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中数学课本上公式多,平时做题时老师也会补充一些,这些加起来可能达到一个惊人的数量。 若是单纯靠记忆背诵,很难记得住。 即使记住,考试时也用不出来,不知道选哪一个公式。 那该怎么办? 以前给高中生上第一节课,别的先不教,就先教他们如何推导公式。 举个最简单例子,二次函数一般式、顶点式,与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韦达定理,如果你会推理,根本无需死记硬背。 因为,二次函数一般式先通过配方化成顶点式,然后很轻松就得出求根公式与韦达定理。 再比如,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多,有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降幂公式、辅助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等等,纯靠死记硬背,这得耗死多少脑细胞呀。 其实,只要你能记住两角差余弦这一个公式,其它的公式,皆可通过换元、四则运算,结合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变形而来,完全不用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凡是能通过四则运算恒等变形的公式,通通不需要记。需要用的时候,现场推导。 这样做的话,你大脑的“算力”绝大部分就会放在思考问题上,而不是去记忆、调取那些公式,大大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如此脑子才能转得快。 可能有人会说,那些最基础的公式,总得需要理解记忆吧? 这话没错。 高中课本上有些公式是定义式,属于这一章的“开山鼻祖”,它们毫无道理可言,不证自明;但绝大多数公式,是“讲道理”的,能追溯来源,可用更底层知识解释。 这些公式可分为两类: 1、基本公式 基本不等式: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两角差余弦: 两点间距离公式: 二项式定理: 2、常用二级结论 基本不等式链: 弦长公式: 切线放缩: 那么,如何掌握这些公式? 很简单,就两个字:证明。 从原始定义出发,一步步推导、证明,分别得出基本公式与二级结论,然后通过做题不断强化,需要的时候在演草纸上再次推导,这样重复几次,必定能烂熟于心。 你会的证明方法越多,对概念与定义的理解就越深刻,触类旁通,愈加熟悉公式内部之间的联系,等下次需要用到时候,就能立刻反应过来。 以两点间距离公式为例,我们既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推导,也可以用向量坐标化的模长来证明。然后,继续推出弦长公式,硬解定理等一系列圆锥曲线结论。(具体可参考:圆锥曲线之弦长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才能学会这些公式的证明与推导? 对于这些重要的公式与定理,课本上至少有一种证明方法,老师也会在课上加以补充,采取更为经典且简洁的证明方式。 若你仍觉不够,也可以上网搜索更巧妙的证明方法(直接搜关键词,自行筛选)。 如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人教A版的教材先从定义出发,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两点间距离,思路自然但运算量较大。于是,又介绍了另一种向量法,利用向量投影,大大简化运算。 对于更多公式,如何应对? 运用联想、类比,留下模糊印象即可。 你大概知道有这么个公式,然后朝这个方向努力,尽量推出这个公式。 如三元均值不等式、权方和不等式之类较为冷门的公式。 这样减轻记忆负担,释放大脑“内存”,需要时快速调用基本公式进行推理、联想,才能把知识学活。 与之相似的是高中物理, 运动学、力学、电磁学这三大板块公式多,如果用推导的思想来学习,你将会轻松很多。 比如,自由落地运动的公式,不就是之前运动学公式的推论,只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 而电磁学,本质上还是力学,如带点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做类平抛,在磁场中是圆周运动,仍然需要受力分析,用力学思维解题。 不过,物理与数学还是有所区别的,物理中一些公式若能结合图象理解,更加直观;而数学纯靠理性思维推导,更加抽象。 最后,总结一下,高中数学公式看起来多,但其实不然,“合并同类项”之后,每一章节的核心公式,就那么两三个,压根不用花时间记忆。 带着推导的思想,即用即推,这样学下来,你会越学越轻松。 都看到这里了,随手点个赞与推荐再走吧。 |
|