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晚年为什么想要废太子?老糊涂了吗?恩情在利益面前如此脆弱

 老易说史 2025-05-08 发布于湖南

我们学历史和吃东西一样,不能光顺着自己的口味来,更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口味去评判食物的营养和价值。事物其实一般都是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有利有弊、有好有坏才符合客观规律嘛。所以,我们要客观、清醒、理智地去看待和选择,而不能绝对、固执、偏见地去颂扬和批判谁。

比如刘邦这个人,他在事业上很有追求、善于笼络人心等等,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他那些混蛋行为该批判就是要批判嘛!大家总不能说他在为了逃命把自己的一双儿女踹下马车这种行为是大智慧吧?

所以,我们今天要讲刘邦晚年一件让人很费解的事情,也就是他临死之前还要废黜他嫡子刘盈的太子之位这件事。为什么要讲这件事情呢?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恩情这些东西跟利益是一种什么样的深层关系?为什么很多时候会那么的脆弱?

公元前195年,叱咤风云的刘邦感觉自己的剩余时间不多了,开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了。想来想去,他想出了个什么大主意来了呢?他要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废除吕雉所生的原太子刘盈。

刘邦把这个想法提出来之后,立马就引起大汉朝堂内外的一片震惊,大家根本就接受和理解不了刘邦这个荒唐之举。首先,刘盈是刘邦唯一的嫡子,他的太子之位名正言顺;其次,刘盈在刘邦惨败于彭城之战那一年就被确立为太子了,已经深入人心了;然后,人家刘盈也没有干什么失德之事,没有明显的过失,废黜他名义上说不过去;最后,西汉的功臣都是刘邦丰沛的老兄弟,跟吕雉和刘盈的感情都很深。

那么,刘邦给自己废太子找了一个什么样的解释理由呢?他说刘盈子不类父,意思就是说刘盈这小子性格方面不行,软弱,不像自己,所以不适合当皇帝。

这个理由表面上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毕竟江山是我刘邦打下来的,我想让谁继承就该我说了算。我有多个儿子,我选一个自己看得顺眼点的儿子当接班人,有什么问题呢?

刘邦这种思想,其实是非常自我和自私的。他在乎的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喜好嘛,把个人主观凌驾于了社会客观之上了。典型的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为所欲为嘛。太子牵涉到了国本问题,怎么能够随便改立呢?更让人不可接受的是你刘邦改立的理由过于主观了,没有什么说服力。你说人家刘盈子不类父就可以废掉他接班人的资格,那整个国家和社会怎么去治理和运行呢?干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其他的理由,一个“我觉得”、“我希望”、“我乐意”就可以了,那不全乱套了吗?

而且,咱们也不是故意去拆刘邦的台,就算刘盈真的子不类父,那又怎么了?跟你刘邦没有关系吗?

你刘邦是什么性格?身无分文照样喝美酒、睡美人,吹起牛来可以神龙附体、斩杀白蛇,狂起兴来可以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尿,可以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涌上血来可以冲锋陷阵、杀伐果断……这种性格是比较讨喜,但就都好吗?你希望刘盈也跟你一样油腔滑调、皮厚心黑吗?“子不类父”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说法嘛!孩子要学习父亲好的方面,但总不能全盘去复制父亲嘛!

然后,即便刘盈的性格偏软弱,难道你刘邦这个当爹的没有责任?他从小到大享受过父爱吗?一个没有父爱的孩子,你指望他阳光刚强?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刘盈从出生之后,刘邦就没怎么管过他,一天到晚在外面混。幼年时期,还多次因为刘邦的缘故,跟他娘吕雉被关进大牢。然后,后来刘邦出去打天下去了,刘盈好几年都没见到爹,结果彭城之战逃难途中,好不容易见到爹了,还没来得及平复恐慌,也没来得及惊喜,就被他那个爹无情无义地三番五次踹下马车,是夏侯婴叔叔冒死相救,他和姐姐才捡回来一条命。后来,他虽然被送到关中,并被立为太子,有萧何萧师傅教导。但他又是三年见不到妈妈和爷爷了,她们被项羽叔叔关了三年。父亲平时压根不管他。一直等到他妈回来,刘邦也是跟戚夫人腻歪,对吕雉很冷淡。母亲吕雉化身为工作狂,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拉拢功臣、处理政务上,也没有多少时间在乎刘盈的感受……

一个从小就活在恐慌和冷落中的孩子,怎么可能活泼开朗、阳光刚硬呢?你刘邦只要嫌弃刘盈蔫不拉几的性格,还不如先反思一下“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当然,你可以说你忙于打拼事业,顾不上。但你当了皇帝之后,要去弥补呀,多陪、多教嘛,你不能嫌弃他、全盘否定他呀!

