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题精选】南京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5-05-08

南京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20250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家好,我是周伟,来自中国铁道博物馆。

我之前是一个火车司机,驾驶的是韶山1型电力机车。这是很早的一种机车,和高铁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就是这个机车,开启了中国电力机车运输的新时代。

有一次和法国技术工人交流,我说中国铁路和法国铁路差多少年?法国人伸出了8个手指头,说80年。我们当时还不太认可,可实际上,欧洲几百年的工业革命造就了有一定厚度的工业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铁路是差了一点,这是正常的。但是,缩短差距并且使中国铁路成为世界领先的行业,这就是中国铁路的使命。

2004年,我们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由此“和谐号”的动车组出现了。2017年,我们推出了“复兴号”。所以,中国的动车组一个是“和谐号”,一个是“复兴号”。

动车和高铁有什么区别?最早有一个概念“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以前的火车的所有动力都在火车头上,车厢、车底都不带动力。那什么是动车组?假如一列车有8个车厢,它有4个车厢是带有动力的。动车组是大家拉着手一起向前跑,一有力量,二跑得快。动车组里带动力的是动车,不带动力的是拖车。

其实无论是否动车,凡是达到200公里以上速度的都叫高铁。动车组是指车体的形态、动力,而高铁是指速度,所以它们是两个概念。我们在买票的时候,会发现高铁有两种速度:一种是时速200到250公里的,车票上是D开头;还有一种是时速300到350公里的,车票上是G开头的。之所以使用不同字母开头,是为了区分速度。动车组跑350公里的时候到底有多快?一秒钟一眨眼就是97米。

大家会问,动车组的路基钢轨是不是一整根?实际上,动车组的钢轨的确是一整根,并且是无缝的。一整根的无缝钢轨在线路上铺的时候是300公里,但有的地方也有缝隙,主要是解决热胀冷缩的问题。高铁钢轨平整到什么程度?从北京到上海1318公里,一共铺了近40万块的高铁轨道板,这些轨道板是一模一样克隆出来的,误差约01毫米,差不多一根头发丝这么粗。

刚才说的是“和谐号”,现在我们说说“复兴号”。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和谐号”和“复兴号”最本质的区别是:“和谐号”由国外引进,各个国家的技术都不一样,驾驶方式、车体构造都不一样。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出了中国的“复兴号”。“复兴号”虽然是由中国的各个厂家生产的,但是它都是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统一设备、统一配件,在使用方面就特别方便。

高铁体现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过去和现在,中国高铁、中国的铁路明天会更好!

(摘编自周伟《中国高铁的故事》演讲实录)

材料二:

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颁布,这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铁路行业规划,提出未来十几年我国高铁建设主要布局,即“四横四纵”。作为“四横四纵”的一部分,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率先通车,我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多地高铁建设快步前进。2016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再调整,从原来的“四横四纵”进化为“八横八纵”,高铁网越织越密

2008年到2018年间,“四横四纵”基本成型,我国高铁里程从0飙升至2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其他国家高铁总里程的2倍;从2018年至今,我国高铁里程增至46万公里,“八横八纵”大体成型,高铁网覆盖96%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根据规划,今年底我国高铁里程将达到5万公里。作为“中国速度”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几十年来我国铁路经历多次提速,运营时速从几十公里到100多公里、200多公里,如今350公里的高铁越来越多,400公里的目标也提上规划。

建设高铁的畅想和行动,最早在日本和欧美国家发起,中国何以后来居上?

全球人口约80亿,我国占14亿,巨大人口基数孕育的超大规模市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优势。我国土地辽阔,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庞大的需求降低人均建设成本,让大规模高铁建设成为可能。反观更早提出高铁计划的欧美地区,或因国土面积较小,或因人口分布稀疏,斥巨资建高铁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与此同时,我国在高铁事业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对于高铁这种前期投入巨大、技术含量高、收入长期难以覆盖研发和建设成本的大型公共基建而言,这种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我国高铁建设资金筹措主要来自债务融资。有机构计算,当前我国高铁营收情况,甚至还不足以覆盖债务所产生的利息。

不过,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妨来算算高铁投资的综合帐:每1亿元高铁投资,可直接带动冶金、建筑、制造等关联产业投资3亿元左右,创造就业岗位2200多个;一组“复兴号”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辐射6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1500余家二级供应商,形成5倍的产业拉动效应。可以看到,高铁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时代周报》2024年9月)

