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成生物技术与制药装备携手,中国生物制造才能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

 芳博士 2025-05-08 发布于福建
202527篇(共511篇)原创文章
图片
连着主持或者参与了好几个论坛,好处是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认知,也发布了不少短视频。
但不好之处在于一直没办法静下心来写文章,让关注我的朋友们失望了,很是抱歉。
今天来和大家复盘一下在重庆的第66届药机展上的合成生物论坛。
药机展的背景,请见我下面这个视频。
我想,只要是制药行业的从业者,无人不知药机展(全称为“中国国际制药机械博览会”)。
更重要的是,我在这次药机展上,真切感受到了产业升级和行业复苏。

为何药机展上办合成生物论坛?

制药装备行业正经历从“机械制造”向“技术赋能”的转型。

第66届药机展(CIPM2025)将合成生物学论坛置于核心议程,是基于三大产业逻辑的思考:

第一,技术趋势的必然选择。

合成生物学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列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其通过基因编辑、代谢工程重构生物制造体系的能力,正在颠覆传统制药工艺。

以甾体药物为例,作为是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物,全球甾体药物总值500亿美元,占医药销售额的6%。

中国是甾体药物原料及其制剂的主要生产国,年产值近800亿元人民币。

在4月24日举办的合成生物学(原料药)论坛上,中电二公司医药研究所何凡博士分享的《甾体药物绿色智造新范式: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实践解码》——

系统阐释了合成生物学驱动的甾体智造体系的技术路径,这是一个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可以显著降低化学合成依赖。

第二,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合成生物学作为关键技术创新领域,要求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促进其在医药、农业、化工、能源等多领域的应用转化。
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都包含了对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措施。
药机展作为亚洲最大制药工业盛会,搭建平台推动产业链的协同,顺应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1686家参展企业、超过6万名来自医药、保健品、食品、医美化妆品、农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家们,都在积极把握“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商业机会。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复杂,我们坚持向内发力、向外生长。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展,是我国制药装备产业依然坚定的方向。
相信政策驱动下的“国产替代”以及“合成生物”等领域的技术变革,会给制药行业、装备行业乃至生物制造产业带来结构性的机遇。
第三,破解行业痛点的突破口。
传统制药装备面临能耗高、污染大、柔性不足等瓶颈。
合成生物技术倡导的生物催化、细胞工厂等生产方式,要求装备企业提供智能化、模块化解决方案。
在合成生物学(食品论坛)中,中电二公司设计总院副院长、总部三院院长卢浩荣博士分享的《合成生物学可持续发展数智化灯塔工厂规划设计》。
让我们见识到通过工艺仿真和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将设备效率大幅提升,充分降低碳排放。

药机展商:从卖设备到提供“技术生态”

对于药机展的1686家展商而言,合成生物论坛绝非“学术点缀”,而是打开增量市场的钥匙:

第一,捕捉技术升级红利,塑造行业话语权。

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对生产设备提出了多维度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

  • 高精度控制与自动化水平:多参数精准调控(例如温度、pH值、溶氧水平、搅拌速度);动态响应能力(例如针对基因编辑菌株的代谢波动),等等。

  • 材料兼容性与生物安全性:耐腐蚀与生物相容性材料(例如高浓度有机酸、酶解产物等;无菌与防污染设计(例如实现全封闭操作),等等。

  • 规模化与柔性生产能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需经历逐级放大的工艺适配性:适应多样化产品需求的多场景柔性切换系统(例如酶制剂、生物基材料、医药中间体),等等。

  • 绿色化与可持续性设计:能源高效利用(例如设备需集成余热回收),多场景的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例如发酵残渣转化或者废水回用),等等。

  • 智能化与数据整合:数字孪生与预测维护系统(例如建立发酵过程数学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设备兼容制造执行系统MES和据采集监控系统SCADA),等等。

设备商楚天科技推出的智能生物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分离纯化整体解决方案、细胞基因治疗整体解决方案、离心处理整体解决方案等,直接响应生物制造企业需求,抢占国产替代先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来源:楚天科技公众号

第二,构建跨界合作网络,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

药机展正从产品交易会升级为跨界资源整合枢纽。

对于展商而言,与合成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投资人、服务商等参与者构建合作网络,有三方面的发展方向:

