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之精妙,常寓于字音字义之间,一音之差,足以令意蕴失色。“奁”字,许多人误读为“qū”【音:区】,然其正确读音为“lián”【音:连】,声调清柔,韵味悠然。若读错其音,不仅失却风雅,亦掩盖了此字承载的闺阁文化与古人生活的深情。欲探“奁”字之真,需从其源流说起,细究其义,方能领略古人镜奁不离手之缘由。 ![]() 《说文解字》未录“奁”,而收其古字“籢”,云:“籢,镜籢也。从竹,敛声。”段玉裁注云:“俗作奁。”由此可见,“奁”乃后起之形,化“籢”之竹部为“女”部,点明其与女子之关联。“敛”既表音,亦寓收纳之意,故“奁”本指女子盛放梳妆器具之小匣,精致小巧,常置于闺阁妆台之上。《后汉书·皇后纪》载,光烈阴皇后崩后,帝伏于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睹物思人,悲涕难抑。此“镜奁”乃装胭脂、铜镜、簪钗之器,映照女子容颜,亦寄托深切怀念。古人镜奁不离手,盖因其不仅是妆饰之具,更是日常生活的亲密伴侣。 ![]() “奁”字之义,不仅止于妆匣,更引申为女子出嫁时随身之衣物与器用,统称妆奁。《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有云:“今朝随你写休书,搬去妆奁莫要怨。”此“妆奁”指女子嫁妆,含罗衣锦绣、首饰器皿,乃至日常琐物,象征女子自母家迈向新生活的郑重托付。古时,妆奁之丰俭,常关乎家族门面,亦映衬新婚之期盼。匣中之物,或为母氏亲手缝制,或为长辈赐予,每一件皆凝结心意,伴女子步入未知之途。镜奁妆奁,俱为“奁”字之延伸,足见其在女子生命中的分量。 ![]() “奁”虽小,意却深。镜奁妆奁,皆女子世界之缩影,文化传承之脉络。古人镜奁不离手,不仅为修容理妆,更因其凝结了时光与心绪。今人读“奁”,当辨其音,味其义,方能于此一字中,窥见闺阁的温润光影,以及古人未尽的诗意情怀。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信:说文解字话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