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马齐喑”中的“喑”不读“àn”!龚自珍的千古一叹!

 昵称503199 2025-05-08
“喑”字与“暗”字的字形十分接近,因此常被误读,许多人将其读作【àn】,实则正确的读音为【yīn】,与常见字【】读音相同。此字音义兼备,承载深厚文化意蕴,兹探其本义与引申,兼论其在文学中的运用,以正视听。
图片

“喑”字的本义,依《说文解字》所述,乃宋齐之地对方言的记录,指小儿哭泣不止。从口,音声,形声构字,形象描摹幼儿啼哭之声,细碎而持久。此义虽地域性强,却生动反映了语言的质朴与生活的真实。

由哭泣之声出发,“喑”逐渐引申为嗓音嘶哑、不能言语之态。《后汉书·袁安传》载:“遂称风疾,喑不能言。”此处的“喑”描述的是因病失声,嗓子哑涩,难以发音,传递出身体与环境的制约。进一步,“喑”又指沉默不语,缄口不言。《墨子·亲士》云:“近臣则喑,远臣则唫。”这里的“喑”已脱离生理限制,指向一种主动或被动的沉默,蕴含对局势的无奈或克制。

图片

“喑”字最广为人知的运用,当属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万马齐喑究可哀”。此句中的“喑”读“yīn”,意为沉默无言。成语“万马齐喑”以千万匹马皆寂无声,比喻人们集体缄默,不发一言,不发表意见,形容社会氛围沉闷压抑。

龚自珍借此表达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思想禁锢的现状,士人不敢直言,民心沉寂,宛如死水。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我劝天公重抖擞”,则寄托了诗人希冀变革、呼唤人才的热切愿望。“万马齐喑”一句,字面简洁,却力透纸背,沉痛中蕴含激愤,成为后世描绘压抑时局的经典之语。

图片

由小儿啼哭至沉默无言,“喑”字的义项演变,折射了语言的丰富与文化的深沉。语言之妙,在于音义相谐,知“喑”字之真义,方能体会龚自珍笔下的哀叹与期望,感悟沉默背后的时代沉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