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覃富鑫《北流史话》(十四)│凄冷阴森说鬼门

 言而有齿 2025-05-08 发布于广西
广西北流鬼门关。(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世人到了生死关头,每每称到了鬼门关。“鬼门关”这三个字实在够吓人,以致人们一再更改关名。《舆地纪胜》云:本桂门关,讹称为“鬼”,元廉访使月鲁改为魁星关,明宣德年间改为天门关。早些年,因为新修高等级公路穿关而过,为图个吉利的兆头,又改称贵人关。改来改去,不胜其烦,但那个“鬼”字总是挥之不去,人们总是爱称鬼门关,因为只有那个“鬼”字才能直入本质。

鬼门关坐落在广西北流市市区西郊的甘村与玉林交界处,在北流市的一侧的石壁上,刻有“天门关”三个真书大字,大字下方刻有“宣德四年五月”六个小字,宣德是明宣宗的年号,四年是1429年。旁边还刻有一首古人的诗:“行行万里度天关,天外遥看海上山。翦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诗是谁作的,石壁上姓氏已经磨灭,无从确知了。从内容解读,可推知这首诗是一个被流放海外(旧称海南岛为海外)的官员,有幸得以生还,回头时路过鬼门关,有感而发。因为这些文字石刻都在北流一侧,所以史志辞书上都说鬼门关在北流市。其实,说鬼门关在北流,固然是对的;但说它在北流和玉州区交界处也不错。因为鬼门关是一个地域概念,它的范围包括了附近的一大片山林荒野,可惜在玉州一侧建了一个大水泥厂,把一个个石山吞噬,到将来就只会有一堆堆残山碎石在那里,什么“鬼”影都见不到了。

鬼门关是一个没有关楼,自然也没有兵员把守盘查的名关,这一点在中国显得很特殊,也是绝无仅有。那么,为什么称为鬼门关呢?因为这地方是古代通琼崖交趾必经的通道,唐宋时的贬官,贬到遥远南荒海南岛和交趾的,很多是沿水路来,从西江边的藤县折而向南,经容县绣江、北流圭江,在圭江的宝圭驿上船,然后行走一段陆路才到南流江南去。而鬼门关正在这段路上。那时,这个地方荒凉得很,茂林奇峰,漫山瘴气,虫蛇乱爬,野兽出没,令人谈虎色变,别说亲身经过,就是听人搬讲,也会周身起肉母纹。贬官们面向更为蛮荒的前方,以为继续前往必死无疑,所以便把过这儿称为过鬼门了。唐朝名相李德裕《过鬼门关》: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首诗说尽了贬官过鬼门的惊恐战慄。“千之千不还”就是千去千不还,没有一个人得回头的,还不可怕!果不其然,李德裕就没有得回头,葬身海南岛了。他是唐大中三年(849年)到达崖州贬所的,大中四年便死在那里了,真是一诗成谶。

还有更加可怕的就是南蛮吃人。《后汉书》说,交趾西有噉人国……今乌浒人是也(乌浒人即骆越人的后代)。吴·万震《南州异物志》则说,交广接界的广大地区住着乌浒人,东至广州之南,西至交趾之北,乌浒人经常出没于道路间,等候过路的行旅。如果行旅是单个人,乌浒人便跳出来“击之”,目的是捉人来生吃,并不是贪其财货。捉到了人,便押回家,聚集邻里,把捉来的人吊死。人们四面围坐着看这一过程,擂击铜鼓,“稍就割食之”。春种开始时,特别喜欢出去捉行旅,捉得越多越高兴,用击鼓食人这一仪式来祭田神。(本段内容转引自广西人民出版社《北流型铜鼓探秘》)在古代,岭南广大地区正是乌浒人的家乡,这一地区包括了桂东南。以食人为祭田神的仪式,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贬客当年过鬼门关,是否笼罩着乌浒擂鼓吃人的阴影呢?(整理、校对/徐强)

宋·黄庭坚《竹枝词》: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