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可乐妈 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 自从儿子踏入小学的校门,我家就仿佛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每天最揪心的事儿,就是盯着儿子写作业。 因为只要我一个不留神,他肯定会想方设法开始玩手机。 有一回,他趁我做饭的间隙,偷偷拿起手机玩游戏,我一进房间,正好看到那亮闪闪的屏幕,怒火“噌”地一下就冒起来了,一把夺过手机,冲他吼道: “就知道玩,学习怎么不见你这么上心!” 为了让他专心学习,我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软硬兼施。 可道理也讲了,脾气也发了,儿子依旧是我行我素。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使我心力交瘁。 直到最近,我无意间刷到了一个保送北大的高三女生的采访。 其中一个细节,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 女孩说,自己家里一直没电视,直到接到录取通知书,家里才购置了第一台。 而且,她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就坐在旁边安静地读书。 听到这些话,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 我望向家里角落那些积了灰的名著书籍,再看看永远亮着短视频页面的 iPad,心里满是懊悔。 一直以来,我总是一边要求儿子好好学习,一边自己却沉迷低级快乐。 事实上,真正该嫌弃的哪里是不自律的儿子,分明是我这个不称职的母亲啊。
开头提到的保送北大的高三女生名叫田畅,来自郑州外国语学校。 保送的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很好奇,她的父母是怎么将她培养得这么优秀的? 对此,田畅表示,从很小的时候起,自己只要一写作业,父母就会坐在一旁看书,每天自己什么时候写完,一家人就什么时间睡觉。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 我儿子之所以成不了“别人家孩子”,根本原因是我也做不到像“别人家父母”那样“一视同仁”。 记得有一回周末,我看儿子捧着平板刷了一下午短视频,忍不住训斥他:“你今天都看了多久了,怎么还不去写作业?” 没想到,儿子却不服气地反击道:“我爸都躺那玩了一下午斗地主了,怎么你光说我不说他?” 儿子的话,让我愣在了原地。 原来,教育儿子的路上,作为父母的我们,一直很“双标”。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 余杭有个11岁男孩,被爸爸气到离家出走。 因为他每天回到家,爸爸不是在刷抖音,就是在玩游戏。 什么事情都不干,就往沙发上一躺。 男孩提出想让爸爸陪自己玩,爸爸却说:“没时间,一边去。” 可是自己想碰一下手机,爸爸却不准,还说要揍他。 就像主持人白岩松说的: “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 生活中,不少父母自己身上就有很多坏习惯。 却不懂反思,眼里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贿赂、批评、说教,各种方法用尽,可孩子的表现依然不如人意。 归根结底,是因为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土壤,是每个孩子发芽、成长、开花的地方。 什么样的土壤,自然开出什么样的花。 想要养出“别人家的孩子”,就得先学会不再双标,做好“别人家的父母”。
采访中,田畅还提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她从小就有手机,但父母会对她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进行管控。 在母亲的引导下,田畅发现,手机对学习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这一点,也让我感慨万千。 说到手机,平日里很多父母自己就很爱玩手机,但却看不得孩子碰。 一旦发现孩子玩,就会像我一样,动辄讲道理、发脾气。 可结果,不仅屡禁不止,反而使亲子关系愈发恶劣。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贵州一个13岁的男孩,平时特别喜欢玩游戏。 有一天父亲回到家,看到儿子又在玩手机,一时没忍住便动手打了他。 没想到,正值叛逆期的儿子,不仅没能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起身和父亲对打了起来。 父母万般无奈,只能报警。 看到警察来了,父亲一肚子苦水: 儿子不爱学习,还沉迷手机,叛逆又捣蛋,让人操碎了心,自己是恨铁不成钢,才对他动了手。 谁知自己千辛万苦养出来的,竟是一个“逆子”。 但儿子,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 他说父母平时很喜欢打麻将,并不关心自己。 看到自己玩手机时,要么是喋喋不休的唠叨,要么是拳打脚踢的暴力,自己忍无可忍,才还手的。 特别认同一句话,教育的本质,不是管束,而是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总试图用絮叨和拳头,迫使孩子变乖、变自律,却忽略了,讲道理和发脾气是最无用的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代替父母“身教”的影响。 孩子,不会长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却会长成我们的样子。 所以,下一次,再想要批评、打骂孩子时,不妨先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做好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田畅说,自己被保送北大后,家里才买第一台电视,对此,有人觉得“太苛刻”、“没有电视家里很冷清”。 但田畅父母关于电视的这一选择,却让我想到了另一位教育家的故事。 他就是著名班主任王金战。 曾带过一个55人的班级,37人考上清华、北大,10人进入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校。 他女儿上高三时,大多数家庭的娱乐方式还是看电视。 但王金战却跟女儿约定好,女儿高三这一年,全家人都不看电视,并在电视上贴了一个封条,说要等女儿考上大学后才能“开封”。 到了大年初一,女儿跟王金战商量,说自己想去父亲的办公室学习,让妈妈在家看春晚。 于是,两人背上几包方便面就出门了,到了办公室,女儿复习,他写书,一直忙到晚上11点,才顶着漫天烟火回了家。 多年后,考上北大的女儿对父亲说: 那个春节是自己前17年人生中过的最难忘、最充实的一个春节。 后来,王金战总结道,一个家庭里若父母能坚持做两件事,孩子的成绩必然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一是全家不看电视,二是全家放下手机。 同样是把孩子送进了北大,田畅的父母也好,王金战也好,他们其实都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家庭氛围。 正如教育学家斯宾塞说的: “家庭环境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的心智和才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播董宇辉也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明: “大学老师的孩子成才率比较高。为什么? 就是因为他们下班回到家里看电视比较少,因为都有科研任务,还有论文没写完,所以回到家里还在学。 孩子一看,妈妈在学习,爸爸也在学习,自己也不能落下。 很多时候你说他们真的是给孩子具体学习建议的,没有,他们就是把陪伴学习做得好。” 不难看出,一个家庭的环境和氛围,其实就藏着孩子未来的走向。 家里越是温馨如春,安静祥和,越能给予孩子丰富的养分和向上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漫画师王原有几幅漫画父子,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幅是在学校里,老师利用家长会的时间跟学生的父亲反映,说孩子在学校的小动作特别多。 讽刺的是,此时此刻,父亲也正做着小动作。 第二幅漫画,发生在家里,父亲坐在沙发上抱怨自家孩子不像隔壁的小孩。 明明两个孩子是差不多的时间开始练琴,可隔壁小孩能一直坚持,自家孩子却早早放弃,一事无成。 这位父母只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却没看到别人家的父母也在努力。 孩子的根在父母。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要先去做,再带动孩子一起努力。 曾有人问杨绛先生:“您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 杨绛先生以自己为例,说自己其实是受了父母的影响,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从她有记忆起,父亲说话一直是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让杨绛感到既佩服又好奇,便向父亲请教秘诀。 父亲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而杨绛先生的母亲也是一样。 平日里,她除了操劳一家大小的衣食住行,最大的爱好就是翻阅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在耳濡目染之下,杨绛便学着父母的样子,找家里的藏书来读。 就这样,成了远近闻名的学者。 作家刘娜曾说过一段话: “所谓管教,是先自管,而后管人;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正能,是先正己,而后辐射后代。” 说到底,父母和孩子就是一场相互成全。 想要孩子变得优秀、自律,讲道理、发脾气都是没用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拿出要求孩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尽可能地修炼自己,努力为他营造一个美好积极的家庭氛围。 如此,孩子自然会追寻着光的方向,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 养男孩费力,养女孩费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