材料三:


 

图片

(图表出自《科学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车指的是车票上以D字开头的列车,高铁指的是车票上以G字开头的列车。

B.动车组对钢轨要求高,钢轨一般是整根的、无缝的、平整的,轨道板误差极小。

C.到2016年底,我国铁路网建设实现了从“四横四纵”到“八横八纵”的飞跃。

D.由于国土面积较小,且人口分布稀疏,投资效益低,欧美国家的高铁发展缓慢。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多处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如动车与拖车、动车组与高铁、和谐号与复兴号,准确清晰地说明了动车组的特点。

B.材料一用“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眨眼97米”等生活化的语言,增强了演讲效果,便于听众理解。

C.材料二中的数字极具说服力,如高铁网已经覆盖96%以上的50万人口的城市,充分说明了我国高铁取得的成就。

D.材料二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来说明要从高铁对我国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全局来看待高铁的投入产出比。

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对材料三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第一条高铁诞生于日本,但我国的高铁发展速度后来者居上。

B.自从巴黎至里昂的高铁开通之后,世界高铁总长度才出现迅速增长。

C.2008年至2018年,世界高铁增长超三万公里,其中我国贡献巨大。

D.截至2024年年底,世界高铁建设的总里程数应该达到了六万公里。

4材料一多处使用设问句,请概述其演讲效果。(4分)

5高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速度”?为什么能有这样的“速度”?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云初记(节选)

  

人民自卫军的司令部和政治部住在子午镇,这一带村庄就成了中区抗日战争的心脏。子午镇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抗日的人员。车辆马匹不断地从这里经过,输送着枪支子弹和给养。

惊蛰以后,夜里落了一场春雨,早晨就晴了。杨花飘落着,柳树发芽,田地里到处是潮湿的黄绿的颜色,特别是那些柳树,嫩枝在风里摇摆,好像是要把它那枝叶的颜色,扬送到天空里去。这样早,战士们就换上单军装,军装也是黄绿色。骑马的通讯兵,从子午镇街里跑出来,在翻浆的松软的大道上奔跑。场院里,河滩上,是战士练兵的歌声。

各村正做着拆城的准备工作。进城的日期决定了,是三月初一。头一天晚上,春儿就背上粮食,带了一身替换的衣服,她的心情不像是去工作,倒有点儿像去赶庙会。早晨起来,高四海在堤坡上,拾掇好一辆手推的小土车,把拆城的工具、伙食,捆在上面,吱扭吱扭地奔城里来了。

各村的人马车辆,全奔着城里去,在一条平坦的抄近的小道上,手推的小车,连成了一条线,响成了一个声音,热烈地做着比赛。高四海下身穿着棉裤,上身只穿一件破单褂,脊背上流着汗。春儿肩上搭一条毛巾,脸涨得通红。

吃过中午饭,大家就背上工具跑到城上去看本村本组的尺丈去了,子午镇和五龙堂分了西北城角那一段,外边是护城河,里边是圣姑庙。李佩钟同着几个县干部,分头给围在城墙上的民工们讲话。李佩钟来到春儿他们这一队,站在一个高高的土台上说:“乡亲们,我们要动工拆城了,不用我说,大家全明白,为什么要把这好好的城墙拆掉?我们县里的城墙,修建一千多年了,修得很好,周围的树木也很多,你们住在乡下,赶集进城,很远就望见了这高大的城墙,森阴的树木,雾气腾腾,好像有很大的瑞气。提起拆城,起初大家都舍不得,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东西,这是祖先遗留给全县人民的财产,可是我们现在要忍心把它拆掉,就像在我们平平整整的田地里,要忍心毁弃麦苗,挖下一丈多深的沟壕一样。这是因为日本侵略我们,我们艰苦地进行战争,要长期打下去,直到最后的胜利。我们一定要打败日本,一定要替我们的祖先增光,为我们的后代造福。我们现在把城拆掉,当你们挖一块砖头、掘一方土的时候,就狠狠地想到日本吧!等到把敌人赶走,我们再来建设,把道路上的沟壕填平,把拆毁的城墙修起来!”

“到那时候,太平了,还修城干什么?把它修成电车道,要不就栽上花草,修成环城公园!”变吉哥到过大城市,忽然想到这里,就打断了县长的讲话。

“先说眼下吧,”挤在前面的子午镇的民工队长老常说,“把这玩意儿拆了,平平它,不用说别的,栽上大麻子,秋后下来,咱两个村子吃油,全不遭难了。可是这些砖怎么办呢?”“这些砖拆下来,”李佩钟说,“哪村拆的归哪村,拉了回去,合个便宜价儿,折变了钱,各村添办些武器枪支!”

