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如潺潺溪水,在杭州玉皇山脚下的海军杭州疗养院,流淌出一段段波澜起伏的岁月故事。那些年的经历,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深深镌刻在希旺的生命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希旺来到海军杭州疗养院,开启了他人生的又一段征程。初来乍到,晋见领导,见过院长、政委。政委对希旺说:“你以前曾经负责过舰队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我们研究决定,让你到干部疗养科继续为军以上首长服务。” 希旺表示服从组织安排。然后由政治处王干事送他到科里。科主任诸文君在舰队门诊部时曾经和希旺一起工作过,比较熟悉,他早几年调回到这里。副主任史部城很热情,见面后就领着希旺到各科、门诊部、辅助科室去转了大半天。由于部队当时的环境,军里、师里、团或科里领导是清一色的江苏籍干部。九十年代的部队,老乡观念比较重,在门诊部保健科时,曾经有个江苏老医生想当保健科主任,山东籍和江苏籍的干部大有水火之势。在舰队大院里待过的人,都知道彼此的家底。 从踏入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希旺便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干部疗养科坐落在单位最东面的半山腰,有甲楼、乙楼、红楼等六幢楼错落有致。而希旺,虽曾在舰队直属门诊部担任过领导,到海疗后却甘愿从基层医师做起。在这里,他拥有了充裕的时间,一头扎进业务知识的海洋,搞科研、写论文,在医学的天地里尽情翱翔。此时的情景,希旺写了一首记之。此诗是他的得意之作,以至古稀之年的希旺依然念念不忘,诗曰: 西子湖畔一钓叟,逆水行舟垂钓钩, 不慕子牙钓文王,愿仿通明练清修。 注:子牙即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文王即周文王;通明即南朝梁时有山中宰相之誉的名医陶弘景。 海疗,是个特殊的地方,聚集着许多干部子弟,充斥着复杂的关系网。然而,希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这片天地里站稳了脚跟。到海疗的第二年,部队政策调整,中级(团)职称以下,年龄到五十岁、军龄达三十年的干部面临退休、转业或退役自谋职业的选择,而仅有约百分之十的人能升为高级职称。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希旺凭借全军高级职称英语考试单位第一名、病理和诊断考试名列前茅,发表三百余篇论文与译文,获得过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舰队优秀科技干部等奖项。此外,还义务帮助三十多位同事在《医学杂志》上发表医学文章等卓越成绩,脱颖而出,升为高级职称。此后,他的职务也不断变迁,从重新升为科副主任、三科当主任。 ![]() 二零零四年,单位转隶到南京军区,这一变革为海疗带来了新的景象。海陆空三军、武警均可自由选择全国各地的疗养院疗养。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因此来疗养的人数剧增,每次疗养为期半个月。有一天,科里一下子住入 56 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不少病情严重,需要监护。这些老人非常珍惜在天堂杭州疗养的机会,即便身体不适,也坚持到疗养结束。然而,繁重的工作压力、巨大的责任,以及生活中的诸多琐事,如女儿结婚、单位分房等,让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希旺不堪重负。此时的他已 53 岁,或许是到了更年期,抑郁症状悄然袭来。他的记忆力明显减退,工作能力、判断能力和决断力都急剧下降,凡事都往坏处想。当看到大门口执勤的士兵,也觉得比自己强得多。对曾经热爱的写作也失去了兴趣,几年间未曾发表一篇文章,甚至连年终述职报告都无从下笔。此时的希旺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简直成了一个废人,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不想见人,就喜欢一个人呆着,啥也不用想。这是希旺人生中的最艰难的时刻,因为单位里不给调级,希旺心中很窝火,这也是他难以逾越的坎儿。其实单位里的老科主任中百分之九十八都没有得到调级。所以,希旺一连三年写了申请提前退休的报告。到了二零零八年,希旺在正师职级别上待了八年。通过关系,希旺终于被批准提前五年退休、专业技术职级调到五级。有好心的同事曾经劝说希旺不要提前退休。如果退休,每个月工资要少近六千元,一年就是七万多元呐。按照规定希旺要到二零一二年初才能退休,五年要少拿三十六、七万元!可他怎么也听不进劝。心想退休后心情好、身体健康,钱也就来了。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当希旺听说自己的退休命令已到单位时,他马上心急火燎地去找院领导,要求早点宣布命令、谈话,然后他就不用上班了。院领导说八一建军节马上到了,大家都很忙,等过了节再说吧。希旺却强烈要求节前谈话。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院领导同意八月一日上班前一小时和他谈话。当了快四十年的兵,谈话只是个仪式和过场,用了不到半小时,谈话结束。希旺的关系转到单位的老干部支部,从此告别了军旅生涯。 同年九月,希旺和亲家一同回山东老家参加侄子桂峰的婚礼,从此真正开始了退休生活。 在退休的日子里,希旺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恢复了。骑着自行车在白堤上,望着那苍绿的柳树叶子,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随即在手机里写下了五年来的第一篇文章《柳树的轨迹》。退休后老伴为他张罗工作,找了几个都不尽人意。直到二零零九年六月的一天,希旺在《今日早报》上看到“益寿昌国医馆”的招聘信息。老板是山东籍的部队转业女军人,医馆名字原是清代重臣张之洞儿媳陈氏在山东潍坊的医馆名,如今在杭州落户。希旺与老板洽谈顺利,很快便开始在国医馆坐诊。这一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让他在退休后,又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玉皇山畔的岁月,有奋斗的艰辛,有低谷的迷茫,也有重新出发的希望。那些过往的经历,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都成为了希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玉皇山闭关(古风) 玉皇山下岁峥嵘, 军旅生涯跌宕行, 昔日科研勤探索, 今朝医馆再躬耕。 浮沉宦海心无悔, 聚散流年梦有情, 白堤重拾文墨趣, 晚霞映处踏新程。 ![]()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杂文散文及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