而且,刘邦说时年16岁的刘盈性格不像他,那时年10岁的刘如意就被鉴定明白了?性格就像他了?这不是瞎扯嘛!

所以,刘邦“子不类父”的废立理由就是一个借口、一个托辞。

那么,他意欲废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戚夫人一天到晚在给刘邦吹枕边风,然后刘邦因为极度宠爱戚夫人,所以便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了。

这种解释表面上没啥毛病,偏爱嘛,很正常。但是大家仔细去想一想,这种解释其实是相当荒谬的。刘邦是什么人?算计人性这块就差没成精了。他难道不知道才10岁的刘如意根本就无法自主坐稳皇位?他难道不知道要是丰沛功臣集团若是不支持刘如意当皇帝,刘如意即便当了太子也是白搭?

但是,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这才是这件事的精华所在,也是常人所无法理解帝王心术之精髓。刘邦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一个,就是要试清楚丰沛功臣集团的真实态度。他们是不是对自己绝对服从?跟吕雉和吕氏家族的交情有深?如果丰沛功臣绝对服从自己,那就会支持自己的决定,将来也会用心辅佐刘如意,那这事就可以如愿。如果丰沛功臣有自己的利益权衡,就绝对会强烈反对,毕竟他们跟吕雉母子的交情和渊源更深,利益捆绑也更牢靠嘛。当自己的那帮老兄弟都心向吕雉母子和吕家,那自己双腿一伸,就真的管不了太多事情了,该认的都得认。

刘邦最后试出了什么结果呢?一个没有任何意外但又特别出乎人意料的结果。首先,群臣一致强烈反对,这是不让意外的。其次,吕雉和吕家能让吕释之去找到归隐多年的张良,并按照张良的指点,把商山四皓请出山去朝堂支持刘盈,这就相当让人意外了。第一,张良这位大神一般人找不到,也不会轻易掺和朝堂之事的,但是吕家能够轻易找到他,而且还能让他主动出主意,这就说明吕家的势力很深了。第二,商山四皓相当于当时的顶级文化大咖,刘邦曾多次高官厚禄请他们出来政治站台,但是他们就是不给刘邦面子。可是不给刘邦面子的他们却愿意为刘盈的事情出山,说明吕家的根基深不可测。

所以,事后刘邦就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并写了一首《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诗的核心意思是什么?是对废黜刘盈太子之位的无可奈何!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小丑竟是我自己,我拿刘盈和他背后的吕家没办法呀!

认命的刘邦最后弄了两件事,一件是与功臣集团签订了“白马之盟”,一件是把身后事完全托付给了吕雉。这两件事情背后都是一个伟大而又精明的政治家的思维,咱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我们继续往深里去挖掘,刘邦晚年为啥要自我打脸地去折腾这么一下呢?手心手背都是肉,刘盈和刘如意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不都是差不多吗?其实不是因为别的,刘邦就是在害怕自己百年之后吕雉和吕家专权。刘盈是吕雉的儿子,身上也流着吕家的血,如果刘盈当了皇帝,吕雉和吕家专权更便捷、更顺畅嘛!

一个人的恐惧和忧虑来源于他内心之中没有把握控制的事情!未知的恐惧才是最大的恐惧!刘邦也终究是个凡人。

刘邦这一辈子其实是有心魔的,这个心魔其实也就是人性之中的原罪之一,它的名字叫“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

他这一辈子的纵横四海,离得开吕雉和吕家对他的资助吗?离不开嘛!相当于他的内心深处是知道自己亏欠了吕雉和吕家的。但是,按照我们的常规思维,人家对你有恩又有情,你真心实意地去回报人家不就行了?

这当然没错,而且是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思想。可是大家知道大多数人人性的真实逻辑是什么吗?是欠小债可以慢慢地、老实地、诚恳地还,但是欠大债就基本上不想还了。而是想尽量躲开、逃避、防范债主。

举个例子吧!你想做生意,但没有启动资金,便跟你朋友借一笔钱,说两人合伙来搞,并谈好四六分账或者五五分账。当你赚了10万,你应该会信守承诺。但你当你赚了100万呢?1000万呢?你还会那么想吗?你会觉得这些钱都是我赚来的,无需跟人分享……不是你不认人家曾经对你的投资和帮助,而是因为利益蛋糕太大了,你对利益主权更加在乎和谨慎了。

为什么人际关系必然会存在“升米恩、斗米仇”的隐性规律呢?我欠你太多,还不起或者偿还成本太大,所以干脆看有没有机会踢开你、拉黑你。人性不就是大多如此吗?

