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国风·豳风 —— 七月(二)

 昵称503199 2025-05-08

— 七月 —

(二)

第三章: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黃、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萑[huán]”,是指抽穗后的芦荻。芦荻在没有抽穗前称“蒹[jiān]”。(详见《秦风·蒹葭》,点击转跳)

“苇”,是指开花后的芦苇。芦苇在没有开花时称“芦”,初生时称“葭”。

“蚕月”,即养蚕的月份。

《礼记·月令》说:季春三月···以劝蚕事。

“条”,是“挑”的通假字。“条桑”,即挑取桑叶。

“斧斨[qiāng]”,斧柄为圆孔的称“斧”,方孔的称“斨”。

“远扬”,指过长、过高的树枝。砍去这些过长、过高的树枝,是为了促使其萌发更多的分枝。

“猗[yǐ]”,是“掎[jǐ]”的通假字,即用力拖住、拉住一根枝条而只摘取其叶的意思。

“女桑”,即桑叶的嫩芽。

image.png

“鵙[jú]”,即伯劳,这是一种夏来冬去的候鸟,仅在夏天的繁殖期鸣叫,叫声响亮刺耳。体色以灰色、黑色、白色和红棕色为主,嘴是黑色的,样子像猛禽。

《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说:仲夏五月,小暑至,鵙始鸣。

可能是豳地的纬度较高,气温比中原稍低,所以诗中说:“七月鸣鵙”。

“载”,是开始。

“绩”与“缉”同义,是把麻纤维劈开后接续起来搓成线。绩麻织成布,纺丝织成帛。

“载玄载黃”,即把布帛染色。古时候是用赤栗(丹秫)来染色,染成“玄色”,需要染六次,而且是黑中隐隐略带一点赤色。染黄,其实是染成浅绛色,即纁色,只需染三次。后来才用栀子的果实等其他黄色染料。

“朱”,是朱色。

“孔”,是大。“孔阳”,是鲜明。

诗的第三章是说:

初秋的七月,大火星过了南方的正中,已经在向西方倾斜了。

仲秋八月,河滩边的芦荻和芦苇都已经在抽穗开花了。

二月春分,正是养蚕的季节。要用力拉住桑树的枝条,挑取嫩的桑叶采下来。还要用斧子把过长、过高的树枝修掉,促使其萌发更多的分枝。

初秋的七月,有伯劳鸟在鸣叫了。

仲秋八月,要开始搓麻线了。

可以染成黑色或黄色,但我觉得给公子做衣裳还是朱红色最漂亮。

第四章: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秀”,即植物抽穗开花。

图片

“葽[yāo]”,《尔雅》写作“葽绕,蕀蒬[jí yuān]”,即远志科远志属的细叶远志。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茎由细根丛生而成。叶互生,线形或狭线形。花淡蓝色,夏历五到七月开花。六到八月结果,果实略凹,呈扁球状。远志的根是一种用于养心安神的中草药。

《本草纲目》中说的是同属大叶种的西伯利亚远志,叶长椭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花蓝紫色。

image.png

“蜩[tiáo]”,即蝉(半翅目蝉科)。雄蝉的腹部有个像蒙上了鼓膜的发声器,通过鸣肌的伸缩而振动发声。鼓膜和盖板之间是个空腔,能起到共鸣作用。

《夏小正》说:五月,蜩鸣。《礼记·月令》说,仲夏五月···蝉始鸣。

蝉鸣声与盛夏的气温是成正比的。

“萚[tuò]”,是草木脱落的皮或叶。“陨萚”,即草木凋零、落叶。

“于”,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image.png

“貉[hé]”,犬科貉属,是东亚特有的动物,外形像狐狸,头部面颊两侧有明显的“八”字形黑纹,像是“海盗似的面罩”。其皮毛很珍贵。

“貉”不同于《魏风·伐檀》中的“貆”——鼬科的狗獾或猪獾。但古人认为貉与獾常居住在同一个洞穴里,所以说“一丘之貉”。

“其同”,即一同。

“缵[zuǎn]”,继续,继承.

“武功”,即相当于军事演习的田猎。

“言私”,是自己用的意思。

“豵[zōng]”,是不到六个月的小猪,泛指小兽。

“豜[jiān]”,是三岁的大猪,泛指大兽。

诗的第四章是说:

初夏的四月,远志开花了。

仲夏五月,蝉开始鸣叫了。

仲秋八月,种下的庄稼都可以收获了。

初冬十月,草木都开始凋零、落叶。

十一月去打猎,要剥取貉与狐狸的皮毛,为公子备置裘皮袄。

十二月,大家一同继续打猎以操练武功,猎获的小兽自己吃,大兽献给豳公。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