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yimo 看过史铁生的一个访谈。 主持人问他:既然人生终究要归于寂灭,那这一生有什么价值呢? 史铁生说: 面对必死的归宿,有的人会一蹶不振,除了哀叹就是抱怨,这样的人真是惨透了。 但是那些真正有悟性的人会想: 既然注定是悲剧,为什么不在这条路上纵情歌舞一番呢?把命运的礼物与厄运都好好接受,兴致盎然地玩一场,那也算没有辜负这一生。 心随念转,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境遇。 很多时候,人生的痛苦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心念。 史铁生认为:唯有智慧和悟性,能引领我们走向救赎之路。 一个人的悟性越高,人生的痛苦也就越少。 01 悟人 前阵子看《凡人歌》的原著小说,有一个细节,让人感叹作者对人性的洞察。 沈磊因为无法承受与谢美蓝离婚的打击,丢掉了公务员的职位。 同学一边很热心地帮他找工作,一边告诉她谢美蓝顶着五个月的孕肚和霸总结婚的事。 沈磊看着同学的神情,知道同学是想看他笑话。 同学是好人,为自己介绍工作,但不妨碍他无意识地散发恶意。 这种恶意,让他没来由地感到痛苦,感到恐惧。 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人心的微妙。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人性本善,善恶分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善恶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边界,他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看到别人的苦难,会心生同情,却也会幸灾乐祸。 接受别人的帮助,会心生感激,也会激发“受助者恶意”。 看到别人的成就,会心生赞叹,也会生出嫉妒。 明白这一点,我们对人性就会少一些期待,多一些豁达。 《白鹿原》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族长白嘉轩对长工家的孩子黑娃照顾有加,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他,还免费供他读书,几乎把他当儿子看待。 但是黑娃在当了土匪之后,却打折了白嘉轩的腰,害得白嘉轩差点丢了性命。 黑娃说:怪你腰挺得太直了。 白嘉轩的恩太重了,重到黑娃无法偿还。 黑娃永远在白嘉轩面前低他一等,这对他的自尊是一种摧残。 于是黑娃心里的感恩慢慢变成了仇恨。 《尚书》里说:人心惟危。 人心险恶,难以揣测。 你不知道感恩里藏着多少愤怒,你不知道称赞里藏着多少嫉妒,你也不知道欢喜里是不是藏着仇恨。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别高估人心,别低估人性。 承认人性的复杂,接纳人性的不完美。 与人相处,把握好分寸,保持善意,却也保有余地,保持真心,却又降低期待。 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世间,护自己一个周全。 02 悟情 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班里流行《纳兰词》。 班里女生,几乎人手一本。 其中有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句词在当时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庭有枇杷树”。 年少文艺,总爱装腔作势,随着年纪渐长,才真正理解这句词背后的眷恋与无奈。 在古代几乎都是包办婚姻。 但是纳兰容若很幸运,在包办的婚姻中找到了自己的毕生挚爱——卢氏。 俩人赌书泼茶、琴瑟和鸣,是一对人人艳羡的神仙眷侣。 但是好景不长,卢氏因病去世,只留纳兰一人。 纳兰无法接受,妻子死后日日思念,日日煎熬,31岁猝然离世。 世间文字千千万,唯有情字最伤人。 人是一种情感动物,一生之中,都在为情所感,为情所迷。 情随事迁,世事无常。得到的时候越幸福,失去的时候就越哀伤。 庄子说:太上忘情。 能够坦然面对分离和失去,不在痛苦中耽溺,是一种智慧和修行。 苏轼19岁时和16岁的王弗成婚,夫妻恩爱弥笃。 但造化弄人,王弗在27岁时因病离世,只留苏轼一人在世间漂泊。 “哀哉魏城君,宿草荒新墓。” 曾经相濡以沫,如今却隔着冰冷的坟茔,怎教人不痛彻心骨。 为纪念妻子,他在山上种下三万棵雪松。 妻子去世十年,苏轼仕途坎坷,两鬓斑白,漂泊四方。 在一个午夜,妻子入梦相见,却已不认不出他来了。 二人相视无言,泪流千行。 梦醒之后,苏轼说: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想来每年这个时刻,两人都会在那个长满雪松的山岗上重逢。 没有哀伤,没有无奈,苏轼在讲生生世世的重逢。 蒋勋说:深于情,而不困于情。 一个人可以深情地活着,但是不能困顿其中。 人与人之间,终究是要失散的,要么是生离,要么是死别。 告别,是我们这一生必修的功课。看懂这一点,人就会豁达一些。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珍惜每一分拥有,珍惜每一个当下,未来才能少一分遗憾。 03 悟命 前几天偶然在知乎上刷到一个问答: 贾母为什么这么短视,明知道贾家的衰落,却不肯认真培养宝玉读书做官,放任宝玉贪玩。 下面有个答主的评论非常扎心。 他说:贾母不是短视,而是认命了。 她培养贾琏管理家事,这样方便他以后承袭爵位。 培养贾珠读书,通过科举让贾家完成转型。 培养元春,送她入宫,多一层皇权的庇护。 让自己的女儿贾敏和累世清贵的旧贵新秀林如海结亲,巩固家族关系。 但是一通算计的结果是什么呢? 贾珠早亡,元春入宫不被待见。贾敏去世,林如海去世。 她为这个家族的所有盘算全部落空了。 贾母痛苦过,挣扎过,但是全无用处。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个人在看清命运的本相之后,往往才肯接受命运。 既然挣扎无用,不如顺其自然,这也是她不愿逼宝玉读书做官的原因。 司马懿老谋深算,熬死了曹家三代君主,70岁高龄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魏国政权。 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举世皆惊,朝局动荡不安。 但是他不怕,因为他的儿子司马师和自己同样优秀,肯定能处理好他去世之后的局面。 几十年之后,这些曹家的老臣死光了,他司马家就把天下坐稳了。 但是没想到司马师没有继承司马家的高寿基因。四十多岁就去世了。 八王之乱,西晋政权被倾覆,司马家被刘裕灭族。 人算不如天算。 人的一生被个人的意志支配,但更被命运的支配,而命运纯属偶然。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我们。 庄子说:安之若命。命运给予什么,就接纳什么。 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担命运的打击。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人生才能充实平静,自在从容。 ▽ 当年明月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在大学的时候,他很少出去吃饭,经常在教室看书,看史书。 读得越多,理解得越多,他内心就越喜悦。 他说: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是智慧和知识的强大,当你对这个世界理解得越多,你就不会有畏惧了。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理解太浅,领悟太少。 人生百年,得失聚散,人心人性,都有内在的因果和逻辑。 看懂了,也就看轻了,看透了,也就看淡了。 无论人生何种际遇,世道如何变化,保持一份通透与豁达,才能洒脱从容过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