刘邦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亭长逆袭成为富有四海的大帝王,其中的艰辛是怎么熬过来的?自己的资本积累是怎么完成的?谁出力最多?谁对他的支持最大?他自己心里没数吗?

也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老丈人家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才对吕雉和吕家有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感激而又充满防范和抗拒。用今天的话来说,刘邦就是想偏激地要对大汉王朝去吕氏化。

咱们不要觉得这很荒唐,两夫妻之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有必要分这么清楚吗?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不是三瓜两枣,而是整个天下。现实之中,有些夫妻为了孩子跟谁姓,不也是能够斗得头破血流吗?

大多数男人都跟刘邦一样,特别在乎什么呢?要权威、要面子、要男性的尊严。吃了软饭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摆脱吃软饭的嫌疑。

所以,大家去看刘邦的创业史,会看到很多非常矛盾而又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刘邦娶了吕雉之后,他养家糊口、交朋处友的基本经费从哪来?吕雉和吕家没赞助过他吗?

又比如说,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时,招兵买马,集聚了上千人,这些人的装备和后勤是谁给他们提供的?

还比如刘邦最开始的“天选之子”形象是谁宣传出去的呢?那不要费用?刘邦刚刚起义的时候,被列为了通缉犯,吕雉和吕家不花钱公关,他们能没事?

再比如刘邦被雍齿弄得下不来台的时候,出去借兵复仇,结果第一次(也就是遇到张良那一次),已经被打成丧家之犬的刘邦却轻松攻克砀郡,收编了砀郡子弟五六千。真的是因为他突然之间变厉害了吗?因为砀郡是吕雉的老家嘛!

但是,刘邦这货打进咸阳,被封汉王,就藩汉中,他想过派人接吕雉母子和家人们跟自己团聚吗?当然,咱们可以以“男人应以事业为重”替他遮掩一下。但是他打下彭城的时候呢?彭城总离沛县不远吧?他想过吕雉她们吗?关键逃难的时候,还把刘盈和鲁元公主多次踹下马车,虎毒不食子呀!你刘邦这么干真的对得起吕雉和吕家吗?其实这些遮掩没啥太多意义,种种迹象表示,刘邦的内心里其实早已开始排斥和抗拒吕雉了。所以,才会有吕雉从楚营归来后,他对吕雉百般冷淡,对吕雉所生的刘盈也慢慢看不顺眼……

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刘邦在外打拼,降龙伏虎,啥大场面没经历过?有必要忌惮吕雉和吕家吗?忘恩负义就忘恩负义吧,把吕雉直接打入冷宫不就行了?千百年后,世人只会记住他是雄才伟略的开国皇帝,谁会在意他是个负心汉呢?很不好意思,可能刘邦有这个心思,但没有这个胆子。为啥呢?人家吕家不是纯靠你刘邦这个女婿吃饭的,人家自身实力很强大、很恐怖。

吕家是什么原因从砀郡搬来沛县的?史书上说是避仇。但是大家觉得什么样的仇家可以让吕家这样的大户要举家搬迁呢?秦朝当时可没有那么多黑社会哈!最大可能就是秦朝的当地官府嘛!但是人家搬到沛县,一样被沛县的官府当大爷一样供着。沛县县令甚至想尽办法想娶吕雉。所以,千万别小看了吕家。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吕雉两个兄弟吕泽和吕释之的履历表。

先看吕泽的吧: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上述各个版本的史书记载基本上透露了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吕泽在刘邦集团是“客从”身份。啥意思呢?人家吕泽跟你刘邦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的关系。相当于是有独立资本的合作股东,跟郦食其、王陵等人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从刘邦最后封侯的情况来看,能以“客从”身份封侯的也就12个人,其中就包括吕泽、吕释之两兄弟。

第二,在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吕泽就被封侯了。这说明吕泽是刘邦集团中元老中的元老了。还定三秦的时候,吕泽也参加了,说明建立关中大本营也有吕泽的功劳。后面又被委派到砀郡去独立发展了,成为了方面军的总司令。