“好极了!”群众喊着,“干吧,一句话,一切为了抗日!”

大家分散开,刚要动手,沿着城墙走过三个穿马褂长袍的绅士来,领头是李佩钟的父亲大高个子李菊人。他们手里都玩着一件小东西,李菊人手里是两个油光光的核桃,第二个是红木腰子,第三个是黑色的草珠子。他们向前紧走两步,一齐把手举起,里外摇摆着,对群众说:“且慢!我们有话和县长说。”

李佩钟站在那里不动,三个老头儿包围了她,说:“我们代表城关绅商,有个建议,来向县长请示!”

“有事情,回头到县政府去谈吧,我现在很忙。”李佩钟说。

“十分紧迫哩,县长!”拿腰子的老头儿说,“我们请你收回拆城的成命。”

“什么!你们不赞成拆城?”李佩钟问。

李菊人上前一步说:“古来争战,非攻即守。从县志上看,我县城修在宋朝,高厚雄固,实在是一方的屏障。县长不率领军民固守,反倒下令拆除,日本一旦攻来,请问把全县城生灵,如何安置?”

李菊人领了半辈子戏班儿,不但他的见识、学问,全从戏台戏本上得来,就是他的言谈举动,也常常给人一个逢场作戏的感觉。全县好看戏的人差不多全认识他,民工们扛着铁铲大镐围了上来。

“我们不是召集过几次群众大会,把道理都讲通了吗?”李佩钟说,“那天开会你们没参加?”

“那天我偶感风寒,未能出席。”李菊人抱歉地说。

李佩钟说:“我们进行的是主动的游击战,不是被动的防御战。拆除城墙,是为了不容进犯的敌人,在我们的国土上站脚停留。”

“那可以进行野战,”李菊人截住说,“昔日我轩辕黄帝,大败蚩尤于涿鹿之野,一战成功,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可从没听说拆城!”

李佩钟说:“抗日战争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艰难困苦的战争,这战争关系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这战争由革命的政党领导,动员全体人民来参加。很多事情,自然是旧书本上查不出来的。”

“把城墙拆掉了,城关这么多的老百姓到哪里去?”拿草珠子的老头儿鼓了鼓气问。

“假如敌人占据这里,我们就动员老百姓转移到四乡里去,给他们安排吃饭和居住的地方。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会同敌人住在一起。”

“那样容易吗?”李菊人说,“城关这些商家店铺,房屋财产,谁能舍得下?”

“是敌人逼迫着我们舍得下,“李佩钟说,“看看我们那些战士们吧,他们背起枪来,把一切都舍弃了!这年月就只有一条光荣的道路,坚决抗日,不怕牺牲!”

“我也是为你着想,”李菊人降低声音说,“你是一县之长,你领导着拆毁了县城,将来的历史上要怎样记载呢?”

“历史上只会记载我们领导着人民艰苦奋斗,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不会记载别的了。”李佩钟说,“对!每个人都想想历史的判断也不错!”

三个老头儿还要麻烦,群众等不及了,嚷嚷起来:“这点儿道理,我们这庄稼汉们全琢磨透了,怎么这些长袍马褂的先生们还不懂?别耽误抗日的宝贵时间了,快闪开吧!”

他们一哄散开,镐铲乱动,尘土飞扬,笼罩了全城。三个老头儿赶紧躲开,除去李菊人,那两个还转回身来,向县长鞠躬告别,从原道走回去了。一路走着,拿草珠子的老头儿感叹地说:“我们每天起来,连个遛画眉绕弯儿的地方也没有了!”

