然存在,但无法充分作用于棺木,只是虚浮地运行,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
       撞轻撞重,则生气太泄。
      ·释义:如果该撞轻(在气场稍弱处安葬)却撞重(在气场较强处安葬),就会使生气过度泄漏,无法凝聚,导致气场失衡,难以带来吉祥。

       上述强调了在风水葬法中,“撞”法要准确把握位置和力度,否则即便找到真正的龙脉,也会因操作不当而失去正脉所带来的吉祥之气。

       斩者,断也。斩窃其生气,生气见于息之横。高不可侵顶,顶晕薄也;低不可近足,足底寒也。
       是以斩上恐失下,斩下怕失上;
       斩左右恐失中心,斩中心恐失左右。
       细观息象明白,次观穴情的当,然后以斩法施之,则上下左右自成体段。
       然息则体之微也,斩则用之广也。若不细察,遽尔投棺,则生气受伤,子母遭挫,纵得包藏之固,终非可久之道。
       且息象用斩,其息必小,小则难以投其大;斩施于息,其茔必大,大则难以容于小。必极到之理能明,斯中和之义自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