第三,吕泽的功劳在刘邦集团也是顶级的。“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刘邦在彭城之战被项羽打秃了,是去投奔吕泽的。是吕泽顶住项羽的追击的。后面又发兵帮助刘邦东山再起,历史最后给吕泽的评价是“佐高祖定天下”,而“佐定天下”这样的评价一般只会用在“汉初三杰”那样的人身上。

这么解释之后,大家觉得吕泽牛不牛呢?但这还没完,吕雉另一个兄弟吕释之也很牛。史书记载如下: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

吕释之的情况基本上跟他哥哥吕泽的差不多,所以就不再重复解释了。但这中间有一句话需要大家去仔细分辨一下——“奉卫吕宣王、太上皇”。这句话有啥学问呢?大家看看,刘邦他爹和吕雉他爹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所以大家去想一想,彭城之战后,刘邦这边开启了逃难模式,为什么同在沛县的吕太公没事呢?而刘太公和吕雉就被项羽抓走了呢?说明吕家有自己的保卫势力嘛,说明在很多人心目中,吕家的安全等级要高于刘家呗!

吕家两个儿子凭实力封侯,是刘邦集团的原始股东;吕雉贵为皇后,且是刘邦行政管理上的贤内助;吕雉还有个妹妹名叫吕媭,也就是舞阳侯樊哙的妻子,后来在吕后当政时,被封为临光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侯的女性。就这样的家庭,请问大家,如果你们是刘邦,会不会忌惮三分呢?

如果还有人就要死犟,说自己如果是刘邦就是不怂他们吕家。那好吧,咱们继续往下聊。

刘邦当皇帝后,大家是不是对丰沛功臣集团特别熟?那大家也了解了解一下砀郡功臣集团吧!刘邦开国封侯时,砀郡出品的侯爷多达23人。你刘邦的家乡比吕雉的家乡强很多吗?

比如阳都侯丁复被封了7800户(开国第五功臣,萧何也仅仅封了8000户),这是吕泽的老部下。

比如曲成侯蛊逢,封了4000户(陈平被封5000户)。也是吕泽的部将。

还比如被封了4600户的靳歙以及最后密谋造反的陈豨等很多重量级人物都和吕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家不要怀疑,吕家其实就是能跟刘家分庭抗礼甚至稳占优势的幕后大佬。你刘邦那些老兄弟,有几个不买吕雉这个大嫂面子的?可你刘邦真要把吕雉埋汰得过分了,吕家和吕家那帮老兄弟又有几个会卖你刘邦面子?

真正让刘邦放弃抵抗的事情便是这次废立太子的事情。多少朝臣帮吕雉和刘盈说话求情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刘邦这一辈子最信任最依赖的人生导师早已不问世事多年,却能为吕家再次出谋划策。因为之前刘邦也曾多次想找他问计,要么找不到人,要么被推脱了。说明张良这种大佬都更愿意买吕家的面子。还有刘邦征辟多次都不给面子的“商山四皓”也主动出山来给刘盈站台了。说明啥呢?说明很多时候吕家的话语权并不比你刘邦低!

刘邦虽然很渣,但真的很聪明。他在生命最后阶段想要废黜刘盈的太子之位,其实目的很简单,就跟我们现在很多渣男一样,发达了之后想摆脱原配一家,但是因为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老婆家的资助,而且老婆娘家也不好惹,所以一直冷落原配,然后找个机会试探性提出离婚,成不成无所谓,反正自己也快人生到头了……

当然,这只是以家长里短的方式在解读哈,站到一个政治家的高度,刘邦心中核心的顾虑还是担心刘盈这孩子没啥主见,最后分不清爹妈的区别,然后自己老刘家的产业,连块招牌都保不住了,变成吕氏产业了。

刘邦想了一个什么招给自己的子孙保驾护航呢?白马之盟!这个我们后面再详细剖析。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吕雉这一辈子可以说对不起韩信、彭越等等,但她真的唯独没有对不起刘邦,有恩义、有情分,能隐忍、愿付出。但是呢?她们的夫妻恩情呢?父子亲情呢?不可避免地充满了猜忌和算计、防范和打压。

这也就是我想跟大家讲明白利益和情感的深层关系。情和利是有限兼容的,小利益面前很多人都不怎么计较,情分就保得住;但是在重大利益面前,就不要去指望情面了。除非利益双方相差太过悬殊,弱势方完全没有反抗能力和实力,否则就会是相互排斥和猜忌的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