1.技术耦合:从设备参数到生物制造需求的精准翻译。

学术界常面临“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困境,装备限制可能制约技术突破。

合成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瓶颈,往往在于实验室工艺与工程化设备的匹配断层。

以中药产业为例,生产方式的改变,将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开辟全新路径。

如何构建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保证中药活性成分微生物合成的放量生产,就需要设备商的落地配合。

2.资源网链:打造“需求-方案-资金”的流动闭环

药机展的1686家展商手握设备、工程化能力和产业数据,而科学家拥有技术IP,投资人寻求标的,三者需通过特定场景实现资源高效配对。

论坛上合成生物科学家、科技创业者的技术和产品报告,其实隐含了技术落地方案的工艺和设备需求。

比如,粒影生物的研发和落地方向是17型三螺旋结构胶原蛋白,优质的设备方可以支持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和产能的进一步放大。

而服务于巨子生物、江苏创健医疗的设备商汉邦科技有整套赋能胶原蛋白产业化的解决方案。

通过EPC或灵活多样的模式为客户提供交钥匙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样品前处理模块、层析模块、超滤模块以及整套系统自动化控制、公用工程等方案的设计,相应生产线设备选型、提供、安装、管路施工等,同时提供符合GMP和FDA要求的验证文件。

图片

投资人在判断投资项目的商业逻辑时,也可以从设备上的实践经验中得到验证,同样,设备商也可以将优质的技术项目客户推荐给投资人。

当然,投资较热的赛道,意味着科创项目拥有相对丰厚的资金,对于设备商来说,也能挖掘出优质的潜在客户。

还有医药装备公司入股风险投资基金,通过“设备贴息+股权投资”双模式支持企业——

提供设备投资70%的贴息贷款,降低企业初期资金压力;以设备入股形式分享企业长期收益,形成可持续合作。

同样的,服务于生物制造产品的协会或者服务商,也带来第一线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
美安康在为新食品原料供应商的申报过程,需要帮助客户一起解决生产工艺和设备问题(涉及到申请资料的精准填报和高效审批)。
药机展上的设备商刚好为这些合成生物技术的食品客户提供了“药食同源“的优质解决方案。

未来图景:合成生物与制药装备的四大融合方向

第一,智能化:从设备控制到生物过程感知。

医药装备展商正在集成代谢物实时监测、AI反馈调节等系统性功能,支持合成生物技术方和生物制造产业方,共同推动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设备商珐成浩鑫携手合资企业沃钛思重磅展出 Biocell™平行智能生物反应器。

依托 “产品-工艺-工程-装备” 一体化前沿设计理念,打造国际领先的 PAT(过程分析技术)平台,自主研发拉曼光谱预测模型与大型数据库,搭建多目标全参数驱动的生物反应器 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平台,以创新科技赋能生物实验。

第二,绿色化:生物制造与低碳装备的协同。

合成生物技术依赖的细胞工厂本身具备低碳属性,但装备的能耗仍是瓶颈。

论坛中热议的“精细化节能设计”,通过热回收、光伏供能等技术创新,可将生物药生产碳足迹大幅降低,契合全球ESG投资趋势。

第三,连续化:打破批次生产的桎梏。

传统批次生产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污染风险高。
连续化生产是生物制造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的关键一跃,但其技术复杂度远超传统批次生产。
制药装备企业凭借工程化能力与产业经验,正成为生物科创企业突破连续化瓶颈的核心伙伴。
谷胱甘肽全球最大供应商(占据70%市场份额)的金城生物,分享了食品原料连续化生产的工艺和装备门槛,给设备商和科创企业带来很大的启发。
第四,模块化:柔性生产应对多样化需求。
合成生物技术的多品种、小批量特点要求设备快速重组。
制药装备商可以联合中试平台,通过需求前置挖掘、技术路演重构、共建验证平台等多种方式,与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建立“技术语言双向翻译”机制。

例如,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就是衔接实验室设备与大生产装备的技术落地和工艺放大的宝贵场景。

第66届药机展的合成生物论坛,不仅是一场技术展示会,更是一次产业链价值重构的预演。

当装备制造商从“硬件供应商”进化为“生物制造合作伙伴”,当科学家从“论文作者”转型为“产业生态共建者”,中国制药工业的升级之路将真正实现“基因级突破”。

让我们拥抱技术与装备共生时代的共赢法则,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多的技术研发到工艺生产的话语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