拿腰子的说:“李老菊吊嗓子的高台儿也拆了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儿进城的心情“倒有点儿像去赶庙会”,这说明群众中也有人爱随大流看热闹,觉悟不高。

B.李佩钟的讲话透露出,为了打持久战,需要拆城墙,在麦田里挖沟壕,这些都是必要的牺牲。

C.“一切为了抗日”,这句话道出了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拆城的理解,对县长工作的支持。

D.李菊人“降低声音说”的细节,可以看出他以多种理由劝阻无效,便意图从对方角度陈说利害。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关于“子午镇”的描写,点明了其抗日“心脏”的特点,也为下文群众的积极响应拆城做了铺垫。

B.早春时节,高四海上身只穿一件“破单褂”“脊背上流着汗”,写出了庄稼汉们推车进城的热乎劲儿。

C.民工队长老常的插话,不仅是对县长讲话的积极回应,而且流露出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激活了现场气氛。

D.文中以“拿草珠子的”“拿腰子的”称呼“长袍马褂”的两位绅士,暗含着对这两位帮腔者的揶揄之意。

8领头反对县长李佩钟的是李菊人,而他正是李佩钟的父亲,这一安排有何作用?(4分)

9有人认为《风云初记》(节选)延续了孙犁一贯的风格,即用诗意的笔调摹写战争风云,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某幼读《礼》,至于“四郊多垒,卿大夫辱也”,谓其书真不虚说。年十六时,见盗起圜二三千里,戮将相,族诛刺史及其官属,山东崩坏,殷殷焉声振朝廷。当其时,使将兵行诛者,则必壮健善击刺者,卿大夫行列进退,一如常时,笑歌嬉游,辄不为辱。非当辱不辱,以为山东乱事,非我辈所宜当知。某自此谓幼所读《礼》,真妄人之言,不足取信,不足为教。

及年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见其树立其国,灭亡其国,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因求自古以兵著书,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凡十数家,且百万言。其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

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曰:“吾读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深矣。”然其所为注解,十不释一,此者盖非曹不能尽注解也。予寻《魏志》,见曹自作兵书十馀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意曹自于新书中驰骤其说,不欲随孙武后尽解其书。不然者,曹岂不能耶!今新书已亡,不可复知,予因取孙武书备其注,曹之所注,亦尽存之,分为上中下三卷。后之人有读武书予解者,因而学之,犹盘中走丸。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议于廊庙之上,兵形已成,然后付之于将。汉祖言“指踪者人也,获兔者犬也”,此其是也。彼为相者曰:“兵非吾事,吾不当知。”君子曰:“叨居其位可也。

(节选自杜牧《樊川文集·注孙子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勘其事迹A皆与武所著BC一一相抵DE犹印圈F模刻G一不差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系,捆缚,与《过秦论》“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系”意思相同。

B信知,指确实懂得;成语“信手拈来”的“信”字,意思与此不同。

C笔,记述,动词;“腰白玉之环”的“腰”指腰挂,两者的用法相同。

D叨居其位,文中指忝居官位,与“叨扰”“叨陪”一样,都是谦辞。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中说,国家受到战争威胁,是卿大夫的耻辱。杜牧十六岁时目睹的卿大夫的所作所为却与书中大不相同。

B.杜牧后来认识到,用兵之道关系国家兴亡,主持军务的人若贤能博学,则有建国之利,若好勇不学,则有败亡之祸。

C.杜牧所处的时代,共有十多种兵书传世,其中孙武所著兵书有十三篇,大致主张将仁义之道与权谋之术结合使用。

D.曹操曾为《孙子》作注,但是所注不到十分之一。杜牧在保留曹操原注基础上,又为该书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当辱不辱,以为山东乱事,非我辈所宜当知。

2)意曹自于新书中驰骤其说,不欲随孙武后尽解其书。

14杜牧引用汉祖的话,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洞仙歌·对雨思友

  

世间何处,最难忘杯酒。惟是停云[注]想亲友。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

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窗烛心悬小红豆。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嗟今雨、此情非旧。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

[注]停云:陶渊明《停云》诗,自序云“思亲友也”,诗有“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用“停云”之典,既暗合词题中的“雨”字,也表明情感的古今相通。

B“此时”“去年”“到门时”由近及远,勾连了不同时段思友的三幅场景。

C下阕描写灯花仿佛是一颗悬着的红豆,烘托了深夜书窗下好友攀谈的氛围。

D词中“黄花”虚写,“满地黄花堆积”的“黄花”实写,所寄感情也不同。

16结合作品,简析词人是如何借“雨”表达思友之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客们参观黄河壶口瀑布时,被眼前壮观的景象、耳中滚滚的轰鸣震撼,不由得想到《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

2)校园摄影展中,有一组摄影作品,色彩丰富,表现了日出前后光线变化,作品推荐的文字中引用了《登泰山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常以“雪”为喻来摹形状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又比如说“'亮’字比'明’字响亮”,指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要是说“谅他也不敢说一个'不’字”,那就指的是一定的音和一定的义结合在一起的字,一个语言单位。平常说话,这样时而指这,时而指那,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可是要讲语文问题,就需要分别定个名称。专门指形体的时候,最好它叫“汉字”。专门指声音的时候,最好管它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语素”。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当然,这只适用于汉语,要是另一种语言,情形就不同了。

18下列各句中的“管”与文中加点的“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的地方管土豆叫马铃薯。

B咱不能敲锣卖糖各管各的。

C管他叫爹叫娘该批评批评。

D有人不愿报名管我什么事?

19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喜欢在上衣口袋插一支钢笔,看起来儒雅,        。其实,古时候的文人也会把毛笔簪头上,既解决了无处放笔,又能做到随取随用。“白马作”毛笔笔杆的尾端有一个钝尖,据说,个中原因是为了方便把笔杆插进发髻里。这支毛笔出土时,在墓主人头部左侧的位置,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在墓主人入殓时这支毛笔就簪在他的头发上。

目前最早的关于簪笔的记载出现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除了文字记载,还有“照片”为证,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一位官吏双膝下跪,双手捧举案牍,耳旁便插着一支毛笔。后来,簪发的毛笔从洗干净还能用的笔变成没蘸过墨的“白笔”,这种时尚被称为“簪白笔”。

“白马作”毛笔通长235厘米,正是汉制长度单位的一尺,与《论衡》所谓“一尺之笔”相吻合。说明当时的毛笔制作已经有了成熟严格的规范,而且它也具备古人对一支好毛笔的要求——“尖、齐、圈、健”,即所谓“笔之四德”,适合在竹、木质地的简牍上书写。除了笔杆尾端略尖,这支毛笔与现在的毛笔相差不大。浅褐色的竹制笔杆中下部阴刻隶书“白马作”三个字,刀法工秀整齐。因为汉代保留着工匠实名制的传统,所以研究人员认为,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2博物馆要展出这支“白马作”毛笔,请写一段展品介绍,不超过30个字。(4分)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簪笔”逐渐变成了“簪白笔”。有时,物品的实用价值会退居其次,而它的非实用价值则大为彰显。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京市 2025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2025.05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1. B (3 分)

2. C (3 分)

3. B (3 分)

4.①自问自答,释疑解惑,吸引听众注意。②段首设问,清晰标识了演讲要点。③用设问串联主要内容,让演讲更有逻辑性。(4 分)

5,

体现:高铁技术追赶速度之快,高铁建设速度之快,高铁运营时速不断加快:

原因: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支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6 分)

6. A (3 分)

7. C (3 分)

8 以父女冲夹增加了情节的戏剧性,凸显了李佩钟深明大义、信仰坚定的形象。(4 分】

9.

观点一:同意,①诗意体现在小说情节中,统兵歌声,变吉哥的畅想等,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诗意寄托在景物描写中,即使战争阴云笼罩,初春嫩柳依然展现着蓬勃生机。

观点二:不同意。①节选部分反映了严酷的抗战现实,拆城的矛盾冲突,没有寿意的美化 ②节选部分叙述语言较平实,人物对话较直白,称不上诗化的语言,(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10. AEG (3 分)

11. D (3 分)

12. C (3 分)

13.

(1) 并不是面对耻辱他们却不感到羞辱,(而是他们)认为铺山以东地区的祸乱,并非我们这些人应当管的。(4 分)

(2) 推测曹操是在自己的新书中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不想跟在孙武之后究全为他的书作注解。(4 分)》

14.说明决策者应把握战争方向,将兵者受命之后则应随机应变。(3 分)

15. B (3 分)

16.

①由眼前的秋雨引发对友人的思念:

②回忆去年雨夜聚谈之乐,反村今日相离之悲:

③担优重阳有雨,表达了对相聚的期特,(6 分)

17.

(1) 飞湍瀑流争喧豗球崖转石万蜜雷

(2)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 示例一: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示例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示例三:期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澜 (6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8. A (3 分)

19.因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所以在讲具体的语文问题时,最好根据专门目的,使用特定称谓。(5 分)

20.甲:用起来方便

乙:“白马”可能是制笔匠的署名 (4 分)

21.第一处:在“放笔后”加“的问题”。第二处:删去“为了”。(4 分)

22.汉代毛笔,竹质,通长 23.5 厘米,杆尾有钝尖,供文官簪笔之用。(4 分)

四、写作 (60 